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六书”是研究汉字的理论 ,两千年来的汉字研究与教学都与它息息相关 ,而且这一学术传统仍将继续发扬下去。可以说 ,“六书”研究不仅具有悠久历史传统 ,也仍然富有蓬勃的生机。因此 ,清理、总结“六书”研究的学术史 ,使学人对“六书”的形成、发展概况有个比较系统的了解 ,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中国文联出版社新近出版的韩伟先生所著《“六书”研究史稿》,就是这样一部全面、系统阐述“六书”研究史的力作。一、体系严密 ,分期富有科学性《“六书”研究史稿》(以下简称《史稿》)对从汉代兴起而绵延至今的“六书”之学做出了历史的分…  相似文献   

2.
“六书”理论是中国传统文字学中相当重要的理论,从汉代以来就有许多人著书立说,从不同角度对“六书”理论进行研究,但往往仅拘泥于“造字之本”展开,莫衷一是.易国杰、姜宝琦二位先生主编《古代汉语》中有关“六书”问题也沿用旧说,认为“六书”古文字的“造字之本”,笔者认为这是错误的说法,不妨将其解释为“识字之本”.  相似文献   

3.
自许慎《说解字》问世,《说》的研究层出不穷,《说》学成为一种专门学问。后世学在肯定《说》功绩的同时,也对《说》内容提出了很多质疑,在“六书”理论方面聚讼尤多,如转注、假借的界定,“六书”的次第问题,多形多声问题,亦声问题等,这些问题如果从“六书”的分类标准是造字方法这个观点分析,很难做出合理的解释。本从“六书”理论的起源,许慎对“六书”概念的公释,《说解字》的写作目的和体例三个角度,论证了“六书”的性质和分类标准是字形与字义的联系方式,并利用这个结论,解释了“六书”理论方面有争议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韩卫春 《考试周刊》2011,(53):34-35
自战国《周礼》至汉代刘歆、许慎,六书说历经概念萌芽到理论构建。虽为汉字结构经典理论,六书说本身仍存有矛盾,如班固六书的次第和高本汉的字形四个演化阶段的矛盾,指事、象形二书的混淆,以及形声、假借二书名称条例的错乱,等等。文字学大家唐兰等试图跳出六书的羁绊,打破传统创立新学说,拓展文字学边界。  相似文献   

5.
马叙伦先生的《说文解字六书疏证》是 2 0世纪一部重要的“说文学”巨著。马先生为这部集大成之作倾注了数十年心力。该书的书样、体式富有特色 ,采用的研究方法中既有对传统朴学的继承 ,又有对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吸取。该书在语音考察中声韵并重的特点 ,在语言文字研究中重视利用生活经验和方言材料的特点 ,都值得语言文字学者悉心体会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六书新证     
一六书的排列次序六书之名始见于《周礼》.《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这里虽提出了六书之名,却没有六书的具体内容。西汉末年,刘歆在《七略》中对六书做了详细地叙述,后来班固采录于《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相似文献   

7.
字词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基础。字词教学的传统方法之一,就是“六书”,即传统文字学中说的六种造字法。据《周礼》、《说文解字》和《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早在周代,“六书”的教学方法已经普遍施行。在后来漫长的文化传承过程中,这种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清代学者说,读书从识字始,识字从“六书”始。又说,由“六书”以通其字,由字以通其词,由词而通其句、通其篇。这种认识,无疑是具有科学性的。今天的语文教学已不能和旧式语文教学等量齐  相似文献   

8.
“六书说”是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过去研究汉字学的人都把“六书”奉为不可违逆的指针。“六书说”在建立起权威后逐渐变成束缚字学的桎梏。后代学因此对其提出了不少批评。“‘六书说’能给我们什么?”的质疑似乎大大减弱了“六书”的影响。实际上,“六书”理论对字学及其他学科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识字教学质量的提高可以通过“六书”理论的指导得以实现;汉字词义系统的探求亦大多能通过“六书”对字形结构的分析找到理据;比较字学的研究方法需要“六书”理论的丰富……种种新探索使“六书”理论在现代依然体现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中国古代所谓“六书”造字法理论提出新的解释.“六书”一词最早出现于《周礼》,但“六书”何指,后人难以探寻.“造字”一词最早出现于汉代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六书”理论最早系统地提出是汉代许慎,本文根据许慎的文字学理论认为许慎所提出的“六书”是解释字义的“字例之条”,又根据古籍的语言材料论证“造”与“艁”是重文,都有排列聚合义,解读了班固“造字之本”的本意,得到唐人颜师古的佐证,从而证明了所谓“六书造字法”是后人对汉儒的误解.  相似文献   

10.
马叙伦从"<说文>学"和"六书"说出发考察中国文字,"六书二系"说是他的理论核心;他通过实践分析认为俗字不合"六书","六书"理论适用于金石刻辞文字;并吸收新材料新方法研究"六书",阐释许慎的文字学思想.马氏的文字学思想固守传统,相对保守,但保守之中也表现出进步性,如"三书说"和语源学的思想对今天仍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唐代贾公彦的《周札义疏》、《仪礼义疏》对群书纵横涉猎,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有关“六书”的论述颇多,主要体现在对“六书”名称的说解和对形声字、会意字的具体分析说明中.文章对这些内容作一梳理阐发,借以管窥贾公彦文字研究的成就.  相似文献   

12.
南唐徐锴在《说文解字系传》中提出了关于六书理论一些新的见解,他的六书理论对六书的研究有很大贡献,对后世也有很大影响。本文将以"六书三耦"为主线,兼谈徐锴的六书观和六书次序。  相似文献   

13.
"六书说"是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过去研究汉字学的人都把"六书"奉为不可违逆的指针。"六书说"在建立起权威后逐渐变成束缚文字学的桎梏。后代学者因此对其提出了不少批评。"'六书说'能给我们什么?"的质疑似乎大大减弱了"六书"的影响。实际上,"六书"理论对文字学及其他学科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识字教学质量的提高可以通过"六书"理论的指导得以实现;汉字词义系统的探求亦大多能通过"六书"对字形结构的分析找到理据;比较文字学的研究方法需要"六书"理论的丰富……种种新探索使"六书"理论在现代依然体现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研究六书只要明确了六书造字和汉字字形分析是不是一回事、《说文》内在体例是否自相矛盾、《说文》的解说体例该如何归纳、古人用字情况的分类是否科学这四个方面的问题,就可以重新明确六书的内涵,达成共识,进一步完善六书体系和文字学理论.  相似文献   

15.
郑樵不仅是宋代的著名史学家,而且对于文字学也有着极深的造诣,在文字学史上尤其是“六书”研究史上有着极为独特的贡献和地位。就其成就的内外因素而言,既有纵横贯通的思想基础、求实自得的创新意识和博雅深厚的学术积累,也生存于良好的治学著书的客观环境之中。《六书略》为郑樵所撰《通志略》之一《略》,是其专以六书说研究《说文》的代表作。该书涉及汉字的来源与性质、六书之次第、象形为汉字结构之根本的功能观、“子母”理论等诸多观点。凡此表明,在六书研究史上,郑樵是一个重要的人物,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学术大家。  相似文献   

16.
“象意”与“会意”辨韩伟传统的文字学理沦有"六书说"。"六书"名称始见于《周礼·地官·保氏》;"六书"细回,汉代记述的有三家:一为班同,一为郑众,一为许慎。许慎不仅有细目,有定义与字例.还用"六书"理论具体分析了九千三百余字,结集为《说文解宇》。《说...  相似文献   

17.
简讯     
我院学报2001年第1期发表的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院长梁光华教授的论文《汉字造字理论新说》,对以《说文》为代表的传统“六书学”、“四经二纬说”、“四体二用说”、唐兰先生的“三书说”和20世纪后50年出现的陈梦家、裘锡圭、刘又辛等三家“三书说”进行了研究述评,认为汉字的造字方法是形意、假借和形声。  相似文献   

18.
马叙伦“六书二系”说以形音义为主线,将“六书”分成形系和声系,形系所属有象形、指事和会意,声系所属有假借、形声和转注。由形系之“文”与声系之“字”组成汉字,构成汉字母子联贯相生,生生不息的孳乳系统。“六书二系”说别出心裁,具有一定的新意,同时他的理论自圆其说,可谓“一家之言”。这是分析他的“六书说”所要掌握的重要部分,也是马氏“六书说”的轴心骨。马氏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所提出的“六书二系”说有着明显的进步性,但是文字学理论研究者缺少关注,这与马氏做出的实际贡献极不相称。  相似文献   

19.
<正>汉字“六书”之说肇于汉代,而述之最详者为东汉许慎。许氏不只在《说文解字·叙》中列叙了六书细目的义例,还在《说文解字》正文中以六书理论为指导对汉字的形体、意义、声读进行了辨析,这在汉字研究史上是具有开创性的贡献的。 许慎以后直到南店宋初,传述六书不乏其人,其著名者西晋有卫恒,北魏有江式,  相似文献   

20.
六书简论     
“六书”这个名称,始见于《周礼·保氏》,而“六书”的细目,则始见于刘歆《七略》。由此可知,用“六书”分析汉字,是从汉代古文家开端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