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 要:面对环境不确定性的加剧,数字技术重塑了服务生态系统主体间的互动方式,为实现从微观主体到宏观系统的价值共创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本文选择上海“五五购物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价值共创因素-价值共创过程(主体-互动-资源)-价值共创结果”的理论框架,探索了数字化环境下服务生态系统价值共创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1)数字技术贯穿价值共创过程发挥关键作用。在宏观层面,数字技术连接多元主体以复杂的异质互动实现资源协同;在中观层面,数字技术跨越组织边界以合作、赋能的互动关系实现资源共享;在微观层面,数字技术发挥主体间的触达作用,以合作、赋能的互动关系实现资源重构。(2)制度和市场是影响服务生态系统价值共创的重要因素。在“由下至上”的数字顾客导向、数字消费升级和数字需求态势的市场拉动下,制度“自上而下”地发挥合法性、协调性和服务性作用。(3)在数字技术、制度和市场的共同跨层次作用下,服务生态系统实现了个人价值、组织价值和系统价值的融合。本文为探讨数字化环境下服务生态系统价值共创形成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洞见,为疫情后恢复经济、拉动消费带来重要的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2.
产业互联网平台是实现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的重要方向,产业互联网平台构建路径充满复杂性与挑战性,现有文献尚未作出有效回答。通过兴盛优选案例研究发现:产业互联网平台构建经历了开发探索、聚焦验证和复制扩张的3个阶段,分别面临认知瓶颈、资源瓶颈与能力瓶颈,企业相继采取学习型创业共创、整合型创业共创与赋能型创业共创,先后实现了业务在线化、运营平台化和决策数智化。本文提炼出“瓶颈识别—创业共创—平台构建”的路径模型,揭开了产业互联网平台构建的过程“黑箱”,拓展了创业共创理论的应用边界,为产业互联网平台构建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随着数字经济的兴起与发展,企业能够通过跨界创新实现与用户的价值共创,然而目前尚未有关于企业跨界创新和用户价值共创关系的研究。本文基于价值共创理论与社会交换理论,引入用户驱动创新作为中介变量,冗余资源作为调节变量,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基于352份调查数据,运用层级回归、Bootstrap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本文实证检验了企业跨界创新对价值共创的影响,以及用户驱动创新的中介效应和冗余资源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企业跨界创新能够显著正向影响用户价值共创,用户驱动创新在企业跨界创新和用户价值共创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冗余资源正向调节企业跨界创新对用户驱动创新的影响。本研究不仅从理论上证实了企业跨界创新对用户价值共创的作用机制和边界条件,而且对现实中企业管理也具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4.
平台型企业已成为数字经济时代价值共创的重要模式,企业的竞争正在演变成生态系统的竞争,与此同时平台企业治理也面临隐性知识溢出、个人隐私泄露等新的问题.双边关系视角下的信任治理策略并不能完全适应平台生态系统中多边关系的情境.基于多案例探讨了平台型企业的多边互信机制,构建了平台生态系统中信任障碍的原因、过程和治理策略的影响模...  相似文献   

5.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组织间合作与竞争关系,组织边界和价值创造方式也相应发生变化,企业可利用数字平台协调不同参与者的创新活动,从而对价值进行扩展和延伸。本文借助生态系统理论视角,刻画了核心企业主导、用户需求主导、开放创新主导以及生态系统主导等四种类型的跨界创新模式,并辅助案例分析归纳出资源异质效应、知识溢出效应、直接网络效应、间接网络效应以及数字同构效应驱动的跨界价值共创微观机制及其过程机制,为中国企业创新发展及数字化转型提供新启发。  相似文献   

6.
白景坤  张雅  李思晗 《科学学研究》2020,38(12):2193-2201
平台型企业作为互联网经济时代典型的新组织形态,在促进组织间基于平台的知识活动和价值创造方面优势明显,但从知识治理视角探究平台型企业促进知识共享和价值共创的机制的研究较少。本文在平台情境下分析知识治理对价值共创的影响机制,并探究知识共享在知识治理和价值共创间的中介作用。通过对中国部分平台型企业及其用户的220份问卷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现,市场型和层级型知识治理对价值共创和知识共享具有积极的影响,社会型知识治理对价值共创和知识发共享的影响不显著;知识共享分别在市场型和层级型知识治理和价值共创的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在社会型知识治理和价值共创关系中不发挥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数字时代促使传统企业的产品服务之争演变为商业模式之争,随着“工业时代”向“数字时代”的转变,数字平台突破规模经济的“管道”,凭借网络效应和生态优势实现了迅速扩张。数字平台商业模式演进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通过以猪八戒网为案例,采用纵向单案例研究方法,融合企业家精神和行动学习的理论视角,以“动因—行为—结果”为逻辑探析数字平台商业模式演进机理。研究发现:在企业发展的三个阶段,企业家精神是数字平台商业模式演进的关键驱动力,企业家精神实现了“个人—组织—社会”层面的不断进阶,并通过“生存—成长—转型”导向的行动学习,驱动商业模式实现“连接型—赋能型—生态型”的成功演进,由此构建出数字平台的企业家精神对商业模式演进机理模型。该模型揭示了数字平台商业模式演进的三个阶段:在生存期,以风险承担为主的个人企业家精神,驱动创始人开展生存式行动学习,识别出服务非标、需求低频的生存瓶颈,通过内外部经验反思,平台连接服务供需双方,开拓业务并迭代交易模式,以此激发平台存量资源实现连接型平台商业模式演进;在成长期,以创新导向为主的组织企业家精神,驱动平台开展成长式行动学习,明确平台业务增长滞缓的成长瓶颈,结合内部数...  相似文献   

8.
数字共享经济平台作为共享经济的数字载体,随着网络信息与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已迅速成为多用户价值共创的平台,改变着人们建立经济、道德等价值关系的方式。与此同时平台所涉及隐私安全、大数据杀熟、虚假销售等伦理问题亦成为当下社会的焦点。对数字共享经济平台价值共创进行价值哲学分析,厘清价值共创类型的伦理内涵,确立平台共同体的道德自由空间并建构平台的超规范伦理体系以此促进其利益相关者信任关系的稳定,旨在维护数字共享经济平台价值共创的互信、公正与可持续。  相似文献   

9.
随着数字平台的发展,平台的合法性建设近年来已成为全球关注的议题。尽管平台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协调是合法性建设的重点,但是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应如何处理未被厘清。基于此,通过阿里巴巴平台案例研究,构建了“合法性前因-合法性响应-新的合法性”的数字平台合法性建设过程模型。研究发现:受社会和企业环境驱动,平台企业在初始、发展和成熟阶段分别采取战略操纵、道德推理和同构适应的合法性战略。不同阶段的合法性战略实施过程中,平台企业和利益相关者之间形成价值创造-价值获取、边界控制-边界开放、个体身份-集体身份的紧张关系。为了应对这些紧张关系,平台企业采取协调、控制和价值机制获取合法性。研究结论对数字平台、合法性建设和平台治理提供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数字经济时代,如何应用数字技术改善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成为非数字原生企业整合创新资源、实现价值获取与创造的关键。文章采用案例研究法,以中国家电制造业企业海尔为研究对象,通过追踪其数字化转型及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的过程揭示非数字原生企业构建新型创新生态系统的关键机制。研究结果显示:第一,基于数字平台的创新生态系统是组织结构、管理模式、技术平台以及战略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案例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正是建立在上述组织基础、技术基础和战略基础之上。第二,管理变革是非数字原生企业建立数字化组织以及形成基于数字平台创新生态系统管理基础的重要途径,案例企业通过管理变革建立无边界组织以及数字化转型的组织基础。第三,技术平台是企业获取以及整合数字化资源、赋能生态伙伴的重要工具,能促进企业形成创新生态系统。案例企业正是通过技术平台汇聚数字化资源,以及向合作伙伴提供创新资源与支持性流程。第四,生态品牌战略为数字化情境下企业与生态伙伴确定价值共创方向提供指引,是非数字原生企业通过基于数字平台创新生态系统进行数字化转型的战略基础。案例企业依据其生态品牌战略建设生态品牌和生态场景,并改善其与生态伙伴合作关系,进而提...  相似文献   

11.
杨林  陆亮亮  刘娟 《科研管理》2021,42(8):43-58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产业的融合,模糊了产业之间的边界,日益成为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时代背景,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实现跨界成长,甚至颠覆产业竞争格局,但国内外文献尚未对此进行应有研究和探讨。本文立足于“互联网+”情境,结合商业模式创新视角(要素创新和价值创新)和企业跨界成长方式(内生式和外生式)两个维度,从理论上剖析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跨界成长动态影响关系,并构建具有四种不同情景的分类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多案例比较分析法,选取四种不同情境的典型企业(包括荣昌洗衣、尚品宅配、腾讯、携程)作为案例对象,分别探讨“互联网+”情境下案例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对跨界成长的影响作用及其发生机理,然后通过案例间横向对比分析,识别了驱动企业跨界成长的客户价值、战略合作关系、价值共创三项关键性因素,并总结出分类模型演化规律。本文研究结论能够对深化企业跨界成长战略的研究思路和视野,拓宽商业模式创新的应用范围以及优化变量动态关系模型等方面提供积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数字化转型彻底颠覆了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的组织要素联结关系,但其驱动组织协同管理与创新的内在机理仍然不甚清晰。从资源编排理论视角出发,对人瑞集团2010—2021年从需求拉动型人力资源服务模式到智能匹配型人力资源服务模式的数字化转型过程进行了全景展现。结果表明,数字时代的资源编排过程包括业务资源数据化、数据资源场景化、数据资源智能化三个阶段,数字技术的发展通过影响组织的资源编排过程,继而影响企业为客户提供服务的过程。同时,数字资源编排基础上的数字化转型还重构了人力资源服务的价值创造机制,包括价值感知机制、价值联结机制和价值共创机制,继而驱动形成“客户—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劳动者”多主体间协同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13.
全国重点实验室大范围汇聚创新资源,跨越学科边界和组织边界,承担着国家重大创新使命。双聘人员作为人员主体,其组织认同程度直接决定了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创新使命达成度,因而这一问题在平台治理中具有根本性。瞄准现有研究缺口,本文运用边界跨越理论和双案例对比分析方法,探究全国重点实验室推动双聘人员形成组织认同的基本过程。研究发现,这一过程可分为目标牵引、边界跨越、使命效价3个阶段,并在制度设计上呈现独立化、宽跨度、集约化的基本特征。其中,基础研究型实验室着力于构建学术社区型组织认同模式,应用基础研究型实验室注重形成创新枢纽型组织认同模式。本研究丰富了边界跨越理论,并对全国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与内部建设具有政策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使社会互动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为产品和服务的融合提供了契机,促进产品系统转变为产品服务系统。本文构建了企业-顾客-环境价值共创型产品服务系统模型,探讨互联网环境下企业、顾客和环境在服务生态系统中通过价值互动共同创造价值,以小米公司为例分析产品服务系统的价值共创过程,最后提出对互联网时代下中国制造企业转型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创业孵化平台形成了以平台企业主导的创业生态优势,现有文献对其生态优势形成过程尚无有力解释。本文通过小米“投资+孵化”事件的探索性案例分析,以动态能力视角探究创业孵化平台价值共创对生态优势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创业孵化平台生态优势的影响机理遵循“价值共创-动态能力-生态优势”解释逻辑;它经历了三个阶段:(1)需求共同识别阶段,创业孵化平台与创业企业通过“交流”与“资源识别”促进“机会感知”并实现“生态共生”;(2)产品共同开发阶段,创业孵化平台与创业企业通过“交心”与“资源优化”促进“模式学习”并实现“生态互生”;(3)市场共同推广阶段,创业孵化平台与创业企业通过“交易”与“资源优化”促进“市场重构”并实现“生态再生”。研究结论对我国孵化器转型升级与“双创”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数字经济时代,新创企业依附数字平台赋能整合内外资源并创造价值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然而,关于如何更好地“借力”数字平台,突破新创企业“新”和“小”所导致的资源约束,仍尚待深入探析。基于资源基础视角和网络关系视角,探讨了数字平台能力对新创企业成长的影响,并采用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考察了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与组织合法性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平台整合能力、平台重构能力均显著正向影响新创企业成长;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分别在平台整合能力、平台重构能力与新创企业成长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组织合法性分别调节了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对平台整合能力、平台重构能力与新创企业成长的中介作用。研究结论揭示了新创企业借助数字平台来缓解资源不平等行为并实现成长的内在机理,对数字经济情境下平台创业具有较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基于价值共创理论与社会交换理论,引入用户驱动创新作为中介变量,冗余资源作为调节变量,构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基于352份调查数据,运用层级回归、Bootstrap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实证检验企业跨界创新对价值共创的影响,以及用户驱动创新的中介效应和冗余资源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企业跨界创新能够显著正向影响用户价值共创,用户驱动创新在企业跨界创新和用户价值共创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冗余资源正向调节企业跨界创新对用户驱动创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数字化重塑了创新主体之间的价值共创方式,拓展了现有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引发关于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思考。本文提出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两种表现形式:创新导向的数字生态系统(又称“数字创新生态系统Ⅰ型”)以及数字赋能的创新生态系统(又称“数字创新生态系统Ⅱ型”)。创新导向型的数字生态系统旨在促进数字创新的产生、应用与扩散,这一围绕数字主体而形成的创新生态系统延续了数字生态系统收敛性、可扩展性、自生长性和模块性的基本特征。数字赋能的创新生态系统是数字化进程与创新主体间价值共创行为深度融合的结果,实现了创新生态系统内主体、结构、制度、功能和演进的数字化转型。数字创新生态系统Ⅰ型与Ⅱ型彼此渗透、相互促进,改进了创新主体之间的价值共创方式,推动了创新能力与创新效能的全面提升。最后,建议未来研究从案例分析、形成机制分析、发展战略分析、政策研究和监测研究等方面来健全和完善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理论。  相似文献   

19.
基于多主体契合、利益相关者协同、价值共创等理论,本文选择宁波和丰创意广场为案例对象,分析创意生态圈多主体价值共创的系统化过程。研究发现:创意生态圈的创意产业集聚和生态位多样性为多主体参与价值共创提供了契机。创意环境下多主体契合与资源交互过程表现为共建契合平台的网络效应强化了资源依赖关系,为企业开展异质性契合资源的搜寻识别提供支持,强联结下的信任关系助推创意企业更便捷地获取与共享跨界互补性资源,进而实现合作模式下的资源对接,以此完成资源交互过程中的进化与溢出。这一共创活动过程从企业价值产出维度促进了创新设计,从生态系统多主体价值产出角度加强了多主体关系。  相似文献   

20.
数字经济时代,平台型组织作为一种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整合内外部开放性资源并实现规模经济的全新企业组织形态,其价值创造机制逐渐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关注重点.基于模块化和开放性的双重视角,通过对2家平台型企业进行双案例对比分析,探讨了平台型组织如何通过模块化设计和开放性协调来实现价值创造.结果发现:第一,平台型组织在实现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