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天下粮仓》是中国著名导演吴子牛执导的一部讲述清朝乾隆时期关系到大清王朝命运的古装电视剧。故事讲述了乾隆元年天下大旱引发的一场围绕粮食灾荒的宫廷斗争、官仓舞弊、社会动荡。1735年,雍正皇帝猝然驾崩,乾隆在登基的第一个年头就吃惊地发现,粮食生产和国粮储备之"第一紧要大事"全面失控。围绕粮食接连发生"火龙烧仓"、"阴兵借粮"、"耕牛哭田"等惊世奇案,更使25岁的乾隆感觉到大清国的生死存亡。危难之际,  相似文献   

2.
王贞 《北京档案》2017,(11):44-46
"修志问道,以启未来".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历史悠久,连绵不断,而志书记载了某一地区历史、地理、社会风俗、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性内容. 清乾隆十九年(1754)曾编修刊印了《乾隆直隶通州志》,共二十二卷,详细记述了清王朝建立以来通州八十余年的历史.同治六年(1867)续修通州志,并于光绪元年(1875)刊印问世.  相似文献   

3.
黄晓 《青年记者》2016,(9):84-85
美国汉学家孔飞立教授所著《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以下简称“《叫魂》”)一书,描述了当时中国的这样一个场景:1768年即乾隆三十三年,从早春到晚秋,一种被称作“叫魂”的妖术在中国掀起狂潮,弥漫清王朝12个省,直抵京师.折腾到年底,牺牲了数条无辜性命及丢掉很多乌纱帽之后,案情终于真相大白:所谓的妖术只是一场庸人自扰的闹剧,起源就是一场微不足道的家庭纠纷.一个普通的谣言何以在全国引起如此大的恐慌?这谣言的背后又反映了哪些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本文从谣言传播机制的角度出发,以当时的文化、经济、政治为背景,梳理谣言从酝酿到衰退的整体面貌及其社会影响,并结合当前的社会问题,对当下的谣言防控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强调以孝治国的清朝统治者,依据汉代选拔官吏及人才的"孝廉"、"贤良方正"科目,合并为一科,特设孝廉方正科。该项制度肇始于雍正元年,以后历朝新君建元荐举以为常,成熟于乾隆初年,后随着清王朝的灭亡而退出历史舞台。摘要  相似文献   

5.
位于东北沈阳的故宫,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其时,努尔哈赤力排众议,果断决定由辽阳东京城迁都沈阳,营建宫室,使沈阳成为东北政治、军事乃至经济文化之中心,从而为清军入主中原奠定了基础。沈阳故宫在清王朝迁都北京后的260年间,一直受到清王朝的尊崇,被称为"京宫阙"、"陪都宫殿"。清制,历朝皇帝登基后,均须东巡陪都,祭奠祖宗。乾隆朝,高宗弘历多次东巡谒陵,对先皇宫室深怀尊崇,并规定此后凡内府刻印之书,  相似文献   

6.
承德外八庙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圣地和驰名中外的风景名胜旅游区,它是融汇我国多民族建筑艺术精华的古建筑群,亦是祖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外八庙始建于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竣工于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营建外八庙是清王朝联络各族王公贵族,实现民族团结的措施之一,其建筑都是依山就势,环绕避暑山庄以“众星拱月”之势。它规模之大、数量之多、技术之高、景色之美,不愧为我国劳动人民智慧、辛勤创造的古建筑艺术杰作。  相似文献   

7.
刊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的《琉球入学见闻录》是现存唯一系统全面记载国子监琉球官学教育的文献。此书卷二记有当时潘相所见琉球国之书籍,其中述及琉球大儒蔡温所著《澹园集》时,云此书有"紫金大夫曾恂德侯跋、闽人刘敬輿两序"。我们通过对相关史料的考察发现,其中的闽人"刘敬輿"当为"刘敬與"之误刊。  相似文献   

8.
我国各地大都编修过地方志,仅张家口就有《赤城县志》《怀来县志》《怀安县志》《宣府镇志》《察哈尔通志》等十多种,而《万全县志》就有万历、道光、民国年间的三种编修本。虽说编撰县志的人,出于本阶级的偏见,明显地溶入了他们的反动观点,但在时间、地点、风俗、军备、人口(户数)的增减、地名的沿革等方面都是较真实而可考的。我最近由于收集义和团运动在张家口一带的活动情况,翻阅了两部县志,颇有所获。虽说是为清王朝和地方官吏们颂德的地方志,在字里行间仍然掩盖不住义和团革命运动所闪耀的光辉,庇护不了帝国主义侵略者犯下的血腥罪行,遮掩不了腐朽清王朝  相似文献   

9.
辛亥革命前,清王朝、革命派以及君主立宪派围绕着是否排满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排满”的宣传和鼓动一方面推动了推翻清王朝统治的革命活动的进程,另一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  相似文献   

10.
辛亥革命前,清王朝、革命派以及君主立宪派围绕着是否排满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排满"的宣传和鼓动一方面推动了推翻清王朝统治的革命活动的进程,另一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  相似文献   

11.
圆明园自康熙四十八年(1790)始建,至乾隆中期达到鼎盛。道光以后,伴随着清王朝的衰落,圆明园也进入了多事之秋。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城,圆明园这一“万园之园”化为历史陈迹。清文宗咸丰是一位贪求淫乐、无所作为的皇帝。他因为紫禁城内规矩太多,不能为所欲为;加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搅得他心神不宁,所以一年中大  相似文献   

12.
孙明 《历史档案》2012,(2):135-138
清代,商人是经济权的执行者,皇帝是专制皇权的代表和执行者。彼此的利益关系,使两股权利纠合在一起,形成了历史上经济权与政治权同流的现象。本文所涉乾隆朝盐务"三案"指分别发生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的"两淮预提盐引案"、乾隆五十一年的"盐法策案"及乾隆五十九年的"交结联宗案"。"三案"中对官、商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反映出清代盐商与皇权间  相似文献   

13.
1928年7月,国民党军队第十二军孙殿英部队夜盗乾隆裕陵和慈禧定东陵的重大案件,激怒了前清皇族,震惊全国。但因孙殿英将部分国宝进献给了国民党各大要员,此案最终不了了之,而被盗珍宝中乾隆的一柄“龙泉”宝剑究竟落入谁手?至今仍是个解不开的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台湾"生番"朝觐是清廷与台湾原住民在王朝仪轨层面上互动的突出例证。乾隆五十三年(1788)清军平定台湾林爽文起事,在随后的筹办善后事宜中,陕甘总督福康安上奏朝廷,提议在平定事件中出力可嘉的台湾"生番""照四川屯练土司之例",进京朝觐。于是,在乾隆五十三年十二月和乾隆五十五年八月,台湾"生番"先后两次赴北京和避暑山庄朝觐,并为乾隆皇帝贺八旬万寿。这两次朝觐是清朝皇帝与台湾原住民的直面接触,是清廷理番事务的特殊体现,具有巩固海疆一统的政治涵义。现从馆藏军机处上谕档、军机处录副奏折、宫中朱批奏折等档案中,编选有关乾隆朝台湾"生番"朝觐档案,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5.
<正>2014年12月28日",国博典藏《乾隆南巡图》长卷数字展示"正式对外开放。我馆吕章申馆长、原副馆长周志强先后讲话。陈履生副馆长主持。《乾隆南巡图》全套共12卷,总长154.17米,描绘了乾隆十六年第一次南巡的情景。此次南巡,历时112天,全程5800余里,乾隆共题诗520余首,并从中选出12首,"以御制诗意为图",令宫廷画师徐扬依照前后次序分卷描绘。  相似文献   

16.
蘅塘退士是《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他的《唐诗三百首》编成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虽然这是读者层次较低的一种唐诗选本,所面向的主要对象为塾学子弟,但自问世后甚是流行,其影响远远超过了名家手编的唐诗选本。  相似文献   

17.
清武英殿刻书清代刻书始于顺治朝,沿用明朝遗留的经厂工匠,刻书十余种。康熙朝重视刻书:首先于武英殿设修书处,选词臣主办其事,对编校人员要求严正,并规定于各书前列编校人名表。对写刻工匠,要求字体一致,凡方型字体,称宋体字,楷书称软体字,于刻木版之外,又刻铜活字排印铜版书,用纸以开化为上,其次多用连史纸。故康熙朝武英殿本,校书严谨,刻印精良。雍正朝只印了几种书。乾隆初年,北京铜贵,由武英殿保管之铜活字,有些丢失,主管其事者,听说乾隆铸钱无铜,借机奏请用活字之铜铸钱,经乾隆于九年御批,遂将铜活字改铸铜钱,从此清王朝的铜版书,也旋即终止。乾隆至三十年  相似文献   

18.
书元 《黑龙江档案》2013,(5):110-111
肃慎,又称息慎,是最早见于我国古代文献记载的、居住在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东北通史》载:东北民族,见之于史籍者,首推肃慎。从先秦时期的舜、禹部落直到清王朝,历经数千年漫长的历史衍变,为现代满族的血缘祖先。自先秦称肃慎之后,在汉魏时期称为挹娄,南北朝时期为勿吉,到了隋唐时期叫靺鞨,建立了渤海国,其后更发展为开创大金朝的女真,直至清朝时期的满族,可谓一脉相承,绵延不绝。  相似文献   

19.
清雍乾时期,因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激起湖广、云、贵、川等地苗、彝民的不断反抗。事平后,清王朝在各省的总督一面上奏朝廷“扰乱悉平”,一面以布告晓谕各地。这份乾隆五年(1740)十二月抄贴的彝(彝文从略)汉文对照的布告中,所载民族歧视、民族压迫和经济剥削逼反边民的事实以及饬禁安抚边民诸条,可供历史研究者参考。此布告原件为云南省石屏县龙武区法乌乡撒白租村彝族普保有收藏。  相似文献   

20.
乾隆用兵和六次南巡挥霍,使政治腐败、财政空虚、民风奢侈;鸦片、洋货进口,白银外流;银贵铜贱,使农民生活极为困难。自道光(1821)开始,人民起义从未间断,清朝统治的败象已经明显,读书人应该从考据的故纸堆里钻出来了。乾隆晚年减轻了文字钳制,嘉庆年间后生新进的著作稍稍涉及世务;到道光,摆脱考据并提倡经世致用的人就多了。他们的代表人物龚自珍(1792—1841)和魏源(1794—1857)是主变的公羊学派中坚,“晚犹好西方之书”,对清末的革新思想有很大影响。特别是魏源的《圣武记》和《海国图志》,后者不仅在时间上,在内容上也实在称得上是我国近代图书的开山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