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陈志刚 《教师》2008,(14):40-42
本文从乡村文化建设的角度来关注农村的教育问题,提出了乡村教育的意义和乡村文化的危机所在,重点解决乡村教育怎样促进农村文化发展的问题。文章中论述的观点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乡村融入是乡村教师留在乡村的根本之路.乡村融入是乡村教师知识分子属性完整呈现的需要,是乡村教师社会功能效用充分发挥和教育教学质量有效提升的需要.乡村教师面临融不入乡村的巨大困境,乡村文化隔膜使乡村教师在精神上难以和乡村沟通,出现了乡村与乡村教师心灵关联被阻隔的"失心"现象;生活交往的相异性、单一化和表面化,使乡村教师在生活上出现了和乡民联络障碍的"失联"现象;乡村教育情感弱化使乡村教师失去了对职业的忠诚热爱而出现了"失业"现象.乡村教师乡村融入之困的纾解,要以"文化共同体"自觉实现精神融入,要以"场域与惯习"重构实现生活融入,要以"职业情怀"养成实现教育融入.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乡文化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乡村文化正面临着现代性危机,如文化价值危机及传承危机等。重塑乡村文化生态,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之一。乡村教师作为乡村社会主要的知识群体,应自觉肩负起乡村文化秩序重建的历史使命,即“尽心”传承乡土文化,“尽职”守护乡村课堂,“尽力”传播文明乡风。在乡村文化秩序重建中,乡村教师要敢于作为,积极参与乡村社会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乡村教师疏远乡村的历史社会学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史社会学的视角分析,乡村教师疏远乡村社区在某种程度上与近代以来国家政权下沉,乡村社会结构转型相联系。改变乡村教师边缘化地位,必须加强乡村教师与乡村社区的联系,充分发挥乡村教师之农村社会的公共功能。  相似文献   

5.
也论乡村旅游与乡村生态旅游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敏 《昆明大学学报》2005,16(Z1):15-19
文章在充分分析了乡村旅游及生态旅游内涵的基础上,结合乡村生态旅游提出的背景,探讨了乡村旅游、生态旅游以及乡村生态旅游之间的关系,最终为乡村生态旅游这个新概念给出了笔者的定义.  相似文献   

6.
7.
乡村旅游是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风民俗及乡土文化为载体,以满足观光休闲、娱乐度假、购物体验等各种旅游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形式。乡村正在走向现代化,可乡村旅游的乡村性在逐渐消失。本文基于对国内外有关乡村旅游的乡村性认识及国内乡村旅游现状的反思,提出回归乡村性的发展模式和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下,中国的乡村文化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考验,中国的乡村建设也徘徊在十字路口。乡村文化与乡村建设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通过对乡村文化的整合创新来建设现代化乡村,既能够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与发展,又能够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乡村建设之路。这一切在今天的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人才是解决乡村教育的根本.只有优秀的、富于责任感的教师才能给置身荒漠化文化之中的乡村学校提供一片精神的绿洲。  相似文献   

10.
重建乡村文化:追寻乡村教育的文化之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乡村少年的生活场域和精神家园,作为乡村教育独特个性形成的重要背景,乡村文化在当今乡村社会变迁中的凋敞必然会导致乡村教育与乡村少年生活经验的脱离,导致乡村教育的“城市化”取向。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乃是人们所持有的功用性、获得性的文化价值观,尽管这一文化价值现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但是我们可以超越它,重建一种以人的自然和谐自由发展为旨趣、而不仅仅是追逐物质生活享乐的文化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诸多具体途径,重建乡村社会浓郁的文化氛围。文章重申了乡村文化对于乡村教育的重要性,并针对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化边缘化的问题及其给乡村教育带来的困境,提出重建乡村文化的使命。  相似文献   

11.
易平 《教育教学论坛》2020,(19):113-114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实施乡村振兴,推进乡村教育是关键。推进乡村教育应紧跟时代步伐,关注生命教育,服务乡村建设;让乡村人民享受优质的教育,培养热爱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同时,让更多的人了解乡村,关爱乡村,为服务乡村振兴创造条件,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12.
在当前社会中,广大民众的生活质量持续提升,大众更加热衷于旅游活动.乡村由于生态环境优美,民俗风情丰富而成为现代旅游热点,乡村旅游模式也随之形成.新型乡村旅游突破运输业、服务业、花卉业等产业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在美丽乡村视角下,通过分析西部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重点探讨其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及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为西部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城乡差别是自有城乡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现象,在城乡二元体制运行模式下,城乡差异必然带来城乡教育的不同,体现在教师队伍上存在着城市教师与乡村教师两种语境。如何克服乡村教师队伍短板成为解决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问题,只有在切实把握已有政策的困境与问题,正确认识乡村教师属性的基础上,构建适宜于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制度,才能发挥政策的导向与引领作用,形成相对稳定高质量的乡村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14.
乡村教师     
如果在某个农忙季节的早晨,你走在通向乡村学校的一条小路上,必定会遇到一两位头发有点蓬乱、面容有点憔悴、肤色有点黝黑,看似农民,可从匆匆的脚步,和偶尔的问候声中,又感觉不是农民的人。他们衣着朴素、谈吐文雅,尤其是上衣胸前口袋上的一支钢笔,才让人想起。他们是乡村教师。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社会中,广大民众的生活质量持续提升,大众更加热衷于旅游活动.乡村由于生态环境优美,民俗风情丰富而成为现代旅游热点,乡村旅游模式也随之形成.新型乡村旅游突破运输业、服务业、花卉业等产业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在美丽乡村视角下,通过分析西部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重点探讨其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及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为西部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乡村教师     
如果在某个农忙季节的早晨,你走在通向乡村学校的一条小路上,必定会遇到一两位头发有点蓬乱、面容有点憔悴、肤色有点黝黑,看似农民,可从匆匆的脚步,和偶尔的问候声中,又感觉不是农民的人。他们衣着朴素、谈吐文雅,尤其是上衣胸前口袋上的一支钢笔,才让人想起。他们是乡村教师。  相似文献   

17.
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是重视乡村文化建设。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程中,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文化一直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部分乡村村民传统道德观念弱化,乡村文化设施不足,乡村文化建设人才流失。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必须正视乡村文化建设,探索乡村文化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措施,建立文化自信,增加乡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完善人才回流机制,从而更好地实现乡村的复兴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社会转型,乡村社会的生活基础、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乡村忌讳的出场频率和作用效果已发生转变,但熟悉社会仍然是乡村社会治理的最大基础。需要重新认识乡村忌讳在乡村生活中的三个面相,挖掘其在安全教育、道德规范、社会行为等方面的文化治理功能,探寻乡土与现代、制度与文化交织互促下的乡村社会秩序力量,让"记忆"在推进乡村社会治理中被记住。  相似文献   

19.
刘克辉 《天中学刊》2008,23(3):112-117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乡村教育受到各方面的重视。为了培养适合乡村学校的教师,政府特别重视发展乡村师范,并规定了乡村师范学校独特的职能和培养目标。乡村师范学校的兴办,不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乡村学校师资缺乏问题,而且对乡村社会改造、经济发展、文化建设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