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生普洱与熟普洱茶中咖啡因的含量进行测定.色谱柱为Kromasil C18;流动相:水-甲醇-乙酸-二甲基酰胺(70:30:0.05:0.25,V/V);色谱柱温:25℃;进样量:5μL;检测器:紫外检测器;扫描波长:210~400 nm;检测波长:274 nm.方法变异系数小于3.96%,回收率为90.62%~103.8%.生普洱茶和熟普洱茶咖啡因含量分别为19.92 mg/g和28.58 mg/g.  相似文献   

2.
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法)分别对普洱市生产的5个普洱茶(熟茶)样品,进了快速无损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由云南大叶种类加工的5种普洱茶(熟茶),由于发酵方法不同,或者贮存时间不同,虽然它们所含的化学成分相同,但各组分含量不同;它们的红外光谱比较相似,但仍存在差异。红外光谱分析法,从分子水平上反映了不同发酵方法和不同存留时间对普洱茶(熟茶)的影响。该法无损、快速、准确,所需样品少,为客观评价普洱茶(熟茶)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手段。实验表明,普洱茶(熟茶)中茶多酚和氨基酸的含量变化反映在红外图谱中1238cm-1吸收峰和1518cm-1吸收峰的变化上面。  相似文献   

3.
对铁观音茶和茶茎原花青素的含量进行测定.采用超声提取法,90%乙醇做提取剂,用1%的香草醛-盐酸溶液作为显色剂,对样品中的原花青素含量进行测定.用原花青素标准品得到线性回归方程为:A=8.301 3×C-0.047 3,相关系数R=0.999 6,原花青素的浓度在0.020~0.120 mg/mL范围内,吸光度A与浓度C呈良好线性关系.方法的加标回收率为96.5%~101.5%,变异系数为0.01%,该方法的准确度与精密度均较高,可按标准曲线法进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4.
普洱茶有着千年的历史,普洱茶具有特殊的生产工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传统普洱茶加工方法要作科学革新,提升普洱茶的生产加工水平,在保持优秀传统生产工艺的同时,普洱茶生产龙头企业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改造提升普洱茶加工工艺,促进普洱茶生产效率和能力的提高,推进普洱茶生产加工的清洁化、标准化和科学化,从而开发出更多的普洱茶新产品.  相似文献   

5.
采用超声波法从不同发酵类型的茶叶中提取原花青素化合物,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提取条件,并建立了原花青素的光谱分析方法.方法的回收率为99.15%~104.50%,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27%.结果表明,3种不同发酵类型的茶叶中原花青素的含量情况是:不发酵的绿茶含量最多,其次是半发酵青茶,全发酵红茶含量最少.  相似文献   

6.
采用 ICP-MS 法对普洱市12种普洱生茶及16种普洱熟茶样品中 Al,Ti,V,Cr,Mn,Fe,Co、Ni,Cu,Zn, As,Se,Sr,Cd,Ba 和 Pb 等16种矿质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普洱茶中矿质元素质量分数差异较大,Mn,Al,Fe 质量分数较高,Cd,Co,Se 质量分数较低。同一矿质元素在不同普洱茶中质量分数差异较大,除 Al,Mn,Se,Ba 这4种元素在普洱生茶中的质量分数略高于熟茶外,其他矿质元素在普洱生茶中的平均质量分数均低于熟茶。虽然矿质元素在不同茶品中存在质量分数差异,但普洱市普洱茶饮用安全,质量和品质较高,茶叶中 Cr,As,Cd 和 Pb 的质量分数低于国家限量标准,合格率为100%。  相似文献   

7.
研究普洱茶对蚕豆根尖细胞微核形成的影响.利用微核检测技术研究不同浓度普洱茶溶液对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的影响,实验发现低浓度的普洱茶能降低细胞微核的形成,当浓度达到8%(g/m L),微核数增加,属于轻污染.结果表明饮用低浓度普洱茶有利于健康.  相似文献   

8.
用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分析普洱生茶、熟茶与红茶的主要化学成分含量(质量分数).结果表明:普洱生茶、熟茶及红茶在278 nm处具有截然不同的色谱图及化学成分.普洱生茶保留了较多的ECG,EGCG以及C等多酚类物质;红茶因其酶促作用形成了一系列的氧化产物—茶黄素类和茶红素类,也保留了一定量的未氧化的多酚类物质;而普洱熟茶的湿热作用却只形成一定量的TR,未氧化多酚类物质的含量(质量分数)也较低,ECG和EGCG几乎完全氧化,且氧化产物中不含茶黄素类.  相似文献   

9.
以山葡萄籽为原料,使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和溶剂萃取法两种方法提取原花青素,并实验探讨了不同的溶剂对原花青素提取率的影响,通过盐酸-香草醛法对得到的原花青素进行了含量测定.对比两种方法得出结论:在25℃下,以乙醇为溶剂,使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法提取的原花青素的提取率较高,而且纯度也较高.  相似文献   

10.
短穗鱼尾葵果实产量大、原花青素含量高,研究短穗鱼尾葵原花青素的树脂纯化技术,为其开发利用提供试验依据.通过5种大孔吸附树脂供试,筛选出的DS401在25℃对短穗鱼尾葵原花青素的饱和吸附量为45.42mg/g、解吸率为89.91%.DS401树脂在粗提物溶液p H 5、温度45℃、吸附时间4.5 h对原花青素吸附的效果好,以80%乙醇为解吸液、解吸液p H=8、温度45℃进行DS401树脂吸附原花青素的解吸效果最佳.以体积分数80%的乙醇溶液、0.75BV/h流速动态洗脱,在2.5 BV的洗脱峰中原花青回收率为93.90%,洗脱时间4.5 h.  相似文献   

11.
对茶寄生中茶多酚的含量进行分析.茶多酚是混合物,由于各种茶多酚结构相似,较难分离.没食子酸(E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4种茶多酚是茶叶中茶多酚的主要成分.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 HPLC)法同时测定了EC、EGC、EGCG、ECG 4种茶多酚,4种茶多酚在15 min内达到有效分离,方法的变异系数小于0.0360%,回收率为95.2%~104.2%.实验结果表明,茶寄生样品中只含有茶多酚中的EGC,其中云南粗茎茶寄生样品中的EGC含量略高于云南细茎茶寄生样品中EGC含量.  相似文献   

12.
云南省分布着大量的古茶园,普洱市澜沧县惠民古茶园是典型的栽培型古茶园,约有130年,古茶园的茶具有美好的香气和品质特征,被普洱市当地人奉为上品,特别是在自然环境下贮藏几年后,香气和优良的品质特征更为明显,为揭示古茶园茶香气和品质特征的变化,让人们进一步了解、认识普洱茶;采用感官审评和化学分析手段,对古茶园茶的外形、颜色、滋味、香气等进行审评和测定。贮藏在自然环境下1~6年,汤色由淡黄色变为红黄色,地域香变为淡淡陈香,滋味由微苦涩纯正味长回甘变为入口微涩微苦、舌底微涌泉、醇感、滑顺、味长、纯正;可溶性糖、黄酮类化合物、TR和TB分别增加0.5%、4.96%、0.565%和0.395%;茶多酚、咖啡碱、游离氨基酸和TF分别减少6.13%、2.63%、1.04%和0.068%。为普洱茶的研究提供数据.便于古茶园茶能更好的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3.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3种不同发酵类型的茶叶中茶多酚的含量进行测定和比较分析.方法的变异系数小于4.38%,回收率为96.6%~104.0%.其分析结果为:3种不同发酵类型的茶叶中茶多酚的含量由多到少的顺序为:不发酵的绿茶,半发酵青茶,全发酵红茶,即茶叶中茶多酚的含量随着发酵程度增大而减少.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普洱茶的特级、三级、九级三个茶样进行五分钟沸水冲泡处理,测出相应的茶多酚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探讨普洱茶在冲泡过程中,茶多酚和游离氨基酸的浸出规律.研究表明:随着级别的降低,茶多酚和氨基酸含量明显减少;随着冲泡次数的增加,茶多酚和氨基酸的浸出含量也随之减少.  相似文献   

15.
在红曲霉发酵酿造茶酒的原料中添加制茶下脚料,实验对比测定了发酵前后各营养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发酵前物料中各营养含量分别为,总糖(302.2±3.29) mg/g,还原糖(126.3±7.46)mg/g,多糖(175.9±9.05) mg/g,粗纤维27.1%,氮(40.64±1.06) mg/g,游离氨基酸(47.04±0.75) mg/g。发酵后物料中总糖(199.1±1.64) mg/g,还原糖(29.07±0.34) mg/g,多糖(170.0±1.30) mg/g,粗纤维18.8%,氮(37.02±0.86) mg/g,游离氨基酸为0 mg/g。发酵前后物料总重量利用率39.4%,各营养物质的转化率分别为总糖60.06%,还原糖86.01%、多糖3.35%、粗纤维30.62%、氮8.91%、氨基酸为100%。发酵茶酒的酒精度达到13%。  相似文献   

16.
武夷岩茶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种武夷岩茶和1种绿茶的18项主要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为总氮:28-37mg/g;游离氨基酸:42~50mg/g;总糖:420-498mg/g;还原糖:232-298mg/g;茶多糖:182~246mg/g;茶多酚:92~158mg/g;茶咖啡碱:17~48mg/g;类脂类:19-34mg/g;钙:3.6~4.6mg/gi;总磷:2.2~3.7mg/g;镁:1.7~2.2mg/g;锰:0.45~1.24mg/g;铁:0.19~0.66mg/g;锌:30~60μg/g;铜:14~20μg/g;镍:痕量,硒:12~19μg/g;Vc:0.46~0.5mg/g和1.4~2.0mg/g(鲜茶叶)。  相似文献   

17.
茶叶香气成分的研究--乌龙茶与鲜茶香气成分的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报道了用同时蒸馏-萃取装置分别提取乌龙茶与鲜茶香气成分,测得乌龙茶的香气成分含量为3.65%.鲜茶的香气成分含量为2.40%。用GC/MS法分别从乌龙茶与鲜茶香气成分中分离并确定出42种和19种化学成分,并对香气化学成分及含量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8.
以丙酮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和提取温度为考察因素,分别采用微波法和超声波法进行正交试验,探讨了茶叶废料中提取茶单宁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采用微波提取法效果较好,其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为1∶60(g/g),提取温度为40℃,提取时间为5 min,丙酮浓度为70%,茶单宁的提取量达215.04 mg/g.  相似文献   

19.
茶道,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典雅致的文化修养,也是日本人接待宾客的一种特殊礼仪。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通过对日本茶道的产生、发展过程、中日茶文化的比较等,分析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所蕴含的各自的民族特性及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