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颠覆了传统的传播模式,也改变了人和媒介既有的关系.这既对媒介使用者提出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公务员作为特殊的媒介使用者,扮演着与普通媒介消费者迥异的角色与功能.本文结合实例,剖析公务员媒介素养的内涵及提升方式,以促进新闻执政或媒介执政能力的提升,避免传播实践中出现失误或损失.  相似文献   

2.
在信息化时代,公务员参与政府各部门的职能管理工作,是政府执政能力和政策的具体实施者。因此,探求公务员的传媒素养与其执政能力的关系,探寻公务员如何处理信息、引导舆论已成为当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南京大学政府新闻学研究所"南京市处级以上干部传媒素养调查课题组"的调查结果显示,91.27%的政府官员表示当前迫切  相似文献   

3.
李华 《视听纵横》2009,(1):33-35
在现代社会,领导行为须臾离不开大众媒介。而领导干部的媒介使用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执政形象、执政能力及公共行政目标的实现。领导干部的媒介使用素养的提升是提高执政能力的迫切要求,是推进民主政治的客观需要,是优化政府形象的必备条件,是适应传媒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高苑敏 《新闻世界》2012,(10):65-67
媒介素养是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之一。良好的政府媒介素养可以帮助政府部门客观分析来自各种媒介的舆情资料,对重大事件做出快速反映,稳定社会情绪,破解社会矛盾。互联网媒介呈现出与传统方式截然不同的现代社会表达形式,充分展现了网络媒介广泛的社会性和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但许多政府部门仍然对媒介认识不足,将舆情看成为“敌情”,用“管、卡、堵”的态度对待媒介。对舆情收集和分析不够,对媒介资料利用不够。对一些重大事件处理,缺乏媒介应对,反映不迅速,处理不得当,严重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因此,强化舆情理念,加强媒介素养培养是政府部门提高执政能力的当务之急。本文从当前网络舆情的生态环境出发,根据网络舆情处理的三个环节,分析目前政府对网络舆情处理的不当之处,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5.
黄桂玲  沈建勇  肖灿 《今传媒》2011,(10):31-33
通过对海南省公务员群体媒介素养的调查,我们发现该群体对媒体的认知水平总体较好,与媒体有一定的沟通、交流以及接受相关新闻培训的机会。但是,官员对新媒体的接触与认知能力存在偏差,仍然以传统媒体为主。建议要树立媒体意识,了解公众的愿望,树立政府的威信与形象;从制度层面来看,要形成一套集培训、交流、考评为一体的长效机制;在具体实践层面来看,开展形式多样的日常教育活动,还可以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的方式来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6.
提基层公务员“媒介素养”的高低决定着公务员是否能有效地获取信息。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方式,以温州市瓯海区城市管理与行政执法局基层公务员为调查对象,从媒介接触、媒介使用、媒介认知、与媒体打交道等层面来了解基层公务员媒介素养的状况。作为传播主体,新闻媒体可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全面提高基层公务员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7.
政府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内涵与提升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班允凤 《传媒》2011,(9):69-71
随着新媒体兴起、媒体格局变革以及社会舆论多元化发展,政府的执政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而决策透明度的增加和公民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又加大了政府的舆论压力,使政府执政面临着更大的风险与考验。政府领导干部只有具备良好的媒介素  相似文献   

8.
影响力日渐提升的大众媒介正在引起社会各个方面的深刻变化,成为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力量.在政治领域,执政党运用媒介实现国家权力的能力日渐成为衡量其执政水平高低的重要标量.本文据此提出"媒介执政"这一观点,对其来源作出粗浅解释,以期探讨提高我国媒介执政能力的可行之策.  相似文献   

9.
“华南虎”事件与媒介生态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良好的媒介生态环境主要在于媒介——政府——社会公众之间一种和谐共栖关系,这不仅有利于社会的公平正义、和谐稳定,而且对于政府公信力、权威性的树立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也有利于政府很好地引导控制社会舆论。“华南虎”事件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社会舆论多元化表达的典型案例,映照出政府利用媒介化解矛盾、显示政府执政能力的水平,从传播学角度总结其教训,对构建和谐社会和良性媒介生态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时代,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主要体现在认知媒体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参与媒体的能力三个方面。新媒体在政府公共管理中的作用愈发重要,领导干部缺乏必要的媒介素养,就难以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因此提高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已经成为加强领导干部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尝试从新媒体环境下的领导干部媒介素养内涵、存在问题及其对策三个维度出发,找出一条适合我国领导干部媒介素养培育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钟丹 《新闻通讯》2009,(12):36-37
媒介素养是由西方的“medialiteracy”翻译而来的,不同的学者对其有着不同的看法。1997年,中科院新闻研究所的卜卫女士在其《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与方法》一文中,提出了“媒介素养”一词,被现今的众多学者公认为是中国大陆研究媒介教育的第一人。卜卫在该篇论文中将“素养”一词推及到媒介教育领域,“在媒介教育研究领域,被引申为具有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于媒介的一种能力。”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与学风建设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媒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媒介素养成为衡量个体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大学生群体思想活跃、接受能力强,但因自控力差而往往沉湎于媒介带来的刺激、便捷,忽略媒介的正面价值,这与当前高校学风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相悖的。因此,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可以作为高校学风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13.
随着大众传媒日新月异的发展,媒介素养对军队建设和现代战争的影响日益加大。因此,增强媒介素养应成为新时期官兵综合素质的构成部分,理解媒介、使用媒介、应对媒介与管理媒介是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要能力,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加强部队官兵的媒介素养教育,是当前和今后部队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4.
李佳敏 《今传媒》2020,28(1):48-53
网络与新媒体的发展,提升了社会的“媒介化”程度,危机传播对政府媒介形象具有现实的影响。本文以陕西奥凯电缆事件为例,运用案例和理论分析的方法,从形象修复的角度剖析西安市政府和奥凯公司在危机传播中的应对策略,探讨人为危机事件发生时,政府应采取何种媒介策略化解危机并进行形象修复。依据研究结果,为政府面对危机传播、修复媒介形象提出了四点相关建议,以期维护政府的公信力,强化媒介执政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5.
“采访难”是困扰记者的一个突出问题。公职人员对采访的拒斥态度是原因之一。它反映了部分政府公职人员媒介素养的缺失。这种缺失不利于构建政府和媒体间良性的互动关系,对双方的工作都是有百弊而无一利。政府公职人员应自觉加强媒介素养,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借助媒体的力量,引导舆论,澄清是非,凝心聚力,推动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近两年来,中国社会各界对于媒介素养研究的认识在不断加深,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研究领域、对象、范畴不断扩大,正在初步建构适合我国国情的媒介素养研究体系。可以说,全国的媒介素养研究和实践出现了蓬勃发展的生机,参与媒介素养研究的面越来越广,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单位越来越多,介入媒介素养实践的层次越来越高,从事媒介素养理论研究的程度越来越深。特别是以《人民日报》2011年6月16日发表评论员文章《"媒介素养"体现执政水平》一文为标志,媒介素养的理论研究、社会实践、公民教育已经引起政府和主流媒体的关注。现在社会上,特别是大、中、小学关于媒介知识和信息知识的普及教育、媒介信息知识的技能教育已经进入课堂。笔者主编的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媒介素养研究关注的重点是如何提高公众对于各种媒介信息的选择与鉴别能力、理解与评价能力、质疑与思辨能力。其实,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公众只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信源由传媒与传媒人主导。传媒理应提高新闻记者的媒介素养从而提升新闻信息的质量,才能更好地削减媒体对公众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媒介素养研究关注的重点是如何提高公众对于各种媒介信息的选择与鉴别能力、理解与评价能力、质疑与思辨能力。其实,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公众只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信源由传媒与传媒人主导。传媒理应提高新闻记者的媒介素养从而提升新闻信息的质量,才能更好地削减媒体对公众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9.
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受众的媒介批判意识,二是受众从媒介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面向广大受众开展的媒介素养教育,其目的是“让媒介为我所用”,而不是“我为媒介所役”。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媒介对大学生的影响也不可低估,但是大学生媒介素养缺乏,大学媒介素养教育水平低下,在大学生中,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十分迫切的任务。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培养大学生的认知和理解媒介、对媒介内容进行必要的分析和批判、同时学会使用媒介。这就需要大学既要向学生传授媒介素养的相关理论,也要强化对大学生运用媒介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