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7 毫秒
1.
“‘全面發展’的教育,就是个性全面發展的教育:一方面要培养兒童的共性,一方面要發展兒童的个性。本来發展个性,就是包括因材施教的,用不着再在‘全面發展’之后,提出‘因材施教’的字样来。“不过‘全面發展’被許多人誤解、誤用,把‘个性’忘掉了,为了使大家明确甚至家喻戶曉起见,提出‘全面發展因材施教’来,我也是不反对的。”以上是我在某次座談会上發表的意見。最近王铁、崔阶平、郭林諸位同志(他們也参加某次座談会,都發表过意見),都在上期的人民教育 發表了經过考虑的文章,認为因材施教是教育方法,不能和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并提。王铁同志并且引經据典地說明全面發展的完整性,好像認为因材施教如果和全面發展并提,就不免是画蛇添足。我对于王鉄同志解釋全面發展的馬克思主义科学教育理論,是完全同意的,所以我不想在理論方面多說全面發展教育的涵义。但是就中国具体情况而諭,我还是固执我在某次座談会上發表过的意見。  相似文献   

2.
对于“全面發展的教育”問題的論争,我的意見是:“因材施教”的原则应該强調提出,但以之与“全面發展”相并列,以“全面發展、因材施教”作为方針提出来是不妥当的。那样做,在教育理論上沒有根据;在实际教育中也会引出困难与偏差。但“全面發展的教育”問題的討論,揭出了目前存在于我国教育工作中的若干重要問題,諸如学生負担的过重。在集体对个人的关系上片面强調集体,抹杀个人的意志与性格,爱好与特長。这次論争,將有助于这些問題的正确解决。我打算先談一談我对个性全面發展的学說的体会,在这基础上陈述我对于在理論上应不应該將全面發展与因材施教并列,作为方針提出的意見;然后就推行全面發展的教育过程中所發現的一些实际問題,表示我的一些看法。一 馬克思、恩格斯所首先倡导而以后又經列宁、斯大林加以發展的个性全面發展的学說是全面發展的教  相似文献   

3.
这种提法好     
一我認为把“全面發展、因材施教”作为教育方針提出,是非常恰当而又明确的。过去在貫徹全面發展教育方針时,曾产生过“片面發展”与“平均發展”兩种偏向。这兩种偏向的产生,究其原因不是忽略了全面發展,就是忘記了要因材施教,也就是在人的共性与个性上,各走了極端,没有把这兩者之間的关系辯証地統一起来。現在提出“全面發展、因材施教”,恰恰可以避免上述兩种偏向,使这个方針更加明确、完整和具体。有人認为“因材施教”是个方法,不能与方針相提并論。我不同意这个看法。我認为如果單独提出“因材施教”,还可以說是个方法(也可以說是个原則),但現在提的是“全面發展、因材施教”,这就  相似文献   

4.
我讀了今年中国青年第20期,看到蔣南翔同志“略論高等学校的教育方針”一文,感到其中有許多很好的意見,但也有不对的地方。現在提出我和南翔同志商榷的意見。一、南翔同志主張“不能把因材施教作为教育方針”的理由是缺乏根据的最近大家正在热烈討論“全面發展、因材施教”是不是可以作为教育方針,从南翔同志这篇文章来看,他是反对这个新提出的方针的。他反对的理由是什么? 第一个理由亦即主要的理由就是:“从根本上来講,我們不能把因材施教作为教育方針的出發点,不能因为因材施教,就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来制定發展教育的規划,就完全听学生欢喜学什么就学什么,如果这样实行起来,那么我們国家的教育事業就不可能有计划地發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事業就不能最大限  相似文献   

5.
一、凱洛夫教育学关于全面發展教育理論上的問題 最近“人民教育”討論“全面發展与因材施教”的问題,張萃中、崔阶平、王煥勳、郭林、王鉄、曹孚……諸同志發表的文章,都有些深刻的見解,給我很好的啟發;尤其王焕勳張萃中兩同志文章中有很多很好的見解,我都同意。但他們文章中也有很重要的地方,我不能同意。那就是这几位同志認为不能把因材施教补充到全面發展的方針上去。他們也肯定“因材施教”的积極意义,但認为这只是教育方法或教学方法。对于这种看法,我也不尽同意;由于提出“全面發展和因材施教”的方針,联系到教育制度、教學內容教学方法上都要有所改变。 現在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在实行中,究竟存在什么問題呢?全面發展与因材施教的原則,为什么提出呢?这就因为:許多学校的教育工作,忽視学生个  相似文献   

6.
一、关于全面發展和因材施教的文章,最近已發表了很不少。其中有不少意見,我都很贊同,但也有些文章的提法,概念上似乎还不够清楚。为着进一步展开討論起見,我認为首先还要从什么叫全面發展,什么叫因材施教談起。什么叫做全面發展呢?誰都知道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义教育的基本方針,它的目的是要培养新生一代成为全面發展的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新人。但是对这个方針的进一步解釋和貫徹实施上,却不免言人人殊。从历史上看来,全面發展的教育老早就有人主張过。例如古代希臘就是要求以身心都好的精神教育它的新生一代的。亞里士多德主張体育、德育和智育这三个教育組成部分应結合为一个統一体。資产阶級革命时代的先进教育家們,一般也都繼承着古希臘的这一傳統,主張体育、德育和智育的全面發展。  相似文献   

7.
我們討論“全面發展、因材施教”是否可以作方針时,首先要看它是否是从实踐中总結出来的,是否能指导我們的实践。目前,我們在进行全面發展教育的实踐过程中,确实产生了一些偏向。例如只顧“全面”不顧“个性”,只求“統一”不看“差异”,要求学生門門都得五分,企圖把学生培养成为“一模一样”的人,像这种現象还不是个別的。因此,在我們进行全面發展教育时,就必须“因材施教”。我認为“因材施教”不是一般的方法,而是根本的方法。既然是根本方法就需把它提到方针中去,做为方針的一个組成部分。使方針更加明确具体,使它能更好地指导我們的工作。有很多同志一方面承認在进行全面發展教育中所产生的偏差,另方面也承認“因材施教”是解决这些問題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但就是不同意把“因  相似文献   

8.
关于全面發展的教育问題,去年在本刊上已發生了爭論。今年領导上提出全团發展与因材施教相結合的原則,并号召大家对于这一原則展开討論以后,大家更有种种不同的看法。本刊这一期發表的,不过是一部分同志的一部分意見,今后將繼续發表更多人的不同的意見。全面發展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教育原則,究竟是什么意义?它有什么理论和事实的根据?就是有充分的根据了,它又要用怎样办法去实施?这里边有一系列的問題,必須经过充分的讨论,才能弄清楚。从現在已知道的各种意見来看,爭論的中心究竟是什么呢,首先是:因材施教是不是只属于教学方法呢,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是否需要结合或补充因材施教呢?換句話說就是能不能使这二者未结合起来成为教育方針呢?  相似文献   

9.
我認为“因材施教”应当与“全面發展”并提作为教育方针。这并不是说过头的“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错了,而是因我們在貫徹”全面發展”方針时,出了毛病,需要提出“因材施教”来补充。有人認为,“全面發展”已包括了“因材施教”,如果把“因材施教”加到“全面發展”中去,就是修改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說。他們大喊:“并不简单”、“要拿出根据来”。我看这是用大帽子来吓唬人,至于說“因材施教”“望之不似方針”当然就更不成其为理由了。馬克思、恩格斯、列宁,谁也沒有说过只有“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才能体現他們的人类个性全面發展的教育学說,在文字上都不許有所增减。中国文字的“全面發展”并不足以完整地体現“个性全面發展”学說的精神,只有加上“因材施教”才更合适。  相似文献   

10.
“全面發展、因材施教”这一方針的提出是正确的、适时的,是有充分理論根据与重大实踐意义的。但,目前有些同志不同意这种提法,他們認为:“因材施教”是教育方法、手段,不能和“全面發展”这一方針相提并論;例如王鉄同志認为把“因材施教”作为方針的組成部分簡直是“吹胀”了,甚至說“从字面上看也望之不似方針”。还有人担心这样提出,会在执行中發生混乱,等等。我認为,关鍵問題在于对“方針”和“全面發展、因材施教”的理解还存在問題。究竟什么是方針?有的同志認为,教育方針只能是教育目的和內容。我想,这个結論未必尽妥吧。毛主席在“关于农业合作化問題”的报告中,曾提出:“全面規划,加强领导,这就是我們的方針。”可見,“方針”不只是目的和內容了。所謂方針就是事業的  相似文献   

11.
在“人民教育”上开展关于“全面發展、因材施教”問題的討論,我認为不仅是必要的、也是适时的。“全面發展、因材施教”是一个完整的方針,它是依据我們当前教育和教学上存在的一些問題和产生的一些偏差提出来的。它的提出,并不是改变了原有的“全面發展”的方針,而是使这方針更加明确,更加有效地指导我們的实际工作。过去,我們在貫徹全面發展教育方針上,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产生了一些偏差。例如有很多同志把”全面發展”簡單地理解为“平均發展”,在执行上就处处强求一律,抹煞了学生的个性、特長,結果造成了学生的負担过重,使学生經常处于紧張的和被动的狀态,不能很好地进行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  相似文献   

12.
从同志們的討論文章中,啓發我想到很多問題。想的結果,觉得用“全面發展、因材施教”的方針,比用“个性全面發展”的方針,更明确,更容易理解。現在談談我的看法。一、从“个性”的涵义談到“因材施教”“个性”既然像朱智賢和陈选善兩位同志說的那样:“既包括共性,也包括个性,它是共性与个性之辯証的统一。”那么,單独說个性或共性將如何措詞?在“全面發展“中,个性的差异性占多大比重?个性的共同性又占多大比重,如果不把这几个問題弄清楚,就难怪在貫徹执行中要發生偏差。事实上某些教师已經把“个性全面發展”当做消灭个性發展共性来貫徹执行了。例如,上海南洋模范中学的优秀学生韓友范要想考大学,学校不同意,一定要他参加生产,韓  相似文献   

13.
目前反对“全面發展,因材施教”作为教育方針的理論,最主要的有兩种,即“最完美的学說論”和“方針即目的論”。这些同志先有了成見,就障碍了他們从理論上和实际情况上客观地研究問題。当然我以下的看法也可能是錯誤的,請同志們批評指正。一、最完美的学說論王鉄同志說:“我認为馬克思列宁主义的个性全面發展的教育学說,……是最完美最科学的个性教育的学說”。我們今天只要“全面地正确地解釋这个方針,纠正偏向就行了”。(“人民教育”1956年9月  相似文献   

14.
我認为,为了使中学教育办得更好,“全面發展、因材施教”的方針的提出是适时的、正确的。理由如下: 一、有人反对这个“全面發展、因材施教”的提法,他們主要的論点是認为“全面發展”是方针,而“因材施教”是方法,因此,不能相提并論。我觉得这个論点未必正确。教育方針固然应当包括教育目的和內容,可是,作为工作的方针,它就必須具有指导工作的各方面的实踐意义。方針政策,一般說来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工作的进展,在某种情况下,我們可以而且应該对方針提出补充或修正,这种补充或修正有时还需要着重从方法(包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方面来考虑。例如,一九五五年七月以前,中央  相似文献   

15.
一、我的基本論点“全面發展”是就教育目的說的,“因材施教”是就教育方法說的;換言之,前者是培养什么样人的問題,后者是如何培养的問題。如果問:現在我們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呢?答案当然是多种多样的,但一个最概括和最一般的答案就是:要培养“全面發展”的人。那么怎样培养呢?答案当然也是多种多样的,但一个最概括和最一般的答案就是:要“因材施教”。这就是二者的关系。“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是完全正确的。目前的問題,是对这一方針沒有正确和充分的理解,在执行、貫徹中發生了偏差和錯誤;并不是方針本身不完善,有缺欠。針对目前情况和問題,提出“因材施教”是完全必要的,是恰合时宜的;但不必把它放在方針上去。关鍵不在修改或补充这个方針,而在如何正确和充分地理解这一方針,如何正确和認真地貫徹这一方针。  相似文献   

16.
其次是作为纠正人們把“人的全面發展”看作“人的平均發展”的忽視个性的錯誤而提出的“全面發展、因材施教”的論点。我們采取了“人的全面發展”的观点,做我們的教育方針,决不是偶然的事情。这是我們的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合乎規律的现象,是我們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設的要求决定的。  相似文献   

17.
党提出百家爭鳴的方針以后,对教育工作發生了很大影响。过去討論很久后来曾一度中断的全面發展教育問題,目前正在重新展开討論。最近教育部連續組織了几次关于这个問題的討論会,参加討論的有教育專家和許多教育工作的領导同志。北京市教育局和一些中、小学,也在注意研究这个問題。高等教育部和全国許多高等学校,也展开了热烈讨论。八月二十八日出的“教师报”發表了“展开关于个性全面發展教育思想問题的討論”的社論,同时还登載了該报邀請首都十所中等学校負責人座談这一問題的情况报导。目前大家对有人提出的“全面發展与因材施教相  相似文献   

18.
中華職業教育社,中國倡導推行職業教育歷史較久的一個教育團體,在今年四月初舉行了解放以後的第一次全國工作討論會,会後發表了『我們的方向』一文(見新華社四月二十三日讯),闡明它今後的路綫、立場、方針、任務、制度。我是參加過這個會議之一人。會後,和幾個教育界的朋友談到這一個問題,大家把中華職業教育社的發展聯系列近代中國教育的發展上去。我們所談的雖然以中華職業教育社爲中心,實質上也就是對中國近代某些主要的教育思想進行剖析研究。從這樣的研究中,我似乎得到了較多的領會和啟發。下面所说的却純粹是我個人不成熟的意見的一個部分。  相似文献   

19.
我认为“个性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就已經包括因材施教的方法,用不着再把因材施教当作方針提出来。理由如下: 一、个性全面發展是共产主义教育的根本方針从奴隶社会起就产生了剝削阶級和被剝削阶級,就产生了腦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以及理論脱离实际的現象。随着社会生产力的發展,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制已經或將要被社会主义所有制所代替,剝削阶級已經或將要被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被剝削阶級已經或將要通过学校教育和業余教育来获得科学文化知識,这就会开始消除体力劳动和腦力劳动的对立狀态。今后到了“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劳动分工的需要,腦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区别还是会在一定程度内存在的,但  相似文献   

20.
一根据我的粗淺了解,“全面發展”是社会主义教育区别于以前任何阶級社会教育的基本标志之一,它是我們的教育方針,也是任何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方針,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就必須增养全面發展的新人,就必須实施能够培养这样新人的教育。这种教育如果根据馬克思列宁主义經典著作,用簡括的公式表述出来,即:“智育、体育和生产劳动的結合。”但所謂“因材施教”,則仅仅是个方法性的問題,是貫徹全面發展方針的必要手段。培养全面發展的新人,必須根据被教育者不同的素質、旨趣、原有基础等等不同条件而因材施歉,因势利导,發展他們的所长,弥补他們的所短,这种方法,在过去曾为培养士大夫、培养統治者的旧教育服过务;如今經过發展提煉,又为培养全面發展的社会主义成員服务。社会主义教育,离开因材施教的方法,是不可能设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