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童的发现”是现代小说研究的一个新视点。本篇试图探寻“儿童”命题与五四“人”的总主题之间的共生关系,及其对五四小说创作的影响,进而发掘其超越”妇女”命题、“农民”命题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2.
“小说”一词由古代的过于宽泛到现代的相对节制的界说,呈现出从化小说到学小说的古今历程,其中具有标志性的正是言小说、白话小说、现代小说的前后出现。现代小说的生成与言一致的现代汉语之间形成互补的同构关系,而“小说”一词也因之真正获得了作为学样式的当下界定。只有从这一界定的基点出发,才有可能对中国古代小说的源流避免历史的误认,同时也才可能对中国现代小说的价值进行现实的确认,从而有助于较为准确地把握中国小说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3.
清末民初小说处于中国小说从古代向现代转型的过渡时期,小说分类标准既不规范又不统一,小说类型繁杂。本组笔谈分别选择了按内容分的倡门小说、社会小说,以创作方法论的翻新小说和就篇幅而言的短篇小说四种类型的小说进行研究。《论民初“倡门小说”》着重从内蕴方面考察了“倡门小说”对“狭邪小说”的承继与突破,揭示出潜隐着的近代小说由重“事”的叙述到重“情”的表现的转变轨迹。《论晚清直面现实针砭时弊的社会小说》对晚清社会小说的出现背景、主要内容以及意义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梳理,文本细读是其所长。《作为小说类型的晚清翻新小说》通过对1909年前后出现的“翻新小说热”现象的研究,第一次把“翻新小说”上升为一种小说类型来研究,饶有新意。《“小说界革命”与晚清短篇小说的崛起》认为“小说界革命”为晚清短篇小说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而晚清短篇小说的显著特征是过渡性。正是晚清短篇小说作家的多方尝试为“五四”及以后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短篇小说准备了条件。[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主题是儿童小说的灵魂,其统领着结构的模式、题材的提炼和题材的表现,没有主题的儿童小说是不存在的。百年中国儿童小说从诞生之初就要面临一系列复杂的矛盾,在着力解决这些矛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重要的主题,即“启蒙教育”、“青春成长”、“苦难新生”三大主题。这三大主题贯穿儿童小说现代和当代两个发展时期,并将继续影响中国儿童小说的创作。  相似文献   

5.
人们历来对小说的虚构讳莫如深,“真实”、“真实性”之类的概念充塞着小说理论,批评家以此为标准来衡量一部作品的成败得失。我国在20世纪中期,这种对“真实”的崇尚发展到了极致。现代小说家们对“虚构”进行了重新认识和定位,理直气壮地为“虚构”正名。他们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对客观现实存在的模写,把虚构推到了一个极端的位置上,并转向从内心世界开掘主观真实。现代哲学为现代小说虚构的真实性提供了最有力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认真研究和正确认识郭沫若的小说,有助于我们总结中国现代浪漫主义小说乃至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历史。郭沫若的第一篇小说是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的呈现,自我抒情小说是时代青年苦闷情感及抗争状态的呈现,寄托小说是作“借古鉴今”“借古讽今”价值取向的呈现,写实主义小说是作社会责任意识与主观战斗精神的呈现,反帝反封建反专制统治是贯穿小说创作的主线,强烈的主观色彩及新奇的想象构成了小说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7.
少年儿童小说、童话、儿童散文、儿童诗是儿童文学的四大主要文体。少年儿童小说关注儿童的成长,“启蒙”和“成长”是其永恒的主题。童话以幻想为主要审美手段,并满足某种愿望。儿童散文注重表现少年儿重真挚的情感,充满了生活情趣。儿童诗适合儿童倾听、吟诵和阅读。  相似文献   

8.
私小说是产生于日本,影响到中国现代学的一种小说形式。中、日私小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日本私小说的“自我”是自我封闭、不求进取,内向深深的反省;而中私小说中的“自我”却在渭叹感伤中潜伏着进取、反抗、并伺机向外扩张个性。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作家的个人境遇、社会化和时代背景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论文从回忆这一诗学范畴探讨了京派小说的审美回忆类型即儿童视角叙事、回叙型叙事和梦想的叙事,京派小说的审美回忆首先是小说叙事的技巧和形式,具有文体学上的意义,也是京派作家审美体验和人生体验的一种方式,是进行沉思与回顾的场所。通过回忆,因为时间的生成与现实生活的分离,对往事的远距离审视使京派小说获得一种“间离效果”,呈露出和谐蕴藉的审美风貌。京派作家用回忆消解了由现实困境带来的不安与焦虑,在颠覆现代都市文化的同时,也建构了一个乡土神话——理想的文化图景和生存模式。从这一层面上讲,京派小说回忆的诗学不仅仅是一种叙事策略,更是一种文化策略。论文把京派小说置于现代小说多元发展的背景下,考察其独特的意义与贡献。  相似文献   

10.
小说界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提出“小说界革命”的口号,提介用“新小说”“新民”,试图把小说的创作与启蒙主义思潮相结合。此举促进了传统小说内容与形式的革新,大大提高了小说在文学中的地位。“小说界革命”作为现代小说理论的萌芽,一开始就把小说与政治目标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相似文献   

11.
“家族小说”中的“父亲”是“传统”的象征。现代学史上的“父亲”是一个错位的“被告”;“十七年”时期的“父亲”分显性和隐性两种;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家族小说”中,父子之间是一种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12.
古龙是中国武侠小说的创新者。他从外国小说中吸取现代意识和现代情绪,从“硬汉派小说”中吸取情节结构。在创新的过程中;古龙还做了很多的“修正”。这些“修正”使得古龙小说保持了“武侠小说”的基本性质,却也说明了古龙的创新思维隐藏着危机。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到宋代,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一种以白话为基本特征的小说大量产生。宋前小说如魏晋南北朝之志怪小说,唐之传奇小说多用言,亦且较多掌握在人手中,至宋代,以志怪为主体的言小说创作日益消失,而所谓“市人小说”却迅速发展起来,排斥俚鄙的学传统不能成为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这一现象的产生应归结于两宋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特别是瓦舍勾栏的出现,直接为“市人小说”的大批出现提出了可能。  相似文献   

14.
七等生作为台湾现代派小说的“圣手”,其作品可以说是台湾文坛的一朵奇葩。他的现代派小说有着比其他小说家更为纷繁芜杂的理念世界;并且通过其理念世界的展示,把哲学的“真”与宗教的“善”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使其小说更具别样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蔡亚 《江苏教育》2023,(9):91-94
<正>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一直喜欢儿童文学。我的学生特别喜欢阅读“儿童小说”。“儿童小说”是根据少年儿童的理解接受能力和心理特点进行创作的、适合他们阅读欣赏的小说。我和自己、我和学生、我和同事就是在“儿童小说”的阅读与分享中,在儿童的小说与现实的世界里不断相遇、相知、成长,去领悟生命成长的真谛。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小说在古今、中外、雅俗三方面的沟通和融合状况我们称之为“三通”,现代小说作家在追求“三通”境界方面付出了艰苦努力。本文认为,现代小说主要是由近代通俗小说分化为两支发展起来的,新文学作家努力实行小说变革从而突破了古典小说传统,而现代通俗作家则在继承古典传统的过程中努力使其小说现代化;现代通俗作家主要联系古今,“俗而向雅”.新文学作家重在融合中外,“雅而向俗”,两者共同促进小说向“雅俗共赏”的境界发展。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翻译小说对我国小说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变革的影响有四大作用:(1)使中国小说的地位提高,改变了“小道”之说,使读者了解到小说作家在异域地位甚高;(2)使中国小说由“教诲劝诫”向描绘社会人生转变,成为近代小说革命和“五四”文学革命的先声;(3)使中国小说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变得多姿多彩;(4)使中国小说走向现代白话、通俗化。这些作用与当时社会的文化发展、文学的商业化有联系。  相似文献   

18.
2006年中国儿童文学中的小说创作状貌有六大“热点”现象:即“玄幻”大论战、“青春小说”争鸣、“组合、系列”兴盛、“中篇小说”触底反弹、“动物小说”风行和“恐怖小说”涨潮等。此外,2006年度儿童小说创作还存在着题材、人物形象和创作风格单一等亟待解决的问题。2006年面市的中国儿童小说已开始被岁月洗涤,是“经典”还是“泡沫”,历史自然会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相似文献   

19.
周立波作为湖南现代乡土小说和当代乡土小说的承上启下者,贡献是巨大的,以他为中心,湖南形成了“茶子花”派,他的乡土小说体现了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文关怀之情,追求一种清新俊美的艺术审美风格,展现出浓郁的“地方色彩”和“风俗画面”,塑造了一批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赢得国内外读者的好评。  相似文献   

20.
清末民初小说处于中国小说从古代向现代转型的过渡时期,小说分类标准既不规范又不统一,小说类型繁杂。本组笔谈分别选择了按内容分的倡门小说、社会小说,以创作方法论的翻新小说和就篇幅而言的短篇小说四种类型的小说进行研究。《论民初“倡门小说”》着重从内蕴方面考察了“倡门小说”对“狭邪小说”的承继与突破,揭示出潜隐着的近代小说由重“事”的叙述到重“情”的表现的转变轨迹。《论晚清直面现实针砭时弊的社会小说》对晚清社会小说的出现背景、主要内容以及意义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梳理,文本细读是其所长。《作为小说类型的晚清翻新小说》通过对1909年前后出现的“翻新小说热”现象的研究,第一次把“翻新小说”上升为一种小说类型来研究,饶有新意。《“小说界革命”与晚清短篇小说的崛起》认为“小说界革命”为晚清短篇小说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而晚清短篇小说的显著特征是过渡性,正是晚清短篇小说作家的多方尝试为“五四”及以后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短篇小说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