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汉语中有许多数量词叠用的成语,如何翻译这些成语中的数量词,要看该数量词所表达的真正含义,是实义就要按字面义来译,如“三三两两”译为 in twos and threes(实义);是虚义就要按喻文来译,如“乱七八糟”既可译为 at sixes and sevens(实义),又可译为 a pretty kettle of fish(虚义)。下面将部分数量词叠用的成语分类归纳如下,也许能使读者有所  相似文献   

2.
成语的翻译一直是翻译实践以及翻译教学中绕不过去的难点,对于成语翻译的讨论也有很多。本文从成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实际意义为依归,指出在文学翻译中,成语翻译不能生搬成语词典的义项,而应该根据具体的文学语境,顺应文学语境与文化语境,才能将其翻译好。  相似文献   

3.
近义成语尽管很少以直接命题的形式出现在高考试卷中,但实际上很多成语试题是考查近义成语的辨析。我们以2010年高考试题为例,天津卷考查了“休戚相关”和“息息相关”,湖北卷考查了“独一无二”、“举世无双”、“绝无仅有”,江西卷考查了“另眼相看”、“刮目相看”等。可见,帮助学生弄清常见的近义成语是我们成语复习专题中的一个重点。  相似文献   

4.
针对俄语成语不解其义、望文生义、断章取义的现象,俄语成语汉译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俄语成语的语义特点,可以采取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两种方法。其中直接翻译包括对等转换法、字面直译法、替换法、类比移译法和引申法;间接翻译包括替换法、类比移译法和引申法。综合运用这些方法,能够实现俄语成语的成功汉译。  相似文献   

5.
几十年前,鲁迅先生提出“信与顺”的翻译标准。他说:“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当然力求易解,二则保存着原作的风姿。”成语翻译是文学等翻译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有的汉语成语可以找到基本相对的英语成语,如“得寸进尺”,(Give him an inch and he will take a mile),“昙花一现”(a flash in the pan)“易如反掌(as easy(simple) as turning over one’s hand)等,例如: 孔明自思张昭乃孙权手下第一谋士,若不先难到他,如何说得孙权?遂曰:“吾观取汉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理性意义、色彩意义、语法意义三个角度来辨析近义成语。全文分为概括综述性的“总说”、子目列举性的“分说”、匡正近义成语误用的修订性的“正说”三部分。笔者从正反两个方面较为深入地论述了近义成语的“同与异”。通过这种剖析,将有助于人们准确地选用近义成语,进一步增强驾驭成语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成语的运用和理解是高考必考内容,尤其是近义成语,学生最易混淆,辨析此类成语的关键是分清细微差别,掌握其运用规律,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和语法功能来理解。下面比较几组近义成语,略见一斑。一、不谋而合不约而同辨析:这两个成语结构相同,意义相近,都有“偶然一致”的意思,其区别在于:1、适用对象不同。“不谋而合”多指见解、计划、理想等相同;“不约而同”多指(不同人的身体各部分)活动的相同,侧重动作。2、“不约而同”有动作、活动“同时”发生的意见,而“不谋而合”无此意思。3、语法功能不同。“不谋而合”一般在句中作谓语,“不约而同”…  相似文献   

8.
成语活用作为广告文案写作的主要方法之一被广泛使用.成语活用分为“旧瓶装新酒”、“撇开原成语的整体义,回归成语的表面义”、“更换原成语中某个字词,产生仿拟式成语”三种情形,从语义、语音、语境的角度即语言学的角度进行分析,阐述了其合理性.同时,对成语活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成语活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9.
关于《汉语大词典》成语释义的问题,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商榷:一、多义成语的释义问题;二、兼类成语的释义问题;三、近义成语的释义问题。概言之,前两个问题说的是“释义不全”,当增立义项,以求完备;后一个问题说的是“立目不当”,误把近义成语看作等义成语,当各为主条,以求缜密。  相似文献   

10.
成语是整个儿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其实际含义通常是字面以外的意义,即所谓特定含义。如果排斥特定含义,主观地另作解释,这样释出的意义,就是成语的非成语义。如“高山流水”源于伯牙鼓琴的故事,本谓乐曲高妙,比喻知音或知已。如果用以表达“高山上流下水来”的意思,此义就是非成语义。运用这种非成语义有它特殊的表达作用。下面谈谈它的表现方式和特点。从成语的形、音跟义的关系来考察:用其形而排斥其特定含义者大体上有三种,①附会字面,②多义换用,③双关曲解;用其音而排斥其特定含义者,主要有一种,谐音换字。  相似文献   

11.
许渊冲的“意美、音美、形美”翻译思想对日本俳句翻译具有—定的指导意义.“形美”是俳句翻译的首要前提条件,音韵是体现俳句“音美”的必要因素,而揣摩诗歌的意境、达到传神效果是使俳句升华到“意美”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孟蓓 《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31(10):111-116
文章借助系统功能语法中的语法隐喻理论,对朱自清散文《背影》的两篇英译文进行语法隐喻分析,旨在揭示翻译中语义和意境在两种语码间的转换问题。分析表明,在汉语向英语的语码转换中,语法隐喻理论确实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和可操作性;而且译文不仅要如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语义,更应生动、形象地再现原文的意境。  相似文献   

13.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法是彼得·纽马克对翻译理论所作出的突出的贡献,对指导翻译实践和翻译评析具有重要意义。两种翻译方法存在异同,对比《红楼梦》中“元眷省亲”一段杨宪益夫妇和大卫·霍克斯的两种译文,杨译大致体现语义翻译而霍译则基本遵循交际翻译。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社会 符号学为理论基础,结合赵译《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的经典翻译实例,从言内意义的音,词和句方面进行深入分析.译者可以通过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再现原文的言内意义,达到社会符号学“意义相符,功能相似”的翻译标准.  相似文献   

15.
翻译的"文化转向"为翻译研究带来新的研究视角,突出了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但是译者主体性的不恰当发挥给翻译带来不利影响。翻译伦理体现在翻译个人伦理和翻译职业伦理两个层面上,其核心之一是"忠实",翻译伦理的作用体现在对译者主体性的制约上,只有坚持翻译伦理对译者主体性的制约关系,译者主体性才能得到正常发挥。  相似文献   

16.
在众多国内译者将该莎士比亚的第18首十四行诗中的“summer”译作夏天后,有学者提出“summer”在中古英语中兼指春夏,因此在结合诗篇中出现的其他词汇后,主张将其译为“春日”,并认为了解英语语言史和英国诗歌传统是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钥匙.在翻译中,对单个词汇语言层面的理解和相应意象的塑造固然重要,但也应结合诗人所要突出的意象的特点和语篇的整体意图予以理解.该诗中“summer”究竟翻译成“春日”还是“夏天”,不仅体现对词汇本意的了解和尊重,更是对所诗歌文本的语篇语境和文本语境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信"包含于儒家的伦理范畴,是儒家文化中实现"仁"、"义"等道德规约的必备条件,同时与"诚"、"义"意义相近互通,是儒家传统文化中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说文解字》中对"信"的解释为:诚也,从人从言,会意。本义为"诚实"、"讲信用",这也是《论语》中"信"所使用的核心义项。而在英语中,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在对《论语》中"信"的翻译在不同意识形态操控下呈现出了多样性,鉴于翻译这一行为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本文认为有必要对《论语》英译本中对"信"的翻译进行甄别,以便真实、准确地传播传统儒家文化。  相似文献   

18.
研究《庄子》的学者对《逍遥游》篇"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一段的理解可谓众说纷纭。通过引证汉译佛典,参之以《礼记注疏》,对"野马"一词的准确意义以及"尘埃"一词在文中的使用作了新的说明,考证出"野马"乃指海市蜃楼的现象,而"尘埃"则因鸱鸣而起。  相似文献   

19.
将中国的文学和文化传播出去,译介的有效性起关键作用,译介行为应注重思维转换.文章从“干爹”和“Godfather”的翻译以及再回译为例,在两者的词源中找出异同.文章梳理我们在传播中国文化过程中出现的翻译不对称问题.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注重目标语读者对译介作品的要求,注重译作在另一种文化中的接受和传播.  相似文献   

20.
李玲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10):103-105
奎因在《词与物》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翻译的不确定性命题,他提出指称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的不确定性将导致翻译的不确定性。但这并不能说明翻译是不可为的。不确定性是翻译过程中始终存在的一个问题,我们试通过分析翻译不确定性的命题,从"第三文本"这一哲学角度探寻翻译不确定性的解决之道。"第三文本"有别于传统的翻译理论或策略,它使我们能够重新审视不同风格和水平的译作,最重要的在于为我们从哲学角度研究翻译的本质和翻译中存在的一些所谓的不可译现象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