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孙峰 《教育教学论坛》2020,(10):334-335
"双院制"育人模式即"书院+院系"协同育人模式,是基于我国高校教育现状与现代社区教育理念,实现全人教育与全程育人的新型教育模式,有利于促进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同向发展。然而,在具体实践中,"双院制"育人模式仍然存在师生认知浅层化、导师制的运行机制不健全及协同育人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应当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推进学业导师制及健全共同育人机制等方式,进一步推行及深化"双院制"育人模式改革。  相似文献   

2.
王璠 《亚太教育》2019,(9):34-35
目前,师范教育实行“双导师”培养模式是大势所趋,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我们在对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双导师”培养模式的跟踪调查研究中发现,“双导师”制度下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鉴于此,本文提出了提高“双导师制”实效性的一些对策,希望可以切实促进“双导师制”的完善和发展完善,以培养更多高质量的教师人才。  相似文献   

3.
《湘南学院学报》2022,(1):112-115
卓越教师培养是地方高校服务基础教育的重要职责。地方高校要放弃传统的“高校主导型”卓越教师培养模式,充分利用中小学教师资源,构建地方高校和中小学联合培养卓越教师的“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目前,地方高校“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实施存在着“双导师”职责界定不具体、遴选标准僵化、责任感降低、合作机制欠缺、激励与监管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亟需采取有效对策解决上述问题,确保“双导师”制培养模式高质量实施。  相似文献   

4.
“双导师”制是现阶段高职教育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国内外对“双导师”制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认为其具有时代意义与价值。立足“双导师”制的发展现状,分析其创新环节,并提出制定专兼职导师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构建行之有效的“双导师”制工作体系,开展“厂校合作、三段落实”的服装专业教学模式,制定与完善“双导师”绩效考核制度等措施,实现“双导师”制与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融合,以期提高服装专业人才水平。  相似文献   

5.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是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的重要方向,也是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基于校企双主体协同,深化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破解“三教”改革中纵深不足、落实不力等问题,以校企双主体协同与“三教”改革的逻辑关系、内在机理为切入点,提出转变职教办学理念,树立社会化育人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建“岗课赛证”相融合的综合育人机制;完善师资引育制度,构建校企双主体教师培养机制;创新教材建设模式,建立校企共同开发的教材编写与更新机制;围绕校企双主体育人,构建现代化教学方法等实践路向。  相似文献   

6.
“政行校企”协同育人旨在政府、行业、高校、企业多方联手合作,推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实现多方联合共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然而,当前协同育人还存在合作过程过于形式化、内容单一、协同机制不健全、相关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只有“政行校企”协同育人全面推进,各方明确各自的责任、权利、义务,校企合作才能持续有效实施。为此,文章从协同育人的机制建设、合作协同育人的模式等方面对协同育人有效运行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深入推行,我国教育部门致力于减轻学生作业负担,鼓励并重点培养学生课外兴趣,强调从学校、政府以及家庭三个方面共同培育初中学生核心思维,“双减”政策实施对县域学校来说正是缓解学生压力,优化教学质量的政策,在深入践行“双减”政策基础之上夯实学生文化知识,深化思想底蕴。但就目前而言,“三位一体”教育思想已经逐步受到多方师生与家长青睐,但协同育人机制尚待完善,且其作用与优势发挥不明显。基于此,本文就“双减”下县域学校“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特点、相关机制、积极作用、发展现状以及优化途径进行简要分析,最大限度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8.
师范类专业认证是推动师范类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本文依据师范类专业认证理念,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健全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完善竞赛测试体系、落实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组织实施“双导师”制度、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对数学专业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探索,希望能以此提高师范生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9.
为了确保“双减”政策的有序、高效推行,构建完善的家校协同育人机制,本文在厘清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内涵的基础上,着力从“更新家校协同育人主体观念”“建立长期稳定的家校协同育人组织体系”“搭建丰富有序的家校协同育人平台”“形成高效运转的家校协同育人运行机制”四个方面探究家校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方略。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晋江市实验中学以落实“双减”政策为契机,精准把握学校办学定位。从“愿景引领、协同育人、五育融合”三位一体入手,做好学校发展规划,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重构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模式。  相似文献   

11.
叶芙蓉 《青海教育》2023,(Z2):56-57
“双减”视域下,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增强家庭教育能力,提高家校协同育人站位,拓展家校协同育人路径,健全家校协同育人机制,推动家校协同育人规范化、常态化,是破解当前中小学家校协同育人困境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2.
书院制为突破传统教育发展瓶颈、夯实通识教育开辟了新的路径。国内高校大多实施“书院-学院”的协同培养模式,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思想观念未及时转变、双院未有效协同、学业导师履职不到位、书院文化积淀不足等问题。对此,高校应构建合理的组织架构与管理机制,健全双院协同运作模式,打造独特的书院文化育人空间,完善导师制,丰富书院的社团与文化活动,全面激活书院文化育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双减”政策是教育格局的大调整,阵痛、困难、挑战不断。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创新“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提升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及“家校社”协同育人合力,让“双减”政策落地,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本文从搭建家校沟通平台、加强家庭教育指导、进行课堂教学和课后延时服务改革等方面,阐述“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14.
中高职和相关企业“双师型”人才匮乏,现有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难以实现多元主体协同并进的目的。云南师范大学与云南省部分高职院校合作开展“3+2”双专业职教师资一体化人才培养,立足“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需求,注重职教师资质量并凸显职业教育特色,是基于构建现代职教体系要求的一次创新。文章通过梳理近年来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研究成果,并通过问卷调查对“3+2”双专业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进而提出发挥地方政府引导作用,完善招生机制、质量监测评估体制;加快技能人才保障机制建设,健全经费投入机制,加强教资培训平台建设,实施1+X证书制度;促进“多元”育人,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创新教学形式。  相似文献   

15.
"双创型"人才培养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企业和学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受制于不同运营机制,企业很难深层次地参与协同育人,应用型本科院校因自身原因也很难将"双创型"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落到实处。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与企业就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团队科学研究等方面落实协同育人机制。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模式的组织系统、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模式的组织运行、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模式的机制构建三个方面论述了课堂—网络—实践"三位一体"的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模式。  相似文献   

17.
高层次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本科教育阶段实施,以培养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对52位现代学徒制理论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及试点专业实践专家进行访谈和质性分析,发现我国高层次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集中体现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实习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学业质量评价、校企协同。这些要素的理想状态折射出高层次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为: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高层次人才,强调课程体系的学术性、职业性、技术性融合,要求教学组织和教师采取工学交替的教学方式,注重打造再现复杂工作场景的实习实训基地,追求建设高水平的“双导师”师资队伍,彰显育人主体的校企协同性。为了更好地推行高层次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还应继续健全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构建系统化的工作本位课程体系、强化培养过程的质量监控、健全“双导师”的协同育人制度。  相似文献   

18.
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提升地方“双一流”建设高校治理效能应践行“三全育人”理念,坚守高校治理的价值导向;变革科研组织体系,完善高校治理的制度建设;优化产学研融合机制,坚持高校治理的多元协同,切实提升治理效能,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助力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9.
长江大学农学院在学生有多重困难、实践教学模式奠定坚实基础、试点改革带来良好机遇等背景下开始特推行本科生“双导师制”。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有各自的职责。实行本科生“双导师制”应做好强化管理体制、导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处理好导师与班主任、辅导员的关系以及完善对导师工作的评价体系等工作。由于实行本科生“双导师制”具有打造全员育人的新格局、促进农科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接轨、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和充分利用社会上的教育资源等作用,因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借助政府政策支持,依据用户需求,转化企业科技成果,以浙江省协同创新平台为依托,通过联动平台搭建、教学体系重构、“双导师”团队打造、“产教+科教”双线育人等措施,进一步深化“产学研”融合,将三位一体的“产学研”协同育人,拓展为五位一体“政产学研用”的“三共三同”人才培养模式。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促进了高素质技术技能的化工人才培养,赋能地方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