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前太极拳运动已相当普及,不论是高校教学还是大众健身,都热衷于太极拳这一运动项目,但大多只重视太极拳套路的习练,太极桩功往往被忽视,从而导致太极拳技术水平提高慢,健身效果不明显。本次研究通过查找大量关于太极拳及桩功的资料以及自身的亲身实践,总结了习练太极桩功的特殊作用与价值,以此唤起太极拳习练者对太极桩功的重视,使更多...  相似文献   

2.
方奎明 《武当》2014,(10):17-18
本人研习太极拳近三十年,对太极拳内功和太极拳养生等诸多方面,已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和体会。今不揣浅陋,谨就太极拳内功与养生简要阐述如下,以期抛砖引玉,共同探讨。 一、太极内功 习练太极拳不仅要有外在的形体运动,还应该有内在的意气运动。外在的形体运动源于内而形于外,是一种表现形式;内在的意气运动隐于内而不显于外,内涵深厚,即我们所追求的太极内功。俗话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作为内家拳典型代表的太极拳,十分注重内功训练,讲究功招合一。即所谓“功无招无以为用,招无功招法皆空”。因此可以说,习练太极拳的过程,就是调整形与气的关系的过程。形是方法,气是内容。习练太极拳不能只停留在外形姿势上的标准与否,更要深入提高太极拳内功“气”的层次,才能达到意、气、形合一,才算真正掌握了太极拳运动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3.
太极拳是当今世界武术类运动中协调性最强的项目之一,练习难度非常大,很多人数年习练不见寸进,关键在于对太极拳松功的理解和掌握不得法、不全面、不到位,本文从理念、原理、方法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太极拳松功的核心要义,旨在对太极拳爱好者提升功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从太极拳运动的太极拳功理、养生价值、健身价值、生理作用以及太极拳的锻炼环境和时间五个方面阐述了太极拳的健身原理和方法,从而使更多的人了解并加入到太极拳健身队伍的行列。  相似文献   

5.
通过文献资料法、访问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大学生的太极拳教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太极拳教学要注重把太极拳文化贯彻其中;要注重太极拳运动感觉、太极桩功和太极拳单势动作的静力练习等方面的基本功练习;要注重太极拳攻防技击含义的讲解贯彻在太极拳教学中;适时地采用太极拳“慢拳快教”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记忆;适当运用形象的太极拳的口诀对学生进行引导。如此一来大大地提高了大学生对太极拳的学习兴趣,取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陈式太极拳“缠丝劲”又叫“缠丝功”,是陈式太极拳运动内缠外绕相结合的总称,也是陈式太极拳的灵魂所在。  相似文献   

7.
舒佑辉 《武当》2011,(2):13-15
健康长寿,是当今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研究的永恒课题。太极拳是实现这一美好目标的最佳养生术之一。怎样修炼太极拳才能求得其最佳的养生功效呢?一、动静有常,阴阳和合:"从阴阳则生"。中华民族从古传承至今的太极拳,是静动相兼的气功,又叫行功。行,即运动变化;功,即内炼养  相似文献   

8.
瑜伽调息功介入太极拳锻炼对老年人心肺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试部分长年参加太极拳练习者在加入瑜伽调息功后完成定量负荷运动前后心肺功能指标变化,发现试验组人群的心肌收缩机能、肺活量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表明在太极拳运动重视呼吸系统与运动系统的和谐对促进老年人心肺功能的改善具有较大的积极作用,为老年人如何利用太极拳运动健身提供了可靠的实验依据和理论指向。  相似文献   

9.
太极拳内功修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秒丰 《武当》2005,(3):22-23
俗话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太极拳作为内家拳的典型代表,是非常注重内功训练的。太极拳是功招合一的技艺,没有肢体运动不成拳。但没有内功的太极拳,亦不过是肢体的运动而己。 为使太极拳爱好者求得内功真技,就丹道之内容与太极拳内功修炼的关系,笔者根据师传的姚馥  相似文献   

10.
太极拳运动对情绪的影响及其作用原理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心理学理论就太极拳运动对情绪的影响及其作用原理进行了分析。认为:①太极拳运动通过生物反馈途径影响人的情绪;②通过太极拳运动使锻炼者进入流畅体验和暂时解脱的状态来影响人的情绪;③太极拳运动通过保持和改善神经系统机能状况来影响人的情绪;④通过太极拳运动中生动形象的动作,可使锻炼者的消极情绪得到宣泄和排遣;⑤通过长期的太极拳练习.可以使练习者的思维更加合理、情操得到陶冶。  相似文献   

11.
太极拳:一种体认和谐的典型音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化学、社会学的视野下对太极拳的和谐思想进行梳理和解读.认为:太极拳多门派的共同发展是和谐理念的最好体现;太极拳技术运动的核心价值观是"阴阳和谐";身心和谐是太极拳的完美追求;太极拳讲究自我与他者的和谐相处;主体与自然的和谐是太极拳的哲学思想基础;和谐美使太极拳成为解读中国传统美学的"钥匙".指出:在当前追求和谐的时代,太极拳是认识和谐、体验和谐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2.
一、太极拳缠丝劲的形成太极拳行功时,不仅和一般内功拳相同,要引导内气在肢体中不停顿地收放运转,还要使肢体不停顿地做屈伸进退的螺旋缠绕运动,二者结合,就形成了太极拳特有的缠丝劲。换句话说,太极拳的缠丝劲,就是以内气的运转为动力,肢体做螺旋屈伸进退  相似文献   

13.
马旭君 《浙江体育科学》2010,32(1):82-84,97
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太极拳是一种强调自我锻炼的运动,太极拳的智慧源自锻炼者自我认识的深入,源自自身的“体悟”累积。太极拳智慧主要表现为:认识智慧、内劲智慧和修养智慧。运用元认知理论对太极拳智慧提升进行阐释。在太极拳练习中,如何用“意”体现着锻炼个体如何积极运用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功能的实现水平和能力。太极拳功夫造诣越深,锻炼者的元认知越发达,其自身的悟性越强,智慧也就越多。太极拳是一门名副其实的智拳。  相似文献   

14.
任晓冬 《武魂》2013,(5):31-31
本文从太极拳桩功的种类、文化特征及价值等方面对于太极拳桩功的相关内容进行阐述和研究分析。旨在为太极拳桩功的进一步推广和纳入学校教学的选秀需要而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5.
李文奎 《武当》2009,(3):21-21
桩功,作为太极拳筑基、增功之有效手段,深受历代太极拳家所倚重。由于个人所学不同,体会各异,因而各太极拳家所练、所传功法也不尽一致——名称不一,练法不一;有的名称相同,练法不尽相同,正所谓殊途同归。总的来看其最基本的要领和最终要求,都大致相同。  相似文献   

16.
复兴 《精武》2007,(2):I0001-I0001
桩功是太极拳运动中非常重要的功法之一,为历代拳家所重视,故有“入门须站三年桩,百练不如一站”之说。武林中每一门派都有结合本派拳术特点的桩功,通过练习来添补套路中的不足,增长功力,培养意志。传统的陈氏太极拳也不例外,它的桩功有动、静二种,真正做到动由静生、动静互根,静桩如无极桩、浑  相似文献   

17.
对太极推手传统理论与文化及现代推手的技术实践等进行研究,认为太极推手秉承了太极拳运动基本技术风格和文化特色,且具有含蓄、谦让、和谐的对练技术特征.但将太极推手作为一项攻防竞赛项目开展,有违太极拳运动的传统理论和运动规律,误导人们对太极推手的认识和体验.  相似文献   

18.
歌诀:世传陈式太极功,刚柔兼备妙无穷。圆转自如莫丢顶,巧妙全在一圈中。这首歌诀总结了太极拳的特点,其奥妙全在于一圈中。探明圆转规律是求太极功的所在。太极拳的缠丝,旋转运动是空间的三维性,时间的一维性,在人脑的思维控制下有规律的复杂运动。它符合物理的力学原理,又符合人体生理结构。它既能消病益寿,又能增强体质,并具有特殊的技击功能。其优点:运动灵活,爆发力大,防御巧妙,合力最佳。  相似文献   

19.
圆道观哲学思想是以圆周运动、对立统一、相互反馈为特征的宏观哲学理论体系,它揭示了宇宙万物循环往复的圆周运动规律。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圆道观哲学思想的角度对中国太极拳行功走架、气机运行与理法中的"圆"进行了相关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太极拳由外到内,由表及里,从肢体运动到气机运行,无不遵循着圆道螺旋运动规律;同时,太极拳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圆道智慧——智圆思维与和谐思维。  相似文献   

20.
(接上期) 五、 "腰如纛"的练习 发力时腰应小动微动,套路练习时也一样. "练太极拳者不动手,动手便非太极拳".太极拳的身法主要在躯干上,要重视腰脊的运动.初学和水平一般的练习者,打拳打的是拳是手脚,以手脚运动为主,躯干对运动没感觉.水平高者能明显体验到腰脊的稳定稳固微动小动,腰脊的主宰作用,能明显体验到"非两手乱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