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经》作为道家最经典的代表著作,不仅被视为中华文化瑰宝,还深受西方翻译学者的喜爱,目前已有大量译本。本文以许渊冲英译版本Laws Divine and Human为文本,从多元系统论视角对《道德经》许译本文化意象诠释进行探讨,旨在认识翻译活动的社会性和历史性,并从全球语境、交往理性和译者主体性三个维度进一步分析许译本的翻译策略选择成因,对中国哲学典籍的跨文化构建和传播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的《边城》是一部充满质朴与温暖的乡土佳作。译者在处理该书乡土语言翻译时,策略不拘一格,不仅灵活运用各种译法,还尽可能将原作中的文化意象予以再现,让译入语读者更为准确全面地领略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本文基于“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通过《边城》两个英译本的个案分析,探讨了乡土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功用,总结了不同译者在翻译乡土语言时采用的不同策略及方法,从而探究中国“乡土语言”的英译策略及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3.
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老残游记》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中艺术性最高的一部。文章通过对彼得·纽马克提出的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经行阐述,结合《老残游记》两种英译本中对文化意象的翻译,比较这两种翻译策略在文化传递中的不同作用。文章指出,在处理文化意象时,杨宪益夫妇倾向于使用交际翻译,以提高译本的可读性;而哈罗德·沙迪克则更多地使用语义翻译,旨在达到忠实传递中国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1885-1972)是西方现代文学的主要奠基者,著名诗人、批评家、翻译理论家、翻译家。他翻译并出版了许多中国古典诗歌,最大成就都收集在《神州集》中。通过翻译,他把中国古典文化带进西方现代文化之中的同时,还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现代诗歌的发展。本文以《神州集》为个案,试图探讨庞德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哲学著作中,《道德经》在德国广泛传播,印迹深厚。《道德经》在德国的传播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德国学者对它的诠释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从19世纪的基督文化框架内的诠释,到20世纪早中期西方文化语视角下的诠释,再到20世纪七十年代至今立足于中国文化的诠释。随着德国学者对《道德经》认识的深化,《道德经》不再是依附于西方基督文化的宗教典籍,而是彰显中国道家思想和智慧的哲学著作,并对西方文明产生深远的厘革作用。  相似文献   

6.
以《红楼梦》为代表的中国典籍外译是构建国家文化安全体系的重要手段。国家文化安全视野下,典籍翻译者要树立强烈的文化安全使命感,在翻译方法上,既要关注顺应目的语读者的理解顺畅,也要注重灵活采取注释、音译等策略,传达中国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7.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文化传统,因此,要准确地翻译英汉两种语言必须了解和掌握本国与异国的民族文化差异,按照4Es标准和奈达先生的翻译原则,做出适当的调整,使这些差异在传译过程中消失,同时在译入语中找到准确的词语,使异国文化在译入语中得以再现。  相似文献   

8.
在翻译活动中,译入语读者的阅读审美需求与审美体验是不可忽略的重要方面,而接受美学"期待视野"与"审美距离"概念的提出恰好弥补了文化翻译中存在的译入语读者对翻译文本的审美缺陷问题.在接受美学视野内,翻译的文本不但要符合读者的阅读期待,更要起到开拓读者接受视野的作用.唯有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使翻译文本保有一定的阅读空间和审美距离,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9.
中医是中国的文化精髓,中医术语源于生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跨文化交际理论可以有效解决中医术语英译中的许多障碍,从而更好地传播中医知识及中国文化。《红楼梦》中存在大量中医术语,这些案例对研究中医术语的英译具有重要意义。霍克斯的《红楼梦》英译本为中医术语翻译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其翻译方法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英译是“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文化“走出去”等重大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河南省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参考(试行)》收录的河南非遗英译名录为研究对象,分析采用的翻译方法和实现的翻译效果。认为音译加直译、直译、直译加注、音译加注和音译为使用频率最高的翻译方法,旨在保留非遗文化的异质性,为非遗名称英译统一术语、争取非遗名录英译规范化奠定了基础。最后,基于《试行》的翻译经验,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提出非遗名录英译应遵循的三原则:重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促进生态系统整体平衡以及维护中华传统文化生态系统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1.
外宣翻译是外宣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外宣翻译的合理、规范和准确将大大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推广中国传统文化.文章结合翻译实例,从文化语境顺应、翻译目的的动态顺应、语气的顺应角度分析了外宣文体翻译对原语的顺应,阐述了顺应论视阈下的外宣英译策略.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从美国语言学家尤金·奈达的翻译功能对等理论入手,就词语、句子及篇章方面,结合文章隐含意义层面的文化问题为探究切入点,对黄子祥先生所译《约翰的归来》译本进行分析,同时提供了笔者对翻译得欠妥的地方的试译,对两者进行了对比分析,从而使读者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领略译者的翻译技巧及翻译策略,从语言及文化的各个层面更好地欣赏译作。  相似文献   

13.
多元系统理论认为,翻译文学作为整个文学系统的子系统在整个文学系统理论中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体系,无可避免的地会因为受到整个系统中其他系统的影响,影响到翻译文学的种类以及作者翻译策略的选择。归化和异化作为两种翻译策略从来都不是绝对孤立地存在于翻译作品之内,而是杂合在一起。根据多元系统理论以《名利场》为例本文分析了译文的翻译策略是怎样受到其他因素地影响。并提到未来选择翻译策略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文心雕龙》是一部重要的中国文论著作,其英译也有多个版本,然而少有学者对其英译作系统性地研究。文章采取语料库的视角,对《文心雕龙》两个译本风格差异作了词汇和句法层面上对比研究,造成两个译本差异的原因是译者翻译立场和翻译策略综合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跨语境诗歌的可译与不可译是学界争执不休的话题之一。不同译者对诗歌语言、文体、风格以及文化思想内容的处理策略各不相同。由于不同文化语境的差异,翻译活动的可接受性与译文的充分性不可能完备,只能通过种种翻译策略实现译文语义功能的补偿。文章以语言、文体、文化这一译者最直观的三维译为链为切入点,通过对李白《长相思》一诗的两种接受性较高的英译进行了个案分析,对其中的翻译策略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得出了译者可通过语言的移情策略,文体归化策略,文化交际策略来实现翻译效果补偿最优化的结论。其新颖之处在于,打破跨语境诗歌翻译中翻译技巧研究惯例的局限,着眼于译者译为的整体翻译策略研究,为跨语境诗歌翻译寻找新的上升空间,突出了翻译补偿策略对翻译活动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就当前的现状看,翻译杂合确实可以帮助我们澄清认识上的一些错误,并根据具体的情况确定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本文从杂合的角度对归化与异化的利弊,归化与异化的关系,归化与异化的对象以及当前中国译界是否有必要采用异化策略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各国在政治、经济上的交流日益密切,而这个交流过程中往往需要用到英语。英语作为国际间交往交流的主要应用语言,不仅仅应该是对其表达意思的准确翻译工具,更应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汉英翻译的课堂中更应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汉英翻译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文章通过了解目前我国高校汉英翻译课堂的情况和面临的问题,针对这种现实的情况进行了有效的分析,深刻讨论了汉英翻译课堂教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也分析了如何让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汉英翻译课堂的教学。  相似文献   

18.
习语是文化的精华,因寓意丰富、短小精悍而深受人们的喜爱。但同时其强烈的民族文化特征也给英汉互译带来了障碍。"异化"与"归化"作为翻译两大主要策略,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又互为补充的翻译处理方式。本文从文化的角度系统探讨了"异化"与"归化"理论在习语翻译过程中的应用,通过对具体实例的分析详细阐述"异化"与"归化"各自的理论价值,并得出了在习语翻译过程中应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结论,希望从理论层面对习语译者与读者有所启示。同时旨在促进中英跨文化交流,抵制民族中心主义,帮助以汉语和英语为母语的读者更好地了解彼此的语言和文化。  相似文献   

19.
孙致礼《傲慢与偏见》译本在文学翻译界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孙致礼《傲慢与偏见》译本,旨在探讨文学翻译中的杂合现象以及所实施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0.
模因是一个单独个体将语言传递给另一个单独个体的认知行为模式。众所周知,模因也是最基本的文化单位之一。若是从源语模因的角度来看,翻译主要是通过语言将外来的模因引进而来;而从目的语模因的角度看,翻译则是一个模因传播、复制的过程。因此,翻译过程也可以被看做是借助语言媒介手段把异国文化的模因转变之后在本国进行传播。本文试图利用模因的概念,以《道德经》为主要翻译对象来进行实例研究,具体阐述翻译活动中的异化和归化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