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裕固族是甘肃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裕固族民歌在裕固族人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裕固族民歌内容丰富,大多以山歌、情歌为主;作品曲调优美、节奏欢快、热情奔放、音域宽广、曲调高亢、朴素动人,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这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民族风情有着紧密的联系.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裕固族生活方式的变化,作为民歌承载体的裕固族歌手越来越少,大多数民歌未能及时抢救,已随歌手的去世而消失.袼固族民歌的传承已受到严重的威胁,正经历着时代的考验,急需抢救和保护.裕固族聚居地学校音乐课堂是保护裕固族民歌文化的一个重要平台,保持古老的裕固族原生态的音乐传统是保护裕固族民歌文化的一个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腾冲北部汉族民歌是我国汉族民歌的组成部分,自从中原流传到腾北边地以来,逐渐在人民的生活中扎根,和边疆众多少数民族艺术融合,形成特有的滇西边疆汉族民歌艺术特色,它曾和这片土地上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面对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腾北汉族民歌同其它民间音乐文化一样,其赖以生存的土壤不断流失,许多歌曲如何对其传承保护是刻不容缓、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社会转型时期,中国传统民歌和戏曲呈衰微之势,遭遇备受冷落的尴尬境地,深受广大青年喜爱和追捧的流行歌曲与传统音乐具有天然的相通因素,传统民歌、戏曲完全可以借势于流行歌曲获得新的活力,从而得以扩大受众、多渠道传承;传统戏曲和民歌"艺术化"既可为高校音乐丰富教学和实践曲目,也能使一些地方戏曲民歌提升艺术品位。我们要顺应时代潮流,在发展中守望,持健康、积极、乐观的态度,助力传统音乐展现新的时代魅力。  相似文献   

4.
中国新民歌来源于我国传统民歌,是相对于我国传统民歌而言的概念。前民歌时代指的是新民歌被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被提出之前的时代,经历了民歌的萌芽时期、古典民歌时期和现代民歌时期。新民歌兴起经历了初始、后退和更新发展三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它独特历史特色。新民歌不仅是对传统的民歌在新时代的语境再现,也广泛融合了某些时尚音乐元素,融合了浓郁的民族特色,继承了传统民歌的精神内涵,吸取了流行音乐的制作办法,散发出前所未有的时代气息。  相似文献   

5.
安徽罗城民歌艺术价值离不开舞蹈的融入。试图探索罗城民歌与其舞蹈之间互动、发展和影响的关系,探究罗城民歌及与之相随的舞蹈传承及发展的意义,分析当前罗城民歌的舞蹈传承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继承与发展的对策。在此基础上挖掘和再现罗城民歌舞蹈,展现罗城民歌传承和发展的完整性和独特性。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历史法、田野访谈等方法,从文化的视角对裕固族民间传统体育传承的自然场域和社会场域进行了剖析,并提出民间传统体育传承场域发展思路,希冀对我国少数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主流文化群体对壮族文化形成了新的认识,广西民歌在近十年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接纳。为了让广西民歌在传承民族文化精髓的同时又能充分体现我国大众现代生活面貌与精神文化追求,使其在不同文化认知语境下得以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民歌翻译便成了重要途径和主要形式。本文将以文化翻译观的角度对广西民歌翻译进行剖析,总结出广西民歌翻译的策略,以便有效的加快广西民歌走向国际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8.
梅花拳是先人在漫长的历史创造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传统拳种,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武术的文化蕴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传统武术保护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初见端倪,采用文献资料法,试从文化空间视角入手对梅花拳的保护与传承提出路径选择:梅花拳的原真性保护,本土文化生态完整性保护,传承主体的保护与开发,"传统"与"现代"传承方式并存。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需要坚持传统音乐文化原真性的传承原则,加强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同时,可以采用优化生产、销售、流通的商业化过程,再次挖掘传统音乐文化的价值和内涵,提升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效果。基于此,本文在分析中国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基础上,结合其保护与传承意义,探究保护与传承的方法,以期实现对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10.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崇拜是文化传承基础,体现为传承的精神动力,这种精神动力体现在物化精神崇拜和民族精神崇拜;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来自崇拜原动力;现代社会要处理好文化崇拜与文化传承关系体现在崇拜与迷信、崇拜与传承之间的关系.通过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崇拜传承研究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发展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九江市下属的三个传统村落为例,从传统乡村聚落的保护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老字号的保护传承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实地调研,分析了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现状以及在保护和传承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难.  相似文献   

12.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问调查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以我国少数民族妇女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充分认识少数民族妇女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使其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和世人的关注,确保少数民族妇女的合法权益。研究结论:我国少数民族妇女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主体,积极有效地确保她们的社会地位,保护她们的经济权益和受教育的权利将是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提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模式,应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少数民族妇女权益2者为保护客体的双重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13.
摘要:面对原有社会结构的拆分和重组,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需要在多重张力下确立基本方向和路径,使其能够在文化多元时代的冲击下依然焕发生机、持续稳定的传承与发展。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其保护的动员和策略进行探究,研究认为:传承保护正成为我国民俗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的进阶和程式,也是繁荣民俗民间休闲文化活动的重要路径。不断加强对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肩负着繁荣我国末端体育载体,健全全民健身内容体系及健康中国战略多方位实施的责任。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动因主要包括现代社会的冲击、传承方式的式微、传承规制的薄弱等3个方面,并认为“原生态”的回归和主线作用是保护的基本准则,“遵从发展”是路径选择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的困境进行了研究。指出民俗化保护、全民化传承、现代化生存和市场化发展,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全球化背景下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困境,并就此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5.
蒙古族民歌是流行于蒙古国、中国内蒙古草原一带,其大体分为“长调”与“短调”两大类.长调大多节奏自由,曲调悠长,音域宽广,明亮高亢,委婉动听,具有辽阔的草原气息,属于抒情性民歌;短调则节奏较规整,曲调朴素简洁.“长调”是蒙古族民歌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特点,无论曲式和演唱方法都是蒙古族民歌中所特有的.“长调”是蒙古族民歌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代表作”很值得专家、学者去挖掘、研究、整理,传承和保护.  相似文献   

16.
六盘水市是贵州彝族的主要聚居地,两千多年来,彝族民歌伴随着彝族先民的生息繁衍而发祥。彝族民歌是彝族历史文化的载体,是彝族社会生活的"镜子"和"百科全书",有高层次的艺术性。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价值,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彝族文化传承平台的价值和审美功能发挥社会作用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对青少年传承武术文化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青少年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但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急剧变迁,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的传承现状却不容乐观。站在非物质文化的高度以武术为例,借鉴国内外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经验,探讨武术文化作为民族瑰宝在青少年中传承的途径,诚希望能为我国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的传承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在查阅大量国内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从民族传统体育的抢救与保护、传承与发展两个维度对相关研究文献加以梳理与综述,分析了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与观点;构建了一套民族传统体育重点保护与发展项目识别指标体系,从立法、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设立民族传统体育保护协会、教育传承、节El传统、旅游传承和保护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人等七个方面提出传承与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9.
试论岭南醒狮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呼吁声日益高涨的背景下,自2005年起,我国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岭南醒狮是中华民族具有代表性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是我国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作者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对岭南醒狮产生的渊源进行回顾,并分析了传承和保护醒狮文化的必要性。最后,就岭南醒狮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出了几项具体措施,以期为弘扬醒狮文化,并为我国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民歌由于受环境、语言与传播等因素的影响,它的传播领域相对来说并不宽广。近些年来随着数字影像技术的广泛应用,有效拓展了传统民歌的传播途径,诸多歌唱家、演奏家、民间歌手等在国外举办音乐会,向外国朋友传递着我国的民歌及民歌文化,同时也传递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友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