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民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报,集中体现着党和国家的政策及发展方向.社论词汇对于社会历史变迁,通过统计与分析,可进一步了解中国在建国以来出现的变化以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本文主要针对《人民日报》社论词汇统计与分析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一、妥善驾驭词汇制作标题词汇,也叫“语汇”。它是构成语言的建筑材料。制作标题,离不开词汇。从实践来看,驾驶词汇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标题制作水平的高低。①同义词的标题。将同指一事物的两个或多个近义、等义的词交替使用,使标题富有变化,有利于增强表现力。例如《人民日报》1979年9月7日的一则标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人民日报》与台湾《联合报》60年为样本,以关键词的词频探析隐含其中的社会意义。发现:1.台湾出现政治力量改变语言使用的情况,显现台湾社会对定位的困惑;2.语言的困惑借由语言反映出台湾在两岸关系态度的不清晰;3.台湾社会对词语的定义与变化影响大陆使用词语。据此建议,汉字是中华文化核心共识,造成两岸语言差异核心问题尚未完全解除,借由媒体消除彼此的对立是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持续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4.
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江苏给力文化强省》标题一出,引起不小震动。姑且不论《人民日报》之给力与网络热词之给力究竟是否同宗同义,党报标题中一个略微有些非主流意味的词汇,就能在全社会引起如此热议,现象本身颇耐人寻味。它至少说明两点:党报在读者心目中的传统印象是严肃、刻板的,和生动鲜活的语言距离甚远;广大民众十分关注党报的语言表达方式是否能与时代最新的律动合拍。  相似文献   

5.
胡馨予 《今传媒》2020,(2):35-36
党的十九大将"两个毫不动摇"写入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变化历程,而主流媒体对"民营经济"的报道也非一成不变。《人民日报》作为我国最权威的主流媒体,其话语的变迁体现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与改革。因此,本研究从改革开放后入手,结合诺曼·费尔克拉夫的话语分析框架,探析《人民日报》"民营经济"议题的报道话语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社会的变迁促使《人民日报》的媒介职能从宣传职能转变为信息传播职能,其话语的变迁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着社会的变迁,两者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6.
冯雪冬 《新闻爱好者》2011,(13):114-115
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江苏给力"文化强省"》这一标题中的"给力"引起了网民的强烈关注,网友用各种亲密的语言给予《人民日报》极大的肯定,如"《人民日报》很给力"、"《人民日报》微笑了"等在网络  相似文献   

7.
随着电脑和网络的普及,人们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关注现实,在网上表达对社会事件、社会现象的意见看法。网络交际过程中。网民运用聪明才智和丰富想象,创造出大量便于网上交流使用、得到广大受众认可的词汇。称为网络词汇。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江苏给力“文化强省”》标题中使用“给力”一词,可以看做是网络词汇被主流媒体认可的标志。此后。各种网络词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上。  相似文献   

8.
《新闻三昧》1997年第二期,左克先生写的《标题:走进亚特兰大(上)》一文吸引了我。左克生先对标题的研究别有独到之处,但在对称美论述中,把《人民日报》双行大标题说成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笔者不敢苟同,“唯有《人民日报》标题堪称佳作”,令人难以信服。现抄录《人民日报》双行大标题:百年盛会说英雄谁是英雄八方聚首竞风骚各领风骚  相似文献   

9.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于2008年末发布了《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草案)》,作为委员会发布的第一个“软性”规范。《词表》收录了一些新词汇,如:彩民、泡吧、私企、软着陆、网吧、网民、网管、网络游戏等。这些词汇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不少源于网络。新词汇的出现一直令人担忧,有语言学家担心现有的语言文化体系受到冲击。英语世界也惊呼:在现有的词语及其定义收录于词典之时,这些词语及其定义就已经过时了!  相似文献   

10.
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江苏省建设文化强省的成就,标题用了一个网络词汇给力,引起媒体热议。在媒介融合的时代,热词的互通无疑能使报纸更有亲和力。于是想到史学界探讨社会转型的一个词汇文化力。  相似文献   

11.
面对词语运用的混乱现象,《人民日报》1951年6月6日发表了《正确使用祖国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的社论,其后(1955年10月26日)又发表了《为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语规范化而努力》的社论。但时至今日,书报刊物文章大有违反汉语汉字舛谬混乱之势。无怪乎美国加州大学华裔教授曾志朗先生曾撰文发出警号:“一个不尊重自己语言的文化必然走向死亡。”现就词语运用中理当力戒的劣化现象略陈管见,冀能引起社会关注。  相似文献   

12.
信息组织中的主题语言包括标题语言、元词语言和叙词语言,主题语言需要进行词汇控制以保证检索效率。在网络信息环境下,受控语言与自然语言必然要结合在一起,形成优势互补,才能达到更理想的检索效果。本文对主题语言应用于网络信息组织的案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词语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各种文化特征都在本族语言的词汇里留下了它们的印记。政治制度、风俗习惯、宗教、地理环境等对语言意义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词语的附加意义和情感色彩上。对于英语新闻学习者来说,与本族文化内涵相似的词汇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但却容易忽视那些具有与本民族不同文化内涵的词汇。因此,必须重视中西方词语文化内涵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词语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各种文化特征都在本族语言的词汇里留下了它们的印记。政治制度、风俗习惯、宗教、地理环境等对语言意义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词语的附加意义和情感色彩上。对于英语新闻学习者来说,与本族文化内涵相似的词汇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但却容易忽视那些具有与本民族不同文化内涵的词汇。因此,必须重视中西方词语文化内涵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作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主流媒体微信公众号,"10万+"的阅读量和点赞量,与其标题有着紧密的联系。那么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标题是如何影响文章的阅读量和点赞量的呢?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2018年12月31日-2019年3月31日推文的标题为研究样本,发现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的基本特点:设置关键词标签定位内容;标点符号巧妙带动受众情绪;融入网络词汇贴近受众。最后总结出党媒微信公众号标题的三大撰写策略:句式灵活多样;内容新颖、趣味化;文风亲民、接地气。  相似文献   

16.
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标题为《江苏给力"文化强省"》,网络热词"给力"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立刻引发社会各界如潮热议,有欣喜者,有困惑者,有担心者,这显示出社会各界对媒体语言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义乌的秘密     
1986年10月28日,具有风向标意义的《人民日报》第一次以显眼的头版,对发生在义乌的市场经验进行了报道。同时,配发了一篇比新闻本身篇幅更长的评论员文章,其标题就是对义乌结论式的高度肯定——《大兴民间商业》。  相似文献   

18.
《中国日报》是我国最重要的英文报纸。把它的新闻标题与国内汉文版报纸的新闻标题加以比较,就可以看出前者的特点是简明扼要、惜字如金,而后者则呈字数增多的趋势。本文以《中国日报》和《人民日报》报道同一新闻的一些标题为例,简要分析一下《中国日报》标题的特点及其值得我们借鉴之处。一、《中国日报》(以下简称“中”)标题突出标一件而不是多件新闻事实例如:(中国共产)党将提高党员素质《人民日报》(以下简称“人”)  相似文献   

19.
在词语的运用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本来用一个词语就能具体准确说明的意思,却在这个词语的上边或下边再毫无必要地加上一个与这个词语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加以复说,结果或使语义重复,或使语言啰嗦,或使语句歧义,或使语法关系错乱,等等;这种毛病即是词义复叠。例如: ①在陕西省政协六届一次会议上,陕西省有名的“运输大王”、澄城县农民葛振兴委员,与记者邂逅相遇。(《人民日报》1988.5.31第二版)  相似文献   

20.
周静 《新闻爱好者》2011,(19):106-107
词汇作为语言要素中最为积极、活跃而且敏感的一部分,反映着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它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对社会生活变化的反映最为直接。新词是指反映新时期、新观念、新事物的词语,或是在原有的内涵基础上衍生出新意的词语。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