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创造性叛逆分为创造性叛逆(或忠实的叛逆)和叛逆性创造(或叛逆的忠实)两大类,其创造性表明了译者以自己的艺术创造才能去接近和再现原作的一种主观努力,叛逆性反映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到达某一主观愿望而造成的一种译作对原作的客观背离以及对译语的叛逆。创造性叛逆的主体是译者,不包括读者及其接受环境。  相似文献   

2.
在文化意象传译中,译者常常会陷入“忠实”与“叛逆”两难选择的境地,这种选择其实是译者对翻译伦理的选择过程。翻译研究的伦理回归为分析文化意象传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叛逆“只是在形式上违背了伦理的某种模式,其实质是对翻译伦理的遵从。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中国儿童文学成果丰硕,但翻译传播形势不容乐观。译介学和传播学为文学翻译提供了系统的研究视角和实践路径。以译介学理论基础“创造性叛逆”和传播学经典五要素为参造,透视中国儿童文学成功“走出去”典范之一《青铜葵花》,发现其在保留文化意象、再现原作风格和实现文本功能三个方面开展了“译者创造性叛逆”,在出版机构、宣传效应和封面设计三个方面开展了“接受环境叛逆”。“译者创造性叛逆”和“接受环境叛逆”是译本顺利产出和成功传播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译者主体性涵义的阐述,结合实例以及参照文献对译者主体性的意义进行简要研究,明确了译者本身在整个翻译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阐释发挥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活动中的必要性,虽然其受制于诸多因素,源语与译语的文化内涵差异、作者与译者语言思维方式不同等因素,但最终目的都是服务于在本质上提高翻译的质量,尽量缩小译入语与译出语在文化心理和民族情感上的距离,更好的展现原作的风采与情感。  相似文献   

5.
诗歌的引用是旅游文本最显著的一个特点。由于旅游文本的实用性与交际功能性,文本中的诗歌翻译应立足于对其功能的传达。为了更好的实现旅游文本中诗歌引文的价值,翻译中,译者可以进行创造性叛逆,以增添旅游景点的艺术魅力。通过对旅游文本中诗歌英译的创造性叛逆现象的解读,使汉语旅游文本的英译能更好地实现旅游文本的宣传劝说功能,传播中国的旅游文化。  相似文献   

6.
本文尝试从影响的焦虑视角探讨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在论证该理论之于文学翻译研究适用性的基础上,结合文学翻译实践分析译者的焦虑、产生焦虑的根源,从中得出结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是译者内心焦虑的体现,译者的"误读"和"创造性叛逆"正是为了"抵抗"所感受到的焦虑。  相似文献   

7.
好的翻译是以翻译情境多元系统为支点的源语和译语语篇多元系统诸价值的最佳平衡。语篇是翻译的基本单位。译者要根据语篇范围选择翻译方法 ,考虑译文是否体现了原文的语篇方式及体式 ;根据具体语境 ,采取灵活对策 ;掌握源语和译语衔接手段的异同之处 ,使译文符合译语的衔接和连贯标准 ;了解英汉语在语篇结构各方面的差异 ,翻译中及时调整语篇结构。  相似文献   

8.
隐喻不但是一种修辞手段,还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产物。作为一种思维和认知过程,隐喻的本质是概念的,其实质是一个概念域到另一个概念域的映射,其形成过程中受到不同民族认知体验及民族文化的影响。本文以《金瓶梅》的两个英语全译本为研究个案,集中审视了隐喻翻译过程中不同译者如何在目的语文本中具体建构隐喻意义、激活隐喻情感、保留隐喻文化寓意。研究发现,隐喻的理解和翻译强烈地依赖于其生成的社会文化环境。在隐喻的翻译过程中,由于源语和译语文化背景的差异,译者需要根据源域和目标域在源语和译语中的异同,运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尽可能选择合适的映射关系,才能最大程度地在保留原文特色的同时,传达原文语义和语言效果。  相似文献   

9.
解构主义认为文本本身的意义是由译文决定的,其对语言、意义本质的论述拓宽了翻译研究的思路。在解构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翻译研究从根本上确立了译者地位的重要性,使译者摆脱了传统"等值"标准的束缚。译者不再是原文的附庸,译者需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翻译实践活动才能更加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0.
探讨了跨文化交际中形象化词语的译语形式,提出了译语形式的选择原则,指出在翻译实践中,译者保持高度的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