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语“地”字的翻译一般可用六种方法,即直译法、意译法、同义习语借用法、增添法、省略法、修辞法。文章从文化与语言的角度来阐明翻译“地”字要坚持“信、达、雅”,做到传神达意。  相似文献   

2.
许鹏 《教学随笔》2007,(9):31-32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直译”与“意译”这两种翻译方法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应用最普遍,是最常见的两种翻译方法。两者之间存在相同点和异同点.有其各自独特的特点。本文首先探讨了“直译”与“意译”这两种翻译方法在应用中体现出来的各自特点,及其所使用的语义场与语域:其次探讨了这两种翻译方法所使用的不同的背景及常出现的误区。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史料记载,对“大部落”与“大蕃”精神理念的成因,从文化角度进行了初步探讨,尤其对“大蕃”精神理念的成因进一步从地理位置,王权统治和当时的历史背景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论述,并得出“大蕃”一词是藏文“(?)”的汉文直译的结论,从而纠正了个别研究人员把“大蕃”一词误认为是“吐蕃”一词的引伸或“(?)”是“大蕃”一词的藏文直译的错误说法。  相似文献   

5.
汉语的“用”字是一个常见的“中介”动词(Vm),也是个有灵动词。但是并非凡是“用字句”都出现“用”字,因为“用”字在汉语句子中是时隐时现的。文章首先对“用”字在句中的隐现问题作了详细的讨论。然后又指出,由于汉语“用”字有复杂的语义内涵,所以不同句中“用”字的翻译方法也不同。  相似文献   

6.
由于中外化的不同,中外人士对颜色有不同的联想意义,这就给“颜色词”的汉译工作带来困难,一对一的翻译是绝对行不通的。本提出根据中外人士对颜色联想意义的异同做出不同的翻译,即直译和意译。最后指出“望生义”是翻译的大敌,把一个词放在语境中去把握它的多种意思才是解决误译问题的金钥匙。  相似文献   

7.
宋丙彪  李静 《考试》2003,(10):4-4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直译,要求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句式特点,风格力求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译出原文大意。翻译时应以直译为主,实在难以直译时可辅助以意译。翻译的具体方法有:1、加字法。即在单音节词之后加字,使之成为双音节词或短语。例如:故予与同社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多少年来,言教学一直陷在两个模式里。一个是“八字经”教学模式。“八字经”即“字字落实,句句清楚”,这八个字被一些语老师奉为圭桌。因为长期以来言考试主要限于考字义、词义和翻译,所以老师为了应付考试,在课堂上把一个字一个字、一个词一个词嚼烂了喂给学生,其结果必然是肢解了课。学生面对的已不再是饱含思想情感的“”了,  相似文献   

9.
文言文阅读翻译,高考试卷中要求直译,也就是字字落实。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每一个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活用词等.并做准确解释,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高考文言文翻译题考查的固然是全句的翻译,但命题者对文句的设定是独具慧眼的,他们往往从以上几个方面将其设定为高考阅卷的得分点。  相似文献   

10.
从《论语》看上古“者”“所”的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有关《论语》中“者”“所”解释的几点探讨“所”和“者”是一对很有个性的古汉语常用词,主要是做特殊指示代词。因为它们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总要附着在其它词或词组上,才能表达一定的意义,所以有人又称之为结构助词。这也不无道理,叫什么倒无关紧要,关键是应该掌握它独特的功用。比如:“所”字,总是附于动词或动词词组前,而“者”字是附在动词或动词词组的后面;所字结构的含义是“所”字所附动词的宾语,而者字结构的含义是  相似文献   

11.
陈红 《中学文科》2008,(8):42-42
中考文言文阅读,一定会考翻译。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信”是忠实原文;“达”是行文流畅;“雅”是措辞典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在具体翻译时,应从“留”“换”“补”“删”“调”“贯”六个方面进行。“留”,凡指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换”,将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节词,  相似文献   

12.
本根据史料记载,对“大部落”与“大蕃”精神理念的成因,从化角度进行了初步探讨,尤其对“大蕃”精神理念的成因进一步从地理位置,王权统治和当时的历史背景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论述,并得出“大蕃”一词是藏的汉直译的结论,从而纠正了个别研究人员把“大蕃”一词误认为是“吐蕃”一词的引伸或是“大蕃”一词的藏直译的错误说法。  相似文献   

13.
释“鏖糟”     
学界过去普遍认为“鏖糟”是连绵词。经考察这个词不是连绵词,而是来源于“奥渫”、“燠糟”的复合词。“奥渫”一词早在汉代出现,“奥”、“渫”一同表示“浊”的意思。“鏖糟”的“鏖”是“奥”或“燠”的假借字。后来出现的“骯脏”一词也一样,是与“奥糟”有音变关系的连绵词,亦可称“类似连绵词”。  相似文献   

14.
“反串”作为一种新型辞格被提出具有其合理性。“反串”与“倒序”、“序换”、“易序”最大的区别在于“反串“只限于由两个字组成的词产生的变化,并且字的写法或字的读音都发生变化。而“倒序”、“序换”、“易序”讲究的是“字序“的变化,并未对“音序“作出明确界定,变化可以产生在词或词组之内,它们实则为一种辞格。  相似文献   

15.
潘宝剑 《文教资料》2010,(28):38-40
本文从翻译的基本标准“忠实”入手.阐述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对英文电影片名进行分析,采取音译、直译、意译、综合翻译和增词翻译的方法进行汉译,使电影片名的汉译从形式和内容忠实于原英文电影片名。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跨文化语境为背景,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基础,通过对汉英动物词联想意义的共性、差异、缺失的分析与研究,探究了汉英动物词的翻译方法,认为直译、替换、意译适用于动物词汇的翻译,并分析了动物词汇“假朋友”的翻译,体现了这一理论对动物词翻译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况周颐无论填词还是论词,都十分尊崇“真”。他的词论核心“重、拙、大”三原则,虽然意义各异,但又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其交融点都在“真”字上。“真”是况周颐词学主张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18.
汉语中的“两”和不同的词搭配,含义不同。所以在翻译“两”时,就必须正确理解“两”字的含义。常见的译法有。  相似文献   

19.
说“而”     
古代汉语的连词“而”字,就象“于”字作为介词一样,用法极为灵活。除了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一般用“与”字和“及”字连接以外,其余象形容词、动词、动词性词  相似文献   

20.
在识字教学中,我们经常碰到一些字的偏旁或成分笔画变形。象“奇”和“奔”的上部同是一个“大”字,在奇中“大”字末笔变捺成点,而在奔中则不变点。那么,为什么发生这样的变化呢?为什么同是“大”字末笔,在“奇”中敛笔成点,而在“奔”字中就不敛笔呢?一般地说,这是由于字的笔画布局需要,亦即由字的间架所决定的。现就“点”“捺”变化问题谈两点体会。 一、变“捺”为“点” 捺在有些字中宜缩不宜伸,即要变“捺”为“点”。这样写的原因,实际上是为了少占地方,使字的布局趋于合理。归纳起来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