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初中语文第四册《核舟记》一文,对“其船背稍夷”的注释为:“船顶很平。背,脊背,这里指船顶。”无疑,编者把“船背”理解为“船顶”。我认为这是误解,应作“船底”解更为合理。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2.
统编教材初中《语文》第五册选了《捕蛇者说》一文,注者把“当其租入”一句注为“抵他的税收。当,抵。”这种解释,我认为欠明确。《语文月刊》一九八三年第十一期,程瑞君同志的《初中语文第五册文言文注释商榷》一文,就上述注释提出了不同意见,把“租入”解作“租税”,认为“‘租入’在这里不是一个词,‘租’是名词,租税;‘入’也是名词,同样是租税”,“‘租入’在句中是同义词连用,以凑足音节,增加  相似文献   

3.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本 )语文第三册《诗经》三首中 ,编选了《卫风·氓》一文。其中有两处注释我认为不当。其一 ,“靡室劳矣”中的“室劳” ,课文下注释为“家里的劳苦活儿”。这样注解 ,显然是不对的。因为课本把“室劳”当作一个偏正短语来理解 ,根据四言诗的诵读  相似文献   

4.
本刊今年第三期发表了凇戎同志《关于“千夫”质疑》一文后,我们陆续收到了许多读者的来稿来信,对凇文的观点提出了赞同、或反对的种种看法.本刊限於篇幅,不打算再刊登这类稿件了,现从有关稿件中择其主要之点综述如下,供读者参考。河南省朱兰同志在来稿中谈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情况。以前,他对课文注释把“千夫”解为“在这里指敌人”理解不了,于是在回答  相似文献   

5.
《氓》第三章后四句:“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课本注释说:“男子沉溺在爱情里,还说得过去;女子沉溺在爱情里,那就说不过去了。”把“说”理解为“说得过去”。闻一多先生认为这里的“说”通“脱”(转引江苏人民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这个  相似文献   

6.
《中学语文教学》1998年第11期《“田田”是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吗?》一文指出,教科书把《荷塘月色》文中“田田”注释为“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欠妥,主张取贾雯鹤先生关于《江南曲》中“田田”的解释来理解《荷塘月色》中的“田田”,把“田田”看作拟声词,表示...  相似文献   

7.
课文《齐桓晋文之事》中将“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注释为:“见《诗经&;#183;大雅&;#183;思齐》。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刑,通‘型’,作榜样。寡妻,正妻。御,治理。”很明显,编者把这里的“家”理解为“家庭”。  相似文献   

8.
初中语文第四册《核舟记》一文,对“其船背稍夷”的注释为:“船顶很平。背,脊背,这里指船顶。”无疑,编者把“船背”理解为“船顶”。我认为这是误解,应作“船底”解更为合理。理由如下:其一,原解不合事理。这里的“船顶”显然指船舱的顶部。课文前面有言:“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箬篷”,即箬竹做成的船篷。但它并非雕刻者另取箬竹为之,而是“因势象形”,模拟箬竹的样子。那么,观者何以辨出是竹非木?我想根据只有一个——竹节。另外,竹子形圆,部开后也是弓状,用它拼成船篷,中间定有间缝。即便剖成条状相拼,也沟壑难填,如竹席、竹垫等…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第六册辑选的《史记·屈原列传》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课本的注释中没有这句话的解释。笔者认为“极”字在这里应理解为“倦”的同义词,即“疲倦、劳累”的意思。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汉语》一书中,辑选了《三国志·华佗传》一文。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佗语普曰:‘人体欲得劳动,便不当使极尔。’”华佗在这里讲的是人体的保健,意为:人的身体应当活动,只是不能过度,使身体劳累。由此可见,这里的“极”应当理解为“倦”即“劳累、疲倦”的意思。《汉…  相似文献   

10.
路万金 《甘肃教育》2008,(16):37-37
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里的“文”,就是指有文采。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发展等级”中的“有文采”分为三个评分点,一是词语生动、句式灵活;二是善于运用修辞手法;三是文句有意蕴。在评分过程中,发展等级采用的是“一点评分法”,即不求全面,以一点突出者依实记分,直到满分。那么,学生只要在作文答卷中专心于“有文采”这一点,努力突出这一点,就能获得一个理想的分数。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语文课文《烛之武退秦师》中,“敢以烦执事”的注释如下:“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我觉得这里对“敢”字的理解不准确。  相似文献   

12.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里的“寒士”指什么人,不同的理解关系到对这首名诗的思想内涵的不同把握。近来有不少杜诗注释本和研究文章把“寒士”解释为“广大的穷人”或“人民”,从而认为杜甫  相似文献   

13.
课本对《过故人庄》诗“还来就菊花”一句中的“就菊花”所作的注释是:“赏菊花。就,靠近。”笔者认为,如果孤立地看这句诗的话,把“就菊花”理解为“赏菊花”是可以的;但结合全诗来体会,这里说  相似文献   

14.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记叙了焦仲卿和刘兰芝双双殉情的爱情悲剧。结尾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警示后人引以为戒。高中《语文》第三册把“多谢后世人”中的“多谢”解释为“嘱咐”,对此我深有疑惑。这里“谢”作何解,注释未提及,根据“谢”的几种常用义根本解释不通,是不是注释错了?  相似文献   

15.
初中语文第三册《木兰诗》一文中将“可汗大点兵”的“可汗”注释为“皇上,少数民族君主之称”,将下文中“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的“天子”顺释为“上文的可汗”。同样的注释也还可见诸其他一些版本。讲课时,有学生发问;这里的“可汗”与“天子”是两个人呢?还是一个人两  相似文献   

16.
“岁赋其二”的“二”应理解为“两次”四川谭顺光《捕蚣者说》一文,将“岁赋其二”注释为“每年征收两条蛇”,我以为这种注释不甚得体,应理解为“每年征收两次蛇”为好。主要理由如下:首先,从上下文内容的联系看,理解为“两次”,前后内容的逻辑联系更为紧密。正因...  相似文献   

17.
中学生提笔行文,总想使文面词藻华丽,富有文采,让人读来繁花满眼,为之生羡。这种心理是无可非议的。古人云:“言而无文,行而不远。”这里的“文”就是文采,意思是文章没有文采,不讲语言艺术,就难以笔下生辉,传之久远。但是,如果不从实际出发,不问表达是否需要,一味地堆砌词藻,或者一知半解地滥用、错用,就会适得其反,不但无文采可言,还会弄出语病,以词害义,导致行文的失败。笔者从批改中学生作文中,搜  相似文献   

18.
小学语文第十册(人教版六年制)《丰碑》一文第二自然段开头写道:“将军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教学时,我们是这样引导学生理解“早”字的。 一、查字典解释“早”字。“早”,是在事发之前完成的意思。这里是指什么时候?(部队进入云中山之前)将军早把他  相似文献   

19.
《木兰诗》中“木兰当户织”一句,课本注释为“对着门织布”。显然,这里是把“当”训释为介词“对”。笔者翻阅了手边的几种选本,“当”字的注释均与课本完全相同。看来这种解释似乎已成定论,我却以为值得商讨。 《说文》云:“户,护也。半门曰户,象形。”“户”既是单扇的门,而木兰又偏偏正对这狭窄的门安机而织,这岂不有碍出入?再者,木兰这个闺阁少女,如果“对着门织布”,在封建礼教下恐怕也是不允许的。  相似文献   

20.
《对〈师说〉几条注释的补充》(载华中师大《语文教学与研究》85年6月号)一文,读后很受启发。但其第三条对“不齿”的补充,似乎值得商榷。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将“不齿”注释为:“不屑一提,意思是看不起。”《补充》批评说,课本注释过于简略,没把问题说透。说“意思是看不起”,似还“引申”得过去;但直接释为“不屑一提”,(按《现代汉语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