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逻辑史观及其研究中所遵循的原则、所运用的方法是温公颐中国逻辑史研究中的两个重要侧面.前者主要涉及中国古代有没有逻辑?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对象、范围、目标指向以及中国逻辑的基本走势等;后者主要涉及实事求是、发展的观点以及比较的方法、语言学的方法、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方法等.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三十年代,金岳霖先生以欧洲传统演绎逻辑是唯一和普遍的逻辑学观念,对中国逻辑的研究提出了"中国逻辑"的名称能否成立的问题.否认逻辑与文化的联系,坚持逻辑的唯一性和欧洲传统演绎逻辑的唯一性与普遍性,这些是提出"中国逻辑"名称困难的依据.上述观点将会面对由逻辑学研究对象、逻辑学学科性质以及逻辑史所展示的事实所引发的诸多困惑与质疑.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是逻辑思维.逻辑思维不是单纯的自然现象,而是属于人的精神世界.人的精神世界依附于人类的文化,即人的实践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当人类文化呈现出多样性的统一状态时,包括逻辑思维在内的精神世界不仅有共性,也有由民族地域不同而显现的个性.在中国,先秦文化不同于古希腊文化,它的核心是伦理政治与社会人事,它的主要内容是伦理尺度与治国纲纪的构想、建立和实践,它的基本思维取向是现实的需要以及实践中的经验.以"类同"为依据进行"以类取,以类予"推演的"推类",成为先秦时期逻辑思维中居主导地位的推理类型,同时也成为先秦逻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中国古代逻辑学是有别于欧洲传统演绎逻辑的.研究中国逻辑离不开对欧洲传统逻辑的借鉴,在这种借鉴研究中,应用比较法的关键有三:第一,被比较的诸对象都把与之相比较的对象视为平等的他者,而不是对立者或规范者;第二,在见其同异中,比较以见其相异乃更为重要.第三,对研究对象的异点给出制约因素的分析,就中国逻辑研究而言,就是"历史分析与文化诠释".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后半叶,中国逻辑史研究主要分为三个时期:1949—1965年为新的起点阶段,这一时期中国逻辑史研究主要在墨家逻辑和中国逻辑史方面;1966—1977年为第二个阶段,逻辑史研究工作被迫停顿;1978—2000年是中国逻辑史研究全面展开的阶段,80年代出现一批中国逻辑史作和教材,90年代对中国逻辑史研究进行反思,包括中国逻辑史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中国古代逻辑的类型、研究中国逻辑史的基本思路等内容。  相似文献   

4.
数学、逻辑、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和生物学七大基础学科,是全人类共同的科学基本知识。渊源于西方的逻辑是全人类共同的思维工具,是研究中国古代逻辑的正确方法。中国古代逻辑是百家争鸣辩论和朴素科学认识的思维工具,元典是《墨经》、《荀子.正名》和《公孙龙子.名实论》。《小取》定义的推式论证(归谬法),是中国古代思想家逻辑敏锐性的典型例证。中国古代逻辑研究的最大困难,是古文献解读和中西逻辑比较研究科学方法的正确运用。借鉴希尔伯特元数学纲领和塔尔斯基语言层次论的观点,当今中国古代逻辑研究是对中国古代逻辑的元(后设)研究。中国古代逻辑研究与邻近相关学科的研究,必然发生相互作用和影响,借鉴彼此的研究成果与方法。当今用发达完善的西方逻辑方法和现代语言来从事中国古代逻辑研究,促进中国古代逻辑的现代转型,中西逻辑兼容,使中国古代逻辑转换为现代人易于理解和运用的知识形态,可继续发挥中国古代逻辑为现代人类服务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汪奠基在20世纪中叶实现了学术研究的重心转移,由现代逻辑转向中国逻辑史。关于后者的研究,他既充分借鉴西方逻辑史的研究成果,又不为已有研究框架所囿,进而在20世纪的中国逻辑史研究过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通过对中国古代是否存在逻辑,中国逻辑史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中国逻辑史的基本特征等问题的思考和回答,汪奠基系统阐述了其中国逻辑史观。汪奠基是中国逻辑史料学的早期开拓者,他不仅提出了若干构想,而且努力将相关构想付诸实践。墨家逻辑是中国逻辑史研究中的一个重点,汪奠基在这一领域亦进行了独到的研究,具体涉及墨家逻辑的历史地位以及对以往研究方法的反思,墨家逻辑的主要内容,墨家逻辑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6.
温公颐中国逻辑史观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逻辑史观在温公颐中国逻辑史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之地位。它主要涉及中国古代有没有逻辑 ?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对象、范围、目标指向以及中国逻辑的基本走势等。温公颐的中国逻辑史观 ,在一定意义上是对近代以来中国逻辑史研究中“据西释中”思路的反动与矫正。  相似文献   

7.
比较,也称对比,是确定对象之间相异与相同点的一种逻辑方法。它可以在相同或相异的对象之间进行,也可以在同类对象的不同方面进行。比较是分析、综合这些基本思维过程的主要活动方式之一。例如,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解决问题的多样化策略中往往异中存同;学生解决同一个问题有正确的和错误的……通过比较,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教育重视逻辑教学。这与中国近代文化学人重视和宣传逻辑的工具性质有关,他们把逻辑作为引进西学、冲破旧有思维方式、改变人们文化价值观念、变革中国社会和中国学术、提高国人的素质、培养新人、富国强民的重要工具。20多年来逻辑教育令人堪忧,逻辑学人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直围绕逻辑研究对象和逻辑教学而论争,尤其是用现代逻辑取代其他逻辑的观念严重阻碍了逻辑的教育与普及。我们应该有一个大逻辑观,把逻辑的研究与教育面向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9.
比较逻辑是逻辑科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本文主要提出比较逻辑的基本涵义,将其研究范围限定为世界古代三大逻辑理论——亚里士多德的古典形式逻辑、印度的因明学和中国的墨辩学之间的比较,并从世界逻辑科学的产生和发展考察了比较逻辑研究的历史基础及其类型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古代名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古代名辩学研究,系统阐述了中国古代名辩学产生的历史背景、研究对象和具体内容;这种研究连同它所引发的中国古代逻辑性质和中国逻辑史研究方法的大讨论,将对新世纪的中国逻辑史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比较逻辑学是基于各类逻辑学的一门综合性理论学科,它以三大逻辑体系的平等对话为前提,突出比较意识、比较思维与比较方法的自觉运用,有自己特有的学科特性与学科视域、学科范畴。比较逻辑不在于“比较”,而在于“汇通”,“比较逻辑”不是或不仅仅是“逻辑比较”,比较逻辑有其特殊的“比较视域”,“比较逻辑学”理应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比较逻辑学可分为叙述的比较逻辑学、评价的比较逻辑学与汇通的比较逻辑学三个层次。  相似文献   

12.
用逻辑观念审视一百多年来中国逻辑研究的范式,可以把既往的研究成果和研究队伍,根据三种逻辑观念较为清晰地分成三大类别,论证了逻辑观念在中国逻辑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倡导文化逻辑观,拓展中国逻辑研究的研究领域和发展方向,是中国逻辑研究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类”、“故”、“理”这三个范畴,是先秦科学方法论的高度概括和浓缩。墨家最先提出“类”、“故”、“理”三个范畴并以之作为推类的逻辑法则。古代中国人重“实”,突出地表现为强调用实践效果或实际效用来证明某种思想、理论或知识是否为“真理”。这种“效验”论,实质是中国古代的科学证明论,其逻辑方法就是墨家提出的“效”式推理。  相似文献   

14.
教育治理现代化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归属到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的综合范畴。教育治理现代化涵括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与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主旨为解决教育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制度障碍、利益冲突、权力矛盾等从而实现教育强国。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核心理论特质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的教育政治学,依据教育规律和国情的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应有的教育治理模式。正确认识与推动中国教育治理现代化,必须深入理解和把握它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确立教育治理现代化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体系中所具有的优先地位;厘定和阐明它的基本问题域,即为治理主体、治理对象、治理方法与过程和治理评价等要素及其关联。  相似文献   

15.
从结构上看,数学是问题和问题解的集合,逻辑是问题和答案之间的桥梁。具体到中国古代数学,其一般结构表现为:问、答、术(图)、草。"术(图)"阐述解题原理和步骤,"草"给出详细的解题过程,二者的功能和西方数学中逻辑的功能完全相同。中国数学中的"术(图)"和"草",就是中国古代数学中的中国逻辑。中国数学是中国逻辑必然推理的研究对象,二者具有相同的源流。  相似文献   

16.
墨家辩学,即中国古代逻辑,是诸子百家争鸣辩论的利器,是中国古代的论证逻辑和语用逻辑,经过创造性诠释和改造转型,跟现实生活结合,可转化蜕变为中华民族锐利的思维工具。以古今中外逻辑思想的融会贯通,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为宗旨,有助于构建适用于全人类的同一逻辑。  相似文献   

17.
1979年中国逻辑学会成立以来,我国的逻辑教学与研究成就卓著。1978年和1979年召开的两次全国逻辑讨论会使我国的逻辑学教学与研究从停滞逐步走向复苏,逻辑知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在“逻辑教学和研究现代化”目标引领下,贵州的逻辑教学与研究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同时也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相似文献   

18.
比较逻辑学是在逻辑哲学的指导下,建基于各种逻辑科学之上的一门独立的逻辑学综合性理论学科,主要具有“比较的理论”与“具体的比较”等不同的研究层面。它以三大逻辑体系之间的平等对话与贯通融合为主要研究诉求,突出比较意识、比较思维与比较方法的自觉运用,并从人类历史背景与文化传统的角度进行解释,以促进不同文化、不同思维方式之间的对话与沟通,促进全人类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19.
IF逻辑全名为独立友好的一阶逻辑,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欣迪卡提出.欣迪卡发现在数学和自然语言中,不但存在传统一阶逻辑所刻画的量词之间相互依存的情况,有的时候还有不存在依存关系、相互独立的量词.为了刻画这种现象,他向一阶量词逻辑引入一个独立指针“/”,表示指针上面的量词与指针下面的量词不存在依赖关系.IF逻辑在句法上是对一阶逻辑的直接扩张,表达力相当于二阶逻辑.之后,Bradfield尝试将IF逻辑的思想用于表示计算机系统执行路径的相互独立,用模态之间的独立来表示事件之间的独立,发展出IF模态逻辑.IF模态逻辑是模态逻辑的一个新兴分支,还存在很多有待深入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中国逻辑界曾对有无中国逻辑的问题形成了尖锐对立的意见:有“中国逻辑”;无“中国逻辑”。张忠父教授的《中国逻辑对“必然地得出”的研究》一书是对“无中国逻辑”观点的一次有理有据、有份量、严肃而认真的回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