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謇基于救亡图存、富国强民的时代需要,主张教育救国、视教育为国家富强的根本,表现了清末以来鲜明的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张謇强调师范生人格的培养和教学实习的重要性,倡导"师范先行"的师范教育独立系统;主张"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凡事必求其适"、"德行必兼艺而重"、"学必期于用,用必适其地"等,形成了以求实业之实用为目的的近代职业教育理论。张謇在一定程度上开创了中国近代民办职业教育、民办师范教育的先河,对中国教育,尤其对江苏地方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成为清末民初中国教育史,尤其是江苏地方教育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教育家之一。  相似文献   

2.
张栻在城南书院八年教育实践,积淀了城南书院教育圭臬。历经千年,被湖南一师早期师范教育传承发扬,其成果在清末民初这一特别历史时期以井喷式出现,成为中国师范教育史上的奇观。  相似文献   

3.
张謇基于救亡图存、富国强民的时代需要,主张教育救国、视教育为国家富强的根本,表现了清末以来鲜明的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张謇强调师范生人格的培养和教学实习的重要性,倡导"师范先行"的师范教育独立系统;主张"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凡事必求其适"、"德行必兼艺而重"、"学必期于用,用必适其地"等,形成了以求实业之实用为目的的近代职业教育理论。张謇在一定程度上开创了中国近代民办职业教育、民办师范教育的先河,对中国教育,尤其对江苏地方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成为清末民初中国教育史,尤其是江苏地方教育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教育家之一。  相似文献   

4.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是中国制度化的学前师范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机构附属到独立设置,办学层次和类型不断提升和发展的时期。本文试图以教会学前师范教育机构为开端,以清末民初颁布的一系列教育法规为线索,详细解读清末民初学前师范教育机构之嬗变历程。  相似文献   

5.
教育家李廉方(李步青)是清末民初教科书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既是清末国外教材的引进者、使用者,又是民初新制教科书的编辑者、撰写者,还是早期国人自创课程教学法的实验者、开拓者。他编著的教科书和教师用书不局限于基础教育的诸多学科,还涉及师范教育的一些领域,对中国近代教科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师范教育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两种体制或类型。一种类型是以师范学院为主培养中小学教师,称为“定向型”,师范教育体制,苏联就是这种类型;另一种是以综合性大学或文理学院为主培养中小学教师,称为“开放型”师范教育体制,美国、日本、就是这种类型。实行“开放型”师范教育体制的国家,除美国外,比较典型的要算日本。日本从明治维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实行的是“定向型”师范教育体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对教育制度(包括师范教育制度在内)实行了改革:不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的  相似文献   

7.
自1897年南洋公学师范院建立以来.我国师范教育体制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数次转变:清末民初“以日为师”,建立和发展了封闭式师范教育体制;民国中(20世纪20年代)“以美为师”,建立和发展了开放式师范教育体制:新中国成立后“以俄为师”.在更高程度上重新建立起封闭式师范教育体制;“文革”10年,这一发展进程被打断;20世纪70年代末拨乱反正至20世纪末.师范教育体制在封闭中不断探寻开放之路.逐渐走向开放式的师范教育体制。推动师范教育体制演进的动力机制由内部动力机制与外部动力机制有机构成。内部动力机制包括:(1)基础教育不断变化的要求是体制演进的根本动力;(2)学术性与师范性的矛盾运动是体制演进的直接动力。外部动力机制包括:(1)政治因素;(2)财政因素:(3)就业因素。在内外部动力机制的综合作用下.我国的师范教育体制呈现出波浪式前进的“否定之否定”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8.
师范教育服务期制度是师范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范教育效果顺利达成的保障制度。我国师范教育服务期制度经历了清末建立到民国时期的不断完善两个发展阶段,其实施效果也各不相同。纵观20世纪前半叶我国师范教育服务期制度,可以发现:师范教育服务期制度自清末制定始,呈不断严苛之势;师范教育服务期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师范毕业生从事教育,为基础教育服务;由于制度的缺陷和执行中弹性过大,师范生服务期制度无法达到应有效果。  相似文献   

9.
回顾与反思我国教师教育政策的演变并揭示其特点.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我国教师教育政策发展的百年历程中,历经了清末民初独立封闭的师范教育体系的确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开放性师范教育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至1995年独立封闭师范教育体系的重建和新的发展、1996年以来中国特色的开放性教师教育体系的确立等四个时期.  相似文献   

10.
“日本教习时代”虽然时间不长,前后不过十年左右,但却对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和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是对清末新政时期的师范教育影响更大.师范教育是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从事师范教育的日本教习也最多.因此,有必要分析清末日本教习的构成、分布状况、所授课程、关键人物在师范学堂的活动等问题,阐明清末日本教习在中国师范教育近代化中所起的作用,反思其弊端和对当前师范教育体制改革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清末民初,三陇书院也被纳人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潮流当中,其改制史是这一地区教育史上重要的一个环节.笔者通过较翔实的地方文献资料,梳理出三陇书院改制时的概况及其相关历史以供有志于这方面的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2.
清末新政时期国人自办的近代女子师范教育孕育而生,作为新生事物的清末民初女师教育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和规模.同时,它打破了传统的"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等级思想,促进了近代中国女性的觉醒,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也对现代女子教育及女子师范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清末新政与教育转型——以清季四川师范教育为中心的研究》一书,以清季四川师范教育为研究对象,重建了清季四川师范教育发展历程,开拓了中国近现代史、区域史、教育史研究的视野,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某些空白。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教师教育制度改革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天平 《中国教师》2008,(20):18-20
<正>教师教育制度是以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与教师资格认证为基础,以促进教师职业专业化为核心的关于教师教育的政策、法规、程序、标准、原则、模式、体系和机制等的统一体。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推行"既要开放教师教育体系,又要确保师范院校主体地位"的政策以来,我国师范教育制度的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封闭独立的师范教育体系日  相似文献   

15.
来自教会内部与外部的师资需求压力是导致清末民初在华基督教师范教育产生与发展的直接原因,培养信教的中国教师以实现教会教育“更彻底的中国化,更有效的教育化,更切实的基督化”乃至在中国长久存在下去的目标则是基督教师范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重视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强调教学实践、教育研究与学用结合,重视中学、西学与宗教教育,是基督教师范教育的共同特点。  相似文献   

16.
女子师范教育是教育史上一个特殊的女子教育形态,女子师范教育在制度上确立于1907年,至今已逾百年。她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形态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其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却折射出女性解放的历程。对其进行梳理,深入挖掘其产生、发展及至消亡的深层次原因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女子师范教育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社会观念的转变,女子师范教育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之一是多主体办学的办学体制。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尤其是清末民初的私塾改良是中国初等教育近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过程反映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一些基本规律和特点。改良主要从管理体制、课程、教学内容、塾师、教学方法几个方面展开,而其核心在于塾师的改良。本文对塾师在历史长河中的辛苦劳动及其积极的历史作用给予肯定,对塾师在私塾的近(现)代化改良中消极性的历史嬗变进行了分析,以此侧面反映了近代中国教育史的改良历程。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20年代前后,以美国高等师范教育为蓝本,中国建立起了高等师范教育体制的“美国模式”。它是建立开放式师范教育体制的一次重要尝试,但只存在了短短几年时间即被废止。造成它的夭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20世纪20年代前后中等教育师资需求的错误判断是“美国模式”覆亡的根本原因,而“美国模式”在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则是其失败的直接原因。“美国模式”的存废对当下教师教育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教师专业化为基础,分析了我国教师教育突破体制障碍的做法与经验,包括:实行综合大学办师范,突破传统、单一、封闭的师范教育体系;建构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模式,突破狭隘的职前培养模式;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延长教师培养年限,有效保障教师教育的质量;提高教师的待遇,推行免费师范教育,避免过度市场化等。提出要创新农村教师培养和补充机制,实现师范教育均衡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清末民初通过规定师范生毕业效力义务保证师资来源;实行教师任职资格检定制度,建立了教师职业准入机制;从对教师注重精神奖励到立法确定教员薪俸标准,这些做法初步构建了师资管理与待遇的大体框架。清末民初大学、中学、小学教师的薪俸依次递减,差别较大,不尽合理,且因教育经费的短缺难以保证全额发放,因而出现了师资队伍动荡不安,中小学教师流失严重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反过来又制约了清末民初基础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清末民初教师的任用与待遇史实昭示:教师所从事的工作属于创造性的复杂脑力劳动,只有择优录用教师,并切实改善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充分发挥其从教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教师真正成为具有竞争性和吸引力的职业,赢得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