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深层次全方位探究数字平台专利技术分布及其演进特征,本文以2004—2021年中国、美国、日本、韩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数字平台专利检索数据为基础,从专利授权量、专利价值及专利权人分布的视角切入,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及Gephi软件的可视化分析,对全球数字平台专利技术的主题演进、国别独立技术演进、联合技术演进等进行全景式分析。结果表明:(1)华为展现了最强的研发活力,但中国数字平台在专利授权量、专利价值水平及聚焦领域上均与美国存在差距,创建数字集群还需吸纳更多研发力量;(2)全球数字平台经历了“基础技术研发—零部件生产—传统行业转型—智能化建设”的阶段式主题演化进程,中美欧技术演进较为专一、日韩相对较为分散,中美聚焦领域存在转变期,而美国早于中国“修正”了这一偏差,继续深入探究通信领域技术,中国应保持在通信领域的研发势头以增强数字平台的基础技术根基;(3)中国数字平台专利技术的联合布局网络特征初现,但尚未形成大规模联合趋势,应增强技术的兼容性与联合性,驱动核心主体与边缘主体创新成果的交互融合,在新一轮的数字平台创新中打造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战略版图。  相似文献   

2.
   专利创新作为助推行业转型升级和价值再造的战略工具之一,其布局及演化历来备受各国关注。随着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及供应链格局演变,供应链专利数量呈指数级增长,成为供应链创新的风向标和指示器。本文选取中国、美国、日本、德国、韩国供应链专利数据作为研究对象,深度挖掘1990—2016年共27年供应链专利数据池,从合作创新、空间结构、技术主题三方面,采用定量和可视化方法分析网络特征及演化路径。研究发现:(1)供应链专利创新网络演变过程与全球产业发展轨迹高度一致,计算/推算/计数、通信技术、输送/包装/贮存等为供应链专利申请热点,也是各国专利技术必争之地。(2)供应链合作创新网络不断趋于成熟,异质性社区结构逐渐凸显,各国亟须消除锁定效应,增强产学研协同创新规模。(3)供应链专利空间网络规模逐渐扩大,但空间布局不均衡,各国多以本国跨区合作为主,跨国合作为副,跨国合作多以美日韩三国间合作居多。(4)中国供应链创新专利规模增大,但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尚未真正发挥作用,技术主题布局与我国优势产业发展尚不匹配,亟须顶层设计供应链专利布局。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德温特创新索引数据库,对人工智能专利全球地理分布、主要国家PCT布局、技术热点、未来趋势等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目前人工智能专利主要分布在北美、东亚和西欧地区;中国专利数量已赶超美国,但大部分集中于技术应用层面,存在结构不均衡问题;人工智能领域的跨国巨头均重视专利全球化布局,国外机构在中国申请的专利已近中国专利总数的50%;大数据、云计算、深度学习、语音识别、图像识别、人机交互等是当前人工智能领域的热点技术;智能机器人、智能医疗、智能金融、智能安防、智能教育、智能驾驶6个方面的新兴技术主题,与人工智能热点技术存在较强的交叉关联,创新机构需对上述热点与新兴技术加以重点关注。本研究可为中国相关企业与政府机构进行人工智能技术前瞻性布局与创新引导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德温特创新索引数据库中收录的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利数据进行分析,分别从技术整体态势、研发地域和创新机构等方面深入探讨人工智能领域的全球专利布局和竞争态势。研究发现: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利现处于快速增长阶段,美国、中国、日本既是重要的国际市场地,也是重要的技术创新地和技术来源地;中国的人工智能技术研发活跃度较高,优势技术领域集中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智能搜索和神经网络算法等方面;全球人工智能顶尖研发机构主要集中在美国和日本,中国的标杆性顶级企业有待增加;此外,还分析得到包括专家系统、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生物特征识别、虚拟现实、智能家居等在内的人工智能领域10组重要的技术主题。  相似文献   

5.
从半导体产业特征入手,结合英特尔和三星电子的成功经验,即长期研发投入和基础研究;大量核心基础专利积累;开放的全球合作网络以及平台生态优势,探讨中国半导体技术创新之路。中国半导体产业后发企业居多,国际龙头企业建立的平台优势很难打破,但仍存在追赶机会,需要:(1)持续加强研发投入,积累基础研究成果;(2)捕捉技术突破机会,布局可进入细分领域专利;(3)构建产业生态支撑体系,打造半导体企业生态圈。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德温特数据库中收录的人工智能领域专利数据进行分析,从整体态势、研发地域和创新机构出发,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领域的全球专利布局和竞争态势。研究发现,人工智能领域现处于快速增长阶段,美国、中国、日本既是重要的国际市场地,也是重要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来源地,我国的研发活跃度较高,优势技术领域集中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智能搜索和神经网络算法等方面。全球顶尖研发机构主要集中在美国和日本,我国的“标杆性”顶级企业有待增加。此外,还分析得到包括专家系统、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生物特征识别、虚拟现实、智能家居等在内的人工智能领域10组重要的技术主题。  相似文献   

7.
微电网代表未来能源发展趋势,已成为我国能源设备建设的主要目标。通过利用Innography专利分析平台,从专利申请、专利布局、技术来源、研发机构竞争动态、技术主题分布等角度,分析全球微电网技术的发展趋势。结合社会网络分析,绘制国家-技术主题二模网络,进一步探讨不同专利强度类型(一般、重要、核心)专利的技术主题和技术来源国家的分布状况。研究发现,中国的微电网专利总数领先于世界其他各国,但大多数为一般专利。而美国掌握着绝大多数微电网的重要和核心专利。能源存储、配电技术、电源是微电网相关技术重点研究的领域。该研究揭示了微电网相关技术的全球发展竞争态势,可为我国制定在该领域的技术发展和产业政策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跨领域关键共性技术强调技术的跨领域关联与主导作用,对其识别将为政府推动跨产业跨领域创新、提前布局相关技术领域提供决策支持。[研究方法]首先,运用GloVe模型向量化专利文本,按照专利与技术领域的语义接近程度划分专利所属领域;其次,基于GMM算法提取各领域技术主题,依据技术主题之间的语义距离,构建技术主题关联网络;最后,利用漏斗模型,依据技术主题的共性指标、跨领域指标、关键性指标筛选出跨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研究结论]运用养老科技领域专利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智能控制辅助技术”“无接触式躯体感知技术”“沟通与信息辅助技术”“适用性技术”为跨领域关键共性技术,通过比对国家相关政策内容,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虹膜识别技术作为人工智能产业的重要技术分支,在许多领域备受关注.本文利用IncoPat数据库,对全球在虹膜识别领域的专利数据进行检索,并对专利数据做了专利申请趋势、地域分布、技术主题探测、创新主体研究、专利布局等专利信息分析,通过分析,为全球的虹膜识别技术发展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专利数据检索为基础,展示全球以及中国在疫情防控有关的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领域专利现状和发展特点,摸清全球及中国在该领域的专利发展态势、主要技术布局方向和主要创新主体。进一步明晰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优势及空白点,聚焦该领域未来的专利申请增长点和技术发展热点,为我国创新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基于智慧芽专利数据库收录的人工智能领域相关专利信息,运用专利信息计量方法对专利数据进行全球专利申请趋势、地域分布格局、关键技术领域以及主要专利权人分布统计,深入研究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现状和竞争格局,为中国创新引导政策和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决策参考。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专利申请量较多,产品研发技术发展迅速,但基础算法领域相对薄弱,核心竞争力较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因此建议中国在保持现有产品优势的前提下,加大对硬件、算法及芯片等基础层面的研究,同时推动人工智能与能源等其他行业的融合转化,加快推进专利布局和人才引进战略。  相似文献   

12.
人工智能是当前科技界最受关注的领域之一,而中国和美国是全球最重要的两个人工智能研究和开发中心。然而,中美两国在这个领域的发展存在明显差异。尤其是2022年ChatGPT的问世,引发了对中国人工智能企业能力和竞争力的广泛讨论。文章通过对中美两国过去5年获批的超过12万件人工智能发明专利的分析,首先构建了一个基于专利特征的多维度指标,并基于该指标定义了中美两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前十大企业。进一步的分析显示,这2组企业在专利技术和研究网络上存在显著差异。中国人工智能头部企业的专利数量相对较少,引用率和转化率也较低。中国头部企业的专利主要集中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应用层技术上,并且尚未形成独具特色的技术集群。与此相对,美国人工智能头部企业产出了更多具有高影响力的专利,并在人工智能产业的基础层和技术层形成了多个技术集群。就学术研究而言,中国人工智能头部企业主要与国内的研究机构进行合作,而美国头部企业则表现出更强的中美合作及美国本土企业间的合作。文章的比较分析揭示了中美两国人工智能头部企业在技术能力和合作策略上的差异,并为中国更好地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提供了企业管理启示和3条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中国已成为海外跨国公司人工智能专利布局的重要目标市场,探究海外跨国公司在华人工智能专利布局及竞争态势,有助于防止其在华进行垄断式专利布局,为中国企业和政府机构在长期性科技竞争中制定和调整专利战略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从IPC专利分类视角出发,利用马尔可夫链和显性技术比较优势指数,识别海外跨国公司在华人工智能专利布局的演进特征和演变结果,运用结构相似度和结构调整度指数,衡量中国市场人工智能专利竞争态势。[研究结论]海外跨国公司采取了积极扩张的专利策略,不断扩大人工智能专利布局范围;布局重心由基础算法向基础硬件和垂直应用领域转移,形成了25个新兴领域和17个重点领域,部分领域持续发展成为较稳定的优势领域;中国同美国、日本、韩国和欧洲的人工智能跨国公司技术互补性降低、竞争程度增加,特别是与美国跨国公司的技术竞争最为激烈。  相似文献   

14.
量子科技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沿领域,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研究中国量子科技产业专利创新集聚情况,有助于支撑中国量子科技创新态势监测,为中国政企做好专利战略布局提供依据。本文引入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构建专利创新集聚指数模型,以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量子传感与测量为领域分类,分别进行技术子领域、中国省市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量子科技专利创新集聚测算分析,借助基尼系数进一步对专利分布均衡度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中国量子科技产业创新处于迅猛发展态势,创新主体百家争鸣,各子领域专利创新分散竞争趋势明显,但各子领域区域创新集聚程度明显不同。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量子科技专利结构分类呈多样性,在大多产业中的创新稍显不足。  相似文献   

15.
技术创新是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力。从专利分析的角度,对东莞、深圳、宁波、台州四市的4个模具产业集群的技术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并考察集群创新主体之间技术创新网络的结构特征。分析结果显示:模具产业的专利产出呈现地理集聚特征;模具产业集群的专利领域布局体现区域制造业特色;领先企业成为模具产业集群的创新主体;产业集群内组织的技术创新合作具有跨地理区域、跨组织边界特点。最后,为促进模具产业集群的创新转型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分析全球人工智能PCT专利申请情况,重点研究走在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浪潮前端的美中日三国PCT专利的差异,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技术更好的发展提供信息参考。根据PCT专利数据,从PCT专利申请的整体情况、IPC重点技术领域以及创新主体等方面来比较分析美中日三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总的来说,美中日三国的人工智能产业都处于发展阶段。从产业发展过程来看,美国、日本人工智能产业起步比中国早,但中国发展快、潜力大、空间足。从技术发展过程来看,三个国家的发展方向相对一致,美国、日本在一些新兴领域的发展领先中国。从创新主体来看,美国、日本更注重以企业为主,在中国,高校占有一定分量。最后,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的发展提出了4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技术创新是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力。本文从专利分析的角度对东莞、深圳、宁波、台州四个模具产业集群的技术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并考察集群创新主体之间的技术创新网络的结构特征。分析结果显示,模具产业的专利产出呈现地理集聚特征;模具产业集群的专利领域布局体现区域制造业特色;领先企业成为模具产业集群的创新主体;产业集群内组织的技术创新合作具有跨地理区域、跨组织边界特点。最后,为促进模具产业集群的创新转型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德温特创新平台数据库中收录的光刻技术领域的专利数据进行分析,从专利整体环境、技术布局和机构竞争3个方面,探讨全球光刻技术的技术竞争态势。研究结果表明:全球光刻领域专利族数量仍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中国近几年技术研发活跃度较高,但与技术原始积累较强的美、日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研究热点围绕极紫外光刻技术呈发散式分布;全球范围内,各国机构科研活动的内部集聚性明显,外部技术壁垒由日、美等技术领先国家搭建,形成局部技术锁定。因此,中国在光刻方面必须把握国家科技转型发展机遇期,敏锐感知技术发展趋势以提前布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协同推进,加快构建以国内合作为主、以国际合作为辅的新型合作组织及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9.
王宏起  夏凡  王珊珊 《科学学研究》2020,38(6):1009-1017
技术融合已成为新兴产业技术创新重要趋势与必然选择,准确把握未来技术融合方向对新兴产业创新机会把握、技术融合创新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在专利IPC共现网络构建与产业已有技术融合状态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多技术领域之间相互作用对技术融合的影响,设计基于链路预测Katz指标的技术融合方向预测方法;通过对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实证,发现该产业技术融合从早期多领域广泛融合转向特定领域深入融合,未来技术融合将向智能化与网联化等方向不断深入。本研究可为新兴产业技术管理、创新规划与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使用德温特创新专利引文索引数据库提供的人工智能相关专利数据(2010—2020年),利用知识图谱软件Citespace绘制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网络图谱,识别出AI创新关键路径及重要节点企业/科研机构、中国人工智能领域最有发展潜力的创新主体和重要创新主体,并对其创新合作特征进行分析。结论如下:(1)2010—2020年人工智能关键路径及演化呈现四大特征;(2)AI创新关键路径重要节点企业/科研机构有15家;(3)AI最具潜力的创新主体有华为等10家企业,以及中山大学等15家高校/科研院所;(4)AI重要创新主体有腾讯等10家企业,以及电子科技大学等10家科研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