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欢乐的泼水节》,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真切地感受一下“泼水节”欢乐的气氛,便让全班孩子齐上,想像自己是傣族的“姑娘”或“小伙儿”,表演中关于泼水的情境。欢快的音乐起,稍作酝酿,便激昂“施令”:开始泼水啦!立刻,教室里群情振奋,伴着录音机里的水声,大家伙儿笑着喊着,你追我逐,你来我  相似文献   

2.
这是二年级的一堂阅读研究课,执教者是一位有三年教龄的青年教师,执教的篇目是《欢乐的泼水节》。该文介绍了一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课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存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展示了一个洋溢着欢乐吉祥,幸福美好的意境。在集体备课时,大家一致认为,由于民族的差异,学生对泼水节了解较少,课堂教学中,如何接通学生情感的纽带,让他们与课文产生情感的共鸣,体验到“泼水节”的快乐是。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应采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和情感体验的深入。  相似文献   

3.
【案例】这是二年级的一堂阅读研究课,执教者是一位有三年教龄的青年教师,执教的篇目是《欢乐的泼水节》。该文介绍了少数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课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展示了一个洋溢着欢乐、吉祥、幸福的美的意境。在集体备课时,大家一致认为,由于民族的差异,学生对泼水节了解较少,课堂教学中,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强调学习的过程,认为教学目标是丰富多变的,是不断生成的,教学追求灵活的秩序。语文课堂是灵动智慧的课堂,是凸现探究的课堂,是充满情趣的课堂,要符合儿童的心理和趣味,应力求让智慧唤醒课堂,让情趣回归课堂。《欢乐的泼水节》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描写了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但要让学生感受泼水节的快乐,理解泼水节这一异域风俗的象征意义,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课堂上我努力创设平等的对话  相似文献   

5.
<正>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强调学习的过程,认为教学目标是丰富多变的,是不断生成的,教学追求灵活的秩序。语文课堂是灵动智慧的课堂,是凸现探究的课堂,是充满情趣的课堂,要符合儿童的心理和趣味,应力求让智慧唤醒课堂,让情趣回归课堂。《欢乐的泼水节》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描写了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但要让学生感受泼水节的快乐,理解泼水节这一异域风俗的象征意义,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课堂上我努力创设平等的对话  相似文献   

6.
这是二年级的一堂阅读研究课,执教者是一位有三年教龄的青年教师,执教的篇目是《欢乐的泼水节》。该文介绍了一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课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展示了一个洋溢着欢乐吉祥,幸福美好的意境。在集体备课时,大家一致认为,由于民族的差异,学生对泼水节了解较少,课堂教学中,如何接通学生情感的纽带,让他们与课文产生情感的共鸣,体验到“泼水节”的快乐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应采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和情感体验的深入。执教者决定以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7.
正一营造氛围,激发情感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篇课文叫——生:《欢乐的泼水节》。师:和我一起写课题。(板书课题:欢乐的泼水节。)生:(齐读课题)欢乐的泼水节。师:为了给大家上这节课,我在网上找了好多资料、图片。(出示图片)静静地看,看到什么先放在脑子里。如果感觉美,可以说出来。师:认识这个人吗?生:周总理。师:周总理也曾经到过西双版纳,在那里过过泼水节。师:我们再看,他们像中国人吗?生:不像。师:现在泼水节也不只是傣族人过的,那个地方已经成为旅游景点啦!全世界很多国家的人都到那儿去过泼水节呢!  相似文献   

8.
教《欢乐的泼水节》,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真切地感受一下“泼水节”欢乐的气氛,便让全班孩子齐上,想像自己是傣族的“姑娘”或“小伙儿”,表演文中关于泼水的情境。欢快的音乐起,稍作酝酿,便激昂“施令”:开始泼水啦!立刻,教室里群情振奋,伴着录音机里的水声,大家伙儿笑着喊着,你追我逐,你来我往,热闹异常。正想与其同乐,却发觉不对劲:原来,孩  相似文献   

9.
记得二年级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难忘的泼水节》。课文讲的是1963年,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故事。学完这一课后,我也想过一次泼水节。  相似文献   

10.
《欢乐的泼水节》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喜庆之意和深深的民俗风情。但是,对于江南的学生来说,傣族的泼水节离他们很遥远,很难理解泼水节在傣族人民心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切身感受到欢度泼水节时人们的浓浓的喜庆之情。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决定用“情境教学法”,把全班学生组成一个“小小导游团”,走入课文情境,以“导游”的身份带领“游客”感受傣族人民的泼水节,但是,实际的课堂教学效果却和我预设的效果有很大差距。课后反思,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11.
记得有位特级教师说过:教学理念决定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决定课堂呈现。我觉得这话很有道理。最近听了不少老师的课,我体会到这三步只是一个“概述”,其实每一步之间都是一种“飞跃”。如有一些课应该说也揉入了不少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也近乎完美,但就是没有预期精彩的课堂呈现。为什么如此文质兼美的课文、赏心悦目的课件、美妙动听的音乐,却没能让学生陶醉其中,让课堂充满激情与生命活力呢?也许将优质的教学设计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达到理想的课堂效果,还需要一种媒介、一座桥梁。这就是课堂教学中“场”的营造、创设。我觉得这“场”是一…  相似文献   

12.
《难忘的泼水节》一课叙述了周恩来总理和傣族人民1961年共度泼水节的动人情景,表现了总理和人民心连心的血肉关系。引导学生理解“1961年的泼水节”是傣族人民“幸福的”、“难忘的”节日,是这篇课文教学的重点。因此,如果教师紧扣“难忘”一  相似文献   

13.
<正>【教材分析】《欢乐的泼水节》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喜庆之意和深深的民俗风情。全文共有3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交代了泼水节的时间,第2自然段描绘了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快乐情景,第3自然段描绘了傣族人民狂欢到深夜的快乐气氛。【学情分析】作为云南人,学生对泼水节都有所认识,有的学生还亲身体验过泼水节的欢乐气氛。因此,在设计第二课时的教学时,我紧扣课题中"欢乐"一词,以学定教,顺学而导,通过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  相似文献   

14.
《鸟的天堂》中有“不可计数”这一词语。这课书我教了好几遍,都是读作“不可计数(shù)”,解作无法计算榕树枝干的数目。我听其他老师上这一课也是这么读、这么讲的。后来我在课堂上放朗读这篇课文的录音  相似文献   

15.
【教材分析】 课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全文有3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详写了人们互相泼水的情景及其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写了人们唱歌跳舞、赛龙舟、放烟火直到深夜。课文配有插图,教学时可图文结合,充实教学内容,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凶民族的差异,学生对泼水节的知识了解较少,要想与课文产生感情共鸣必须指导朗读,让学生体会、领悟傣族人民过节的欢乐心情。  相似文献   

16.
<正>【教材分析】《欢乐的泼水节》是一篇描写民俗风情的文章,课文紧扣"欢乐"描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全文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详写了人们互相泼水的情景及象征的意义;第三自然段写人们唱歌、跳舞、赛龙舟、放烟火直到深夜。课文的字里行间无不充溢着浓浓的喜庆之意,表现了傣族人民无比欢乐的心情。【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7.
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并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全文紧扣“欢乐”来写,可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体会傣族人民过节的欢乐心情。课文配有插图,生动描绘了傣族人民相互泼水和唱歌跳舞的情景。  相似文献   

18.
5月6日,我在“宜昌市小学‘创建高效课堂研究共同体’课例展示与交流”的活动中,上了一节展示课,执教的是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普罗米修斯》。这节课得到了与会专家和同行的好评。在欣喜之余,回想这节课最成功的地方,我认为应是精彩的朗读指导。  相似文献   

19.
正笔者以苏教版二下《欢乐的泼水节》一课为例,谈谈我与老师们在磨课过程中,对课文中标点符号教学价值认识的递进过程。一、初遇——擦肩而过[情景再现]师:他们为什么身上湿淋淋,还那么高兴?生:因为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谁身上泼的水多,就意味着谁得到的幸福多,怎么能不高兴呢!(生读成了"?"的语气)  相似文献   

20.
“难忘的泼水节”语感训练史红《难忘的泼水节》是一篇看图学文。课文描述了周总理与傣族人民共度泼水节的情景,表达了总理与人民心心相印的真挚情感,其基调是欢快的。教学本文,可以通过语感训练使学生体会文章思想感情。一、加强朗读,品味任感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