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1979年12月,我搭乘最后一趟“顶替车”,幸运地从江心小岛兴隆沙被招到县财税局工作。前不久,我在整理文件时偶然发现税务系统换装时的一张合影,凝视着这张照片,我细细地寻找自己在照片中所处的位置,一个个识别着每一位同事,一幕幕往事仿佛就在眼前。  相似文献   

2.
《出版参考》2005,(1):31-31
小韩就是我那紫色脸膛的表兄,我明白他昨天晚上也在城外杀仗后,心中十分关切。听说衙门口有那么多人头,还有一大串人耳朵,正与我爸爸平时为我说到的杀长毛故事相合,我又兴奋又害怕,兴奋得简直不知道怎么办。  相似文献   

3.
这是我记者生涯中一次不寻常的交往。他的名字叫黄继伟,而我与他的交往,却是因为我是一名记者,他则是一名持枪抢劫在逃犯。记者节中一封同龄人的来信在2000年11月8日的“记者节”活动中,报社将我与29位同事的照片及联系方法分3批在报上亮相。当时我在报上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叫程沽,今年23岁,毕业于浙江大学中文系。如果你有什么高兴的事、烦恼的事,不用考虑,给我打电话吧。”我的承  相似文献   

4.
二弟16岁那年,在上次意外事故中,左腿不幸骨折。虽然医好了,但左腿比右腿短5厘米,走路一瘸一拐的。二弟为此苦恼不已,觉得自己的一生让这条断腿给断送了。他不敢去上学,怕同学们嘲笑他。终日缩在屋里,愁眉苦脸,唉声叹气。有时候边哭边狠狠地捶打他那条已愈的左腿,有时候则凝视着左腿发呆,目光直直的,一动不动,让人害怕。别人的劝告对他不起任何作用,有时还会引起他绝望地大喊大叫。母亲看到他这副样子,又心疼又难过,可毫无办法。那年冬天,四舅退伍回乡。他来我家看我二弟时,带了4本厚厚的十六开本的“大书”,说是让二弟解…  相似文献   

5.
去年6月间,韩仲民同志将他的新著《中国书籍编纂史稿》一书赠我,当时很高兴地匆匆翻阅过一遍。万万没有想到,仅仅一年的时间,仲民同志已经离开人间,他完全不应该走得这样匆促,然而病魔无情地夺走了他奋发有为的生命,这是无可挽回的损失!今天我再次捧读仲民留下的著作时,往事和悲痛一起涌上心头,使我无法宁静下来。  相似文献   

6.
我们这一代     
我今年35岁,即将步人中年,因为没有做生意,所以没人叫我“狗总”。但因为一直写东西学化,所以有很多比我小的人叫我“狗老师”,而且是不带调侃很真心地这么叫,也好,我就当他们是在骂老师吧。  相似文献   

7.
我跟朱镕基是一个大院出来的——这话一点都不过分,只不过他从政、我从,加之我比他小40岁,所以我们俩并不认识,现在,应该说是我认识他,他不认识我。  相似文献   

8.
在我家老宅弄堂出口马路的斜对面有一家一开间门面的照相馆,以前叫吉利照相馆,我和姐姐弟弟出生后,母亲经常带我们去照相。听妈妈说,原来她很喜欢照相的,因为每次带我去照相我总是哭,一点也不吉利,慢慢地她也不愿光顾吉利照相馆了。  相似文献   

9.
骆大洪 《新闻界》2001,(3):58-59
作为一名乡镇报道员,接待新闻单位来人,和记者一起采访是常有的事,然而,跟新华日报摄影记者程光采访一天,我深深地被他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所感动,他的为人真让人钦佩,叫人难以忘怀。3月13日,程记者来到射阳县合德镇采访,当商量确定采访对象以后,上午8点钟,我和他打的第一站到侨谊纱厂采访技改投入的稿子,车间里,他在机台上爬上爬下,抢拍工人生产的镜头,不厌其烦地拍了一张又一张照片,作为初学摄影的我原来以为拍照片比写文字稿省事多了,不需要动脑筋,看到程记者一丝不苟的工作,使我改变了认识,要拍好一张照片,准确地…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今彩色照片盛行的时代,英国著名体育摄影记者克里斯·史密斯却多年坚持主攻黑白照片而自成一家。史密斯16岁便开始在家乡的一家小报社当见习摄影记者。在那里,他给别的摄影记者打下手——帮他们配药、冲卷、印放照片等,学会了一整套暗房技术,偶尔也有机会拍一点别人不乐意去拍的体育项目照片。到了22岁,他才成为这家《北方每日邮报》的专职摄影记  相似文献   

11.
在邢主任窄小的办公室里,我小心翼翼地翻开着他精心收集的、经他诊治的烫伤儿童的照片档案。患儿大多三岁左右,从头到脚,各个部位的烫伤都有。有的是整个屁股和双腿,被烫的部位泛着紫红色,看上去象被煮熟了一样,显然是一屁股坐到了水里,照片上,孩子脸上的泪珠清晰可见。  相似文献   

12.
一家报纸的摄影专页上,刊出了一组反映青少年刻苦学习文化知识的照片。其中两幅,引起了我的一点担忧——一幅叫《聚精会神》:几个女孩子嘴上啃着面包,却笔不停挥,演算着习题。那神情,真是认真得很。一幅叫《争分夺秒》:在颠簸晃动的公共汽车车厢里,小伙子注目于手中的一本技术书。他与嘈杂的周围形成鲜明的对照。年轻人如此醉心于读书求学问,难道还有什么不好吗?当然很好,精神可嘉。不过,作为一种具体的学习方法却存在缺陷,我看是  相似文献   

13.
《出版参考》2005,(2):31
小韩就是我那紫色脸膛的表兄,我明白他昨天晚上也在城外杀仗后,心中十分关切.听说衙门口有那么多人头,还有一大串人耳朵,正与我爸爸平时为我说到的杀长毛故事相合,我又兴奋又害怕,兴奋得简直不知道怎么办.  相似文献   

14.
我和于浮生相识好多年了,从打第一次见面就留下深刻印象,后来成为知心朋友,浮生小我几岁,但我平时称他为兄,有些场合我叫他老师,凭着我多年的了解,又依据朋友们提供给我的相关资料和浮生经常寄给我的他主持节目的影碟.今天我要好好说说他……  相似文献   

15.
徐斌 《新闻实践》2008,(5):F0003-F0003
4月1日,有同事托我向《都市快报》索要刊登在当天五版的一张照片,是网友拍摄的,标题叫《思念》。他说是好友觉得不错,辗转找人,想作为个人收藏。于是,我便让快报摄影部主任傅拥军在征得作者同意后,把照片传给我。我一收到这张《思念》照片,第一眼就感觉心头猛然一抽,一种感动便在浑身弥漫开来。  相似文献   

16.
《现代声像档案》2005,7(1):58-58
我已75岁;这张照片比我还大10岁,算是张老古董了。照片上左边的小男孩是我父亲,中间的短发女子是我的大姑母,右边戴眼镜的长者是我的祖父。  相似文献   

17.
我哥哥是个黑胖的矮子,这一点有时让他自卑。别人送了哥哥一个绰号,叫及时雨。现在你知道了,我哥哥是宋江,梁山上的宋江是我亲哥哥,我叫宋清。 哥哥上了梁山,拿几百年以后流行的词来说,他下海了。和那些几百年后的小老板创业早期一样,开饭店,搞发廊,做歌厅,跑运输,手里有了一点钱以后,就成立小公司倒粮食倒钢材倒彩电倒冰箱,什么来钱做什么,哥哥在梁山也做着和他  相似文献   

18.
“该休的假一定要休”4月25日,某团一连司务长韩飞愉快地踏上了归乡的旅途。2002年7月,小韩从军校毕业被分到该团一连任司务长。他工作踏实,责任心强,连续两年被上级评为“优秀司务长”。去年底,团里安排他担任新兵营管理员。小韩深知,新兵来自全国四面八方,想把伙食调解得让大家都满意,需要下一番功夫。于是,他深入到训练场,和新兵谈心,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尔后,他到市场有针对性地购买物品。春节到了,结婚才几个月的妻子要求小韩回家团圆。他取出了休假本。然而,抬头一望训练场上那一张张稚嫩的脸,小韩又把休假本收回了抽屉。他做通了妻…  相似文献   

19.
李平 《西安档案》2007,(4):15-16
2001年西安市档案馆举办“纪念建党80周年西安革命历史照片展览”之际,笔者从西安某干休所离休干部李宗南处,有幸征集到我百万雄师过长江的一幅珍贵照片,它的原件现存于中国人民解放军31集团军军史博物馆,其翻拍片存于西安市档案馆。通过征集工作,我才认识到李宗南是位出生入死、参加过大大小小战役的老革命,可他平时总是那么谦逊,默默无闻,以致于我认识他好多年而不知其一。老人今年70多岁,性格开朗和善,记忆力惊人,说起以前参加过的战斗,[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张1925年8月陈云与商务印书馆发行所职工会执委的合影照片。在“中国工人运动史料展”、“陈云故居陈列馆”里都有这张照片的展示。看到这张照片,使我想起其中后排右一的姚先生来。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与这位叫姚松柏的先生有过近一年的接触、交往,并断断续续地听他讲述陈云同志年轻时在商务印书馆的一段革命经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