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在外语教学领域,由行为主义心理学及认知心理学派生的两大二语习得理论模式对其影响深远:对比分析模式及创造性建构模式。本文通过对比两大模式分析其异同得出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尽管目前看来语法隐喻研究尚处于欣欣向荣之机,但是,一则由于语法隐喻理论包含的内容过多,而且很多内容互不相干,甚至互相对立;二则由于语法隐喻理论无法解决语义和语法形式无法割裂以及语义和语法形式的合理融合问题,由此使得语法隐喻理论未来的“消解”成为可能。我们认为“消解”首先发生在术语层面,“语法隐喻”和“一致式”这些术语所遭遇的诸多理论问题可能使得它们最终被弃用或者取代。其次,“消解”也可能发生在理论解释层面,对语义层的详尽描写可能最终导致语法隐喻理论的“消解”:一是,对语义层的详尽描写使得词汇语法层的存在受到质疑;二是,对意义动态构建过程的详尽描述和揭示可能消解“语法隐喻”机制的解释作用。最后,语法隐喻理论新解实质是对语法隐喻理论的“消解”。从事物发展的螺旋形上升角度来说,“消解”的理论指向性是多维的,一方面,它意味着对原有理论框架的发展和完善;另一方面,它意味着对原有理论框架的扬弃。  相似文献   

3.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现代化进程中,英语教育激发了各种强烈的情绪情感,包括: 以八九十年代为代表的“多快好省”激情与亢奋,与其相联系的是经济腾飞、发财致富的强国强己之梦; 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变得突出的“费时低效”焦虑与沮丧,因英语的学习成就与期待目标相差甚远; 世纪之交开始,在包括近期“英语退出高考”政策酝酿等事件中凸显出的担忧与恐惧,与其相联系的是母语和母语文化认同被蚕食的威胁。这些不无矛盾的情绪情感体现于语言教育政策制定者、教育机构、学习者诸多层面的话语之中; 蕴涵在矛盾之中的是国人持久的心理情结,即对文化认同的维持与扩展、对西方文化的崇拜与憎恨。英语教育像是一块屏幕,在其两面投射着我们的爱与恨。这一心理情结植根于鸦片战争以来的社会历史情境,同时也通过话语不断被再生产和自我固化。在当今全球化的情境中,这块屏幕或许应该转变为一面镜子,供我们反观矛盾的认同需求。在清晰的觉察之下,我们应能放下一些忽冷忽热的“疯狂”和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用开放性、对话性、创造性的心态对待外语与母语教育,达到“1 + 1 > 2”的“生产性”效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Lakoff概念隐喻理论和Deignan隐喻对比分析方法,从隐喻认知角度出发,研究隐喻对比分析方法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文章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运用隐喻对比分析目标语中与母语表达不同的隐喻,可以避免母语迁移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张利 《考试周刊》2012,(27):76-77
对比分析又称对比语言学或对比研究,是将母语与目标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系统进行共时的对比研究,以揭示其异同点及其各自本质特征。尽管该理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服务于外语教学实践,同时对语言学理论和外语教学理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和学习者应该正确把握对比分析理论的原则,以便有效地应用该理论。  相似文献   

6.
目前众多外语教师将对比分析理论用于外语教学,认为该理论对外语教学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对比分析理论确有合理之处,但其缺陷不容忽视。本文试图在论述对比分析理论内涵、理论依据的基础上从七个方面对其进行全方位的批判,以便外语教师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对比分析理论,在课堂教学中适度、合理地运用该理论,不至于盲目夸大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从而导致教学重点偏离正确走向和误导学生。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学术诚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行编制“大学生学术诚信研究调查问卷”,并随机抽取某大学四年级150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分析表明:排在学术欺骗行为前五位的是“作业直接从网上复制和粘贴”、“考试时夹带纸条”、“抄袭作业”、“同一份作业交给不同的老师”和“考试时传答案给同学”;男女大学生在“作业直接从网上复制和粘贴”、“提前获得考试题目”、“从网上直接下载论文交给老师”、“需独立完成作业时却与同学合作”、“同一份作业交给不同的老师”、“伪造学校档案(简历和证书等)”、“抄袭作业”等7个方面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8.
针对程序设计课程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存在的不足,分析“双一流”人才培养目标和建设要求,以此为导向,结合程序设计课程特点,构建以在线平台为核心的课程教学体系。从教学方式、教学资源、实践教学、考核方式、考核手段等方面对程序设计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在 C 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进行试点,结果显示,该项改革在教学方式合理化、教学资源多样化和层次化、实践教学灵活化、考核方式科学化、考核手段现代化诸多方面都取得了较好效果,全面提升了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9.
错误分析把语言学习者置于研究中心 ,从学生的错误探讨外语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内在学习策略。文章从对比分析和非对比分析两个方面 ,结合教学实践 ,探讨学习者的语言错误 ,并在此基础上思考外语教学中的纠错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英语、汉语中普遍存在着"词化"现象(Lexicalization)。然而在某些表达形式上,英语"词化"程度要比汉语高。从"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理论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中文字、形态、句式以及认知因素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不但能够找到"词化"程度产生差异的原因,还能为当今外语教学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1.
空间观念在人类认知中占据着中心地位。反映到语言中,空间词语就成为了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借助空间隐喻认知理论,运用对比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可对俄汉语空间维度词"大/小"большой/маленький(малый,мелкий)"在隐喻时间、年龄、数量、颜色、评价五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并从认知和文化的角度对其异同进行阐释,有助于外语教学和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外语教学改革的推进与深化,新的教学理念对传统的教学观念提出了挑战。在继承传统教学精髓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更好地为当代外语教学服务是广大一线外语教师、研究者面临的新课题。本文通过对传统与当代外语教学理念的对比分析,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当代外语教学理念的具体特点与实践。  相似文献   

13.
叶媛 《考试周刊》2013,(80):92-93
对比分析是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共时对比,以揭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分析方法。随着对比分析范围的扩大和母语在外语学习中作用的重新定位.对比分析理论在外语教学中起到重要作用,对外语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随着外语教学的深入发展,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凸显出了其重要性,教学中的文化对比对外语教学有着现实意义。基于此,分析中西文化对比在外语教学中的特点,能够加强外语教学的效果,并对跨文化交际具有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15.
喻婷 《考试周刊》2009,(44):73-74
盛行于1945年到1965年间的对比分析对外语教学曾经产生过重大影响,一度成为课堂教学和教材编写的依据,但又因无法达到其宣称的“预测”作用而遭受质疑和冷落。结合中国英语教学和对比分析的发展状况,本文作者论述了对比分析在中国外语教学中的价值和影响。  相似文献   

16.
杨丽  张耀军 《教育技术导刊》2009,19(10):247-250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加速融合,管理服务智能化正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提升高职院校“互联网+政务服务”质量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内部治理能力,推进高职院校治理体系现代化。通过梳理信息协同与高职院校“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研究中的相关逻辑关系,总结归纳高职院校在校园网络建设、数据平台建设、信息公开与共享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不足,并从顶层设计、制度建设、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信息协同视角下高职院校“互联网+政务服务”质量保障建议与策略。  相似文献   

17.
葛艳丽 《考试周刊》2008,(19):66-67
本文从对比分析理论本身的缺陷和后人研究的角度,分析了对比分析假设的不完善、理论基础上的不完善和对比内容上不全面的缺陷,探讨了其在外语教学中的对策--加强母语和外语文化差异的对比分析,合理地纠错,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18.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制订迫切需要变革观念。在课程门类的设置,仅用“加加减减”的传统做法达不到预定目标,必须“解构和重构”--彻底打破“学科”体系,重构“生产”体系。在课程结构的安排,仅用“翻新和调整”的传统做法达不到预定目标,必须“解构和重构”--彻底打破“三段”旧模式,重构“生产过程”新模式。在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关系处理上,仅用“加减和调整”的传统做法达不到预定目标,必须“解构和重构”--彻底打破“分离”模式,重构“一体”模式。  相似文献   

19.
“文化翻译学”作为一个术语,是文化翻译学元理论中的基础性概念。本文通过分析文化在翻译研究中的凸显过程,梳理了翻译学界对“文化翻译”的多重解释,廓清了“文化翻译”作为翻译学术语的根本之义,在此基础上探究了文化翻译学的研究内容、学科地位与学科性质,进而对“文化翻译学”概念作出界定,从而为文化翻译学的学科建构确立了原点。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叙事探究方法,研究大学英语教师在评估改革中的身份转变及其影响因素。本文在一名大学英语教师评估实践故事的基础上,分析该教师在评估改革中的“实际身份”与“目标身份”,及其身份转变过程。研究发现,教师身份是个经历“变”与“不变”的复杂过程。本文指出,教师身份是在社会和历史两大维度的交织影响下,在专业自我和个人自我两大力量的冲突、协商与调和中,构建和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