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古代教育文献《学记》中,有“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的主张。其中“居学”二字指的就是课外作业。《论语》在开篇也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然而,现今的课外作业是否如孔子所言.是一件快乐的事呢?常听到学生如是说:“又要抄了。”“放假几天这些卷子做得完吗?”语文教师如是说:“礼拜一交上来的作业最差了。抄点生词都抄不像!”“这几个字,像什么东西!”……学生为什么要抱怨?教师为什么要抱怨?我们的语文课外作业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相似文献   

2.
《初中生》2002,(Z3)
浦南中学寄给我一本校刊,其中有不少是中学生的习作,翻看时,被一个新奇古怪的题目吸引住了:《“作文”救了作文命》。到底写些什么呀?我急切地看了下去,原来写的是这样一件事:读六年级时,新换了一位语文老师。开学没几天,老师就布置我们写一篇题为《一件难忘的事》的作文。我平时最讨厌的就是写作文,想了半天还写不出什么。后来灵机一动:“老师不是还不了解我们吗?抄一篇,老师未必看得出。”于是,趁中午回家,就抄了一篇交差。第二天,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他劈头就问:“这是你自己写的吗?”我鼓足勇气点点头。“不错!写得真不错!”老师高兴地说。我暗暗高兴,好,没被老师发现。可是,老师还要我在全班同学面前读作文。  相似文献   

3.
《愚公移山》这一脍炙人口的寓言名篇,神奇的结尾处有一个对故事情节起到推动作用的句子:“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对“闻之”一词的理解,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第五册《教师教学用书》中译文部分解释为“听说了这件事”,具体是哪件不详。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文言助读丛书《中学古诗文对照注释》一书及其它资料书中,都明白无误地注释为:“听说了愚公移山这件事,之,代词,代指‘愚公移山’。”“操蛇之神”到底听到了什么,如此恐惧不安? 我以为这里“闻之”的“之”应理解为:“代词,代指  相似文献   

4.
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考试是教学的指挥棒。传统小学语文试卷中的一些作文题目,如《我熟悉的一个人》《我最敬佩的一个人《》一件有意义的事《》一件难忘的事《》一件有趣的事《》暑假见闻》等,僵化、俗套,导致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荒于观察,疏于体验,懒于思考,进而空话、假话连篇。在近几年的命题作文考试中,我注重儿童生活的真实表达和思想的自由交流,给作文教学带来了生机。一、命题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小学生作文与所谓的“重大”“崇高“”有意义”并无…  相似文献   

5.
受《小学教学》编辑部的约请,我和张良鹏合写了2007年和2008年《小学数学教育的回顾与展望》。文章发表后,引起了小学数学教育界的关注,都说这件事做得好,应该继续做下去。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这得从数学教育年鉴谈起。  相似文献   

6.
2004年暑假,在兰州市榆中县教育局举办的“基础教育新课程培训”课上,一位同行对我说,他所在的乡村小学有一节语文公开课,一位年轻教师讲课时语言中夹杂简单的英语。学生发言精彩时,教师让学生一边拍手,一边说:“Good,good,Verygood.”就这一现象,听课的老师褒贬不一。这位同行对我说:“你对小学语文教学很有研究,你说一说语文老师在讲课时夹杂几句英语到底好不好?”真是无巧不成书。前一天我恰好读过《坚持理想不断前进———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小学语文教学》2004年7、8期)一文,我用该文中崔峦和…  相似文献   

7.
张菁 《教育》2011,(9):61-61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换言之,要成为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定要知道哪几件事?正是基于以上的思考,作者本着自己对“优秀”的理解,结合个人的成长经历,加上对时下教育热点话题的思索,写成这本《优秀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  相似文献   

8.
苏霍姆林斯基曾在他的《给教师的建议》中讲了这样一件事: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由于课讲得实在精彩,迷住了听者,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课后,一位教师请教这位老教师,“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老教师回答:“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身的时间来备课的。”  相似文献   

9.
在课堂上,如何创设情境,让孩子们的大脑细胞活起来? 1.选择孩子们亲身经历的事吸引他们,使他们的大脑细胞活起来。例如,一次作文课上,我让他们写生活中的《一件“傻事”》。孩子们稍加思考便一气呵成,有写用煤气炉烤羊肉串的:有写用舌头试“三九”天铁皮温度的,结果被拉掉一层皮;有的写为了使停电之后冰箱里的冰棍不被融化,用棉被把冰棍包住,放在炕上……一件件生动具体的事例都来自孩子们的亲身经历。  相似文献   

10.
周婷 《江苏教育》2007,(18):26-27
读方海莲老师《透视语文教学中的“伪思考”》一文(《江苏教育·小学教学》2007.6)也引发了我的思索:语文教学中应该怎样避免“伪思考”,追求教学的真实呢?  相似文献   

11.
“天然碱”到底是什么成分江苏省南通中学(226001)陈兴新教材(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社)在盐这一部分介绍碳酸钠时提到了“天然碱俗称日碱”.天然碱到底是什么成分?《教参》中没交代,《辞海》中也没编入,经查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4年版《化学小辞典...  相似文献   

12.
最近,我看到互联网上有一个标题为“要是我购买了那只股票该多好啊……”的文章。的确,事后聪明很令入愉快!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感受。但这句话却引起了我的思考:我们到底花了多少时间来思考我们生活中的“要是当时我……该多好啊”呢?有多少遗憾从我们的思绪中掠过呢?每个人都满怀这样一些假设—要是我没有错过这件事该多好啊;[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语文”?《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1.语言和文字;2.语言和文学的简称。照这个定义,我当教师时教语文,在机关工作时写公文,从十年前开始搞文学创作并且还将干到老,那么我这一生可以称作一个“语文工作者”了。作为我们母语的“语文”,是一个汪洋大海。我在里面扑腾了大半辈子,可是扑腾得越久,越是对语文感到敬畏。我抱有这种心理,与我当年的语文底子太薄有关。在人生中本该用于学习的黄金时段,我却草草读了6年书,就到生产队参加劳动去了。直到我结婚之后再用业余时间读电大,这中间有十几年我没接受正规的教育。后…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八年级上册)一文中有一句“遂迷,不复得路”。其中的“遂”字。教科书上解释为“终于”。而与之相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对这句话的翻译为“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显然,在这里是把“遂”解释为“竟。竟然”了。“终于”与“竟然”意思截然不同。那这里的“遂”到底该作何解呢?  相似文献   

15.
王俊 《河北教育》2007,(7):47-49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44、45页。 课前思考 一、如何定位 我们做任何一件事首先要认识这件事,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也同样如此。“用字母表示数”有两个关键的概念“字母”和“数”,面对“字母”和“数”,我们究竟把重心放在哪里?是“字母”?还是“数”?如果这个问题不搞清楚,那么我们一切的教学只是舍本逐末,难以切中问题的要害。  相似文献   

16.
司庆强 《教育文汇》2007,(10):39-39
“老实交待,连续两天的早读到底做什么了?” 那是几年前的一节课,检查学生背诵,连叫了4个,没一个能流利地背下来。我有些愤怒了。我又让平时最用功的学生背,结果也背得磕磕巴巴。我猛喝一声:“行了!”  相似文献   

17.
到处是下岗的话题,也有多少人牢躁满腹,更有人为下岗一筹莫展,农民出身的陈兆永却在公安局谋了一份坐办公室的美差,他没有一点官宦势力,他靠的是什么呢?父亲说:“咱称盐都得算计着花,哪天能把欠账还上?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啊!”“我没有钱供你弄这些无用的事,你天天在家里闭门造车,到底弄出了啥门道?”面对要8分钱买邮票的我.一向有耐性的父亲愠怒了.父亲的训斥令我泪水直流,这是1985年4月的一天。我从小爱书,从小人书到故事书,几乎跟受命一样,母亲给几毛钱赶集,伙伴们兜里的钱变成瓜果梨,我却咽着口水,拿着《海港》。《…  相似文献   

18.
作文课上,我布置了作文题目《让我感动的一件事》,然后让大家写作文。我发现多数同学愁得眉头紧锁.不知如何下笔。我走到一位同学跟前。他一个字也没有写。我决定引导这些“作文愁苦者”如何动手写作文。我让大家停笔.然后问一位同学:“为什么不写呢?”他回答:“我不会写。”我说:“噢.是这个原因。那你对写作文有什么感觉呢?”  相似文献   

19.
最近,我看了语文教学论坛和《人民教育》的一篇关于“语文教学到底是加法,还是减法”的争论,心生许多的感慨,身为一线教师,我深刻体会到无论语文教学运用的是加法,还是减法,我们最需要的还是有效的课堂。细细想来,其实语文教学一定程度上的“加法”与“减法”都是允许的,关键是怎样“加”与怎样“减”,以及“加什么”、“减什么”?这才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并不是盲目的“加”与“减”。只有理清自己的理念,才不会出现顾此失彼、晕头转向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学校里必须用惩罚吗?如其要用,应该怎样用法?”关于训育的理论,黄翼先生最近在《中华教育界》发表过一篇很好的文章,颇可供我们参考。这个问题是做教师的切身问题。我认为惩罚这一件事,在学校里面最好是不要用。从理想上说起来,学校如果办得完美,自然就用不到惩罚;但是学校不容易办得完美,惩罚一事,也就不能废除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