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冯美 《采.写.编》2016,(5):104-106
家庭伦理剧以对伦理情感道德的关注、对每个人置身的家庭生活的多维度透视,如今已行走数十年,目前仍是创作收视两热的红火现象.一方面,"家文化"理念、家庭伦理情感对文艺创作提供了大量的叙事元素,另一方面,家庭叙事文本给电视受众提供了更多的移情思考和情感共鸣.本文从叙事视角和矛盾冲突出发,将家庭伦理剧的叙事大致分为几种类型:婆媳翁婿的相处之道、兄弟姐妹的手足亲情、夫妻两性的婚姻关系、第三者插足的婚外恋、苦情父母的无私大爱、年轻家庭的生子育女,以此探寻家庭伦理剧在创作思想和叙事手法上的继承与流变.  相似文献   

2.
李洁 《东南传播》2010,(1):107-108
韩国家庭伦理剧在近年我国引进的韩剧中占有重要比例,以叙事独特、新颖,具有相对固定的模式为特点,以《黄手帕》等为代表。由于文化背景不同,韩国家庭伦理剧与以《金婚》为代表的中国家庭伦理剧在叙事视角、叙事时间和叙事结构三个方面都有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3.
正在大众传媒主导人们日常生活的今天,电视剧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主要艺术样式。从广义上说,家庭伦理剧能反映大众宽广的日常生活及其生活状态。狭义上来说,家庭伦理剧指那些主要反映维系于时代社会背景中的夫妻、父母、子女和兄弟姐妹等家庭成员之间情感生活的电视叙事作品。近几年以来,家庭伦理剧已占我国电视剧播出的大半个天地,学者的评论和研究也层出不穷。本文主要围绕叙事理论、女性形象构建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4.
家庭伦理剧自搬上电视荧屏以来,收视火爆,深受观众喜爱。在以"使用与满足论"为理论基础之上,作者尝试分析年轻观众收看家庭伦理剧的动机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联。分析显示,年轻受众收看家庭伦理剧往往出于"情感期望"、"信息获取"和"生活消遣"三个动机。因此,研究意义主要在于,跳出影视节目制作的框架,从受众的角度来研究家庭伦理剧与受众的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从《婆婆来了》看新时期婆媳剧的叙事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婆媳剧作为一个日渐成熟的家庭伦理剧的亚类型,新的叙事主题、形象符号和叙述技巧逐渐呈现,为我们对它进行全方位的艺术解读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透  相似文献   

6.
刘艳  白丽媛 《新闻世界》2011,(8):267-268
家庭伦理剧以社会道德为题材,以人伦情感为主线,以婚姻、家事、家族和姻亲的诸家庭伦理关系为内容,在社会转型时期迎来了收视热潮。但以市场为主导,我国家庭伦理剧不可避免的出现了片面的"反现实社会"的现象,产生了极坏的社会影响。笔者通过分析"韩国模式"的特点,试图找出我国家庭伦理剧发展的新出路。  相似文献   

7.
汪霏霏 《青年记者》2017,(29):74-75
影视作品既是一种重要的传播媒介,也是特殊的文化样态,它是传播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家庭伦理剧是一种以反映社会伦理、道德问题为主要内容的通俗剧,主要以家庭伦理道德为中心内容,因而具有较强的世俗性和大众性,容易引起大众的关注和认同.如何推动当代影视艺术特别是家庭伦理剧健康发展,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8.
宋学玲 《报刊之友》2014,(10):102-104
家庭伦理剧中的性别关系建构举足轻重,既塑造着家庭中的两性形象,又反映着当下现实的性别境况。随着时代观念的不断发展,家庭伦理剧中的男性形象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尤其是当下热播的家庭伦理剧中出现的"小男人"备受关注。本文在厘清新世纪家庭伦理剧中男性形象发展变化的基础上探析"小男人"的典型特征,并分析"小男人"形象盛行的深层意蕴及其对性别文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家庭伦理剧中的性别关系建构举足轻重,既塑造着家庭中的两性形象,又反映着当下现实的性别境况。随着时代观念的不断发展,家庭伦理剧中的男性形象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尤其是当下热播的家庭伦理剧中出现的"小男人"备受关注。本文在厘清新世纪家庭伦理剧中男性形象发展变化的基础上探析"小男人"的典型特征,并分析"小男人"形象盛行的深层意蕴及其对性别文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淏清 《东南传播》2010,(1):104-106
近几年来,讲述平凡人家日常生活故事的家庭伦理电视剧越来越受到观众的青睐,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此类电视剧在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叙事特点:一是在主题设置上较为集中,表现在对于传统伦理观念的呼唤以及传统伦理与现代道德的冲撞对接等方面;二是在人物的塑造上以平凡普通的大众人物为主;三是在情节上注重从普通百姓家长里短的琐碎生活中进行构建。《金婚》、《王贵与安娜》、《咱爸咱妈六十年》就突出体现了我国家庭伦理剧的这些叙事特点。  相似文献   

11.
相雯 《新闻世界》2014,(6):249-250
社会性别是女性主义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我们现今追求社会性别平等的一个重要概念。社会性别理论为我们重新认识世界、分析世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以家庭伦理剧塑造的女性形象为基础,分析当代家庭伦理剧反映的女性形象变化。  相似文献   

12.
千百年来,儒家文化在中国文化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在主要反映家庭伦理道德的家庭伦理剧中,儒家文化更是处处可见。家庭、仁义、和谐贯穿了中国家庭伦理剧的发展。本文将从家庭伦理剧的界定、儒家文化的展现、家庭伦理剧的最终归宿三个方面进行研究,重点分析家庭伦理剧与儒家文化的关系以及家庭伦理剧的最终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韩剧,特别是以爱情、伦理,婚姻为主题的家庭伦理生活剧以其特殊的魅力吸引了中国的观众,成为一些电视台的收视率冠军。同类题材的中国连续剧也不占少数,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就其影响程度和受欢迎程度却远没有达到韩国家庭伦理剧的水平。这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4.
罗娟 《传媒》2019,(2):57-58
关于电视剧叙事,有一个比较流行的说法,即“内容为王,叙事为先”。这句话简明扼要地表达了电视剧的核心竞争力。2000年以后,韩国家庭剧席卷了整个东南亚,作为叙事内容中最核心的部分——叙事主题选择的成功可以说是功不可没。韩国家庭剧的主题文学、戏剧和影视艺术将主题理解为作品的“中心思想”“创作意图”,或者是“关于什么”,是作者在作品中努力阐明的一种观点、价值判断。通过研究可以发现,韩国家庭剧更倾向于借由日常家庭生活及家庭关系的叙事,探讨现代生活的婚姻、爱情和家庭伦理。  相似文献   

15.
作为现行影视管理制度下流通的大众文化商品,电视剧不可避免成为管理机制、商业利益和收视观众权力争夺的场域。家庭伦理剧直接卷入当下生活和热点话题,其对当代普通人及其家庭日常生活的自然主义再现,在一定程度上融通了电视收看的主体和客体。作为文化经济产品,电视剧《蜗居》的形象和主题具有多义性,面对诸多可能性,能动的观众(尤其侧重青年中年、城市白领、房奴等效忠从属关系的类型群体)最终选择正面地建构起切身相关的日常生活及其叙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杨继芳 《今传媒》2023,(2):96-99
电视剧《人世间》以家庭为核心主线逐层铺展多序列的叙事单位,依循人情社会所涵盖的情感逻辑和伦理思维来塑造人物关系、营构戏剧冲突,将中国社会人情形态转喻为伦理叙事的骨骼肌理,高度提炼了老百姓现实中的生活经验、情感态度和思维习惯。本文基于《人世间》所呈现的家庭伦理关系以及人情伦理形态与戏剧性情节的缝合方式,浅析该剧的叙事特征。  相似文献   

17.
蒋超 《新闻前哨》2014,(7):35-36
近年来,军旅题材电视剧呈现了一种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多种主题相互交错、互为补充,本文以新世纪军旅题材电视剧的叙事主题为研究对象,从信仰、成长、爱情这三个维度作为切入点,研究新世纪军旅题材电视剧叙事主题的特征与分类。  相似文献   

18.
陆笑 《今传媒》2013,(8):80-82
本文从家庭伦理剧的涵化作用这一视角,对社会变迁时期下几部具有代表意义家庭伦理剧进行分析解读。笔者在阐述家庭伦理剧的定义和产生的背景后,以《渴望》、《中国式离婚》、《蜗居》、《裸婚时代》为例,分别对其在社会结构变迁下演变发展的特点及其对受众产生的涵化作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陆笑 《报刊之友》2013,(8):80-82
本文从家庭伦理剧的涵化作用这一视角,对社会变迁时期下几部具有代表意义家庭伦理剧进行分析解读。笔者在阐述家庭伦理剧的定义和产生的背景后,以《渴望》、《中国式离婚》、《蜗居》、《裸婚时代》为例,分别对其在社会结构变迁下演变发展的特点及其对受众产生的涵化作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家庭伦理剧是电视剧的主要类型之一,拥有广泛的受众。它为大众提供娱乐的同时,能够缓解普遍的社会焦虑,并使受众获得某种价值归属。但其在文化传播中的消极方面也不容忽视,井喷式的家庭伦理剧有时会过度放大家庭问题,以刻板印象对特定社会角色妖魔化,剧情所构建的媒介"拟态环境"也时常蒙蔽了社会真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