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孟子“浩然之气”的本质是在追求“不动心”的“大丈夫”人格,修养“浩然之气”可以通过“以直养而无害”“集义”和“知言”三种方法达成。新时代重提“浩然之气”的“大丈夫”人格,可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公民理想人格的培育,提供有效的理论启发和行为借鉴。  相似文献   

2.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的美学思想张钧孟子的哲学伦理思想的核心是“性善”,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孟子的美学思想与哲学伦理思想是紧密相连的,其主要贡献表现在三方面。第一,提倡“充实之谓美”的人格美、道德美和以“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而实现人格美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有一位弟子问孟子有什么特长,孟子回答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位弟子又问什么是浩然之气。孟子回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绥也。”意思是:那一种气,最伟大,最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一点不加损害,就会充满上下四方,无所不在。那种气,必须与正义和真理配合,不这样,就没有力量了。浩然之气,是孟子独创的名词,带有天人感应的神秘色彩。但是揭去这一层神秘的雾纱,就可以知道它主要讲的是伦理学中理性凝聚的问题。一旦理性凝聚为意志,使感性行动成为一种…  相似文献   

4.
孟子讲心,都是以“本善之心”作为出发点的,不动心就是不动摇其“本善之心”。它以“知言”和“养浩然之气”来使其实现。“知言”在于排斥不正之言,“养浩然之气”靠着由义和道相配合。告子也在讲不动心,但他是强使其心不动,孟子则是通过修养的工夫。多年来由于对这一理论的记载理解不同,颇多歧义,现试就原文予以剖解。  相似文献   

5.
孟子讲心,都是以“本善之心”作为出发点的,不动心就是不动摇其“本善之心”。它以“知言”和“养浩然之气”来使其实现。“知言”在于排斥不正之言,“养浩然之气”靠着由义和道相配合。告子也在讲不动心,但他是强使其心不动,孟子则是通过修养的工夫。多年来由于对这一理论的记载理解不同,颇多歧义,现试就原文予以剖解。  相似文献   

6.
《学语文文丛》2004,(2):11-11
公孙丑日:“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日:“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相似文献   

7.
“浩然之气”一语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般用来颂扬爱国的仁人志士的精神。作品在运用这一词语时,文字常稍有变化,例如:①“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全祖望《梅花岭记》)  相似文献   

8.
浩然之气是从义理出来的气,不同于一腔血气,正因为是由义理而来,才是没有丝毫人欲的大勇,也正因为是以义理为根据,才见出其刚毅.然而只是一事上的明理、行理而无愧怍,还远到不得“至大…至刚”之“极至”,也说不到一个“助”的意思,所以在说“知言”后还必然要说“养浩然之气”,一方面便是明理未必能无惧,另一方面是由此便必须说出一个“集义”的意思,即明理而积善的意味.  相似文献   

9.
“文气说”是我国古代写作学中一个重要理论.其精华对当今的教育教学很有借鉴价值。由此我想到了作为教书育人的人民教师,不也应该修养自身的浩然之气来教育学生,吸引学生、指导学生、影响学生来“养气”做人吗?  相似文献   

10.
孟子提出的养“浩然之气”,尽管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但其深刻的时代精神底蕴,随着社会的变迁,时代的进步,应赋予新的内涵,成为新的追求。  相似文献   

11.
《离骚》中的三个世界层面即国民政治世界、香草美人世界和纯粹精神世界是有机统一而又逐层提升的。诗人自始至终都有强烈的现实政治关怀;在艺术及的层面上,从香草世界向美人世界的延展,尤其是从第一次神游到第二次神游的飞跃,真正体现了诗人的精神力度和审美趋向。  相似文献   

12.
慈悲精神作为中国佛教的根本精神,贯穿于整个佛教教义之中。慈悲精神就是与乐拔苦的菩萨精神,其理论基础是缘起论。慈悲精神在佛教上的践行主要体现在布施和戒杀上。慈悲精神的现代意义是:有助于提升道德境界,塑造良好的人格形象;有助于正确处理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矛盾;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贵族不仅意味着一种地位和头衔,也意味着社会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即贵族精神。贵族精神包含自尊、强烈的主人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是不能通过金钱来衡量的,我们当代人要寻回已经失落的贵族精神。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文学根基是儒家思想,他吸收老庄思想与佛教思想,形成了一种对宇宙形而上学的认识。同时又接受佛家的主张,体现了一种世界的形而下学的认识,又经过实际生活经验,在思想中融合三家之精华,形成一种高尚而超脱的人生境界。在其诗文中,可以体味到儒家的乐天知命与安贫乐道,道家的避世隐遁与生寄死归,佛家的无常空幻与无我忘物。在中国文学史上,谱写了田园文学的新篇章。其人其文为后世所广为传颂。  相似文献   

15.
高度的敬业精神既是教师健康的心理素质,又是教师崇高的职业道德。培养高师生的敬业精神既是新世纪基础教育改革改革的客观需要,也是高师生自身专业成长的内在需要,也是高师生自身专业生成的内在需要,高师教育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帮助高师树立教师职业的尊严感,通过亲近教育实践,体验教育快乐,走近名师,陷冶教师人格等多种途径,培养高师生的敬业精神。  相似文献   

16.
人文观念、人文理性、人文精神,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主题。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是一对孪生姐妹。人不可缺乏科学精神也不可缺乏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精神境界的反映,又影响人的精神境界。它追求意趣、和谐、平等、自由、尊严与幸福。因此,我们要倡导人文精神,宏扬人文精神,寻觅科学和人文的结合,践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锻造出高尚的人格,培养出会生存、会做事、会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17.
人文观念、人文理性、人文精神,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主题.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是一对孪生姐妹.人不可缺乏科学精神也不可缺乏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精神境界的反映,又影响人的精神境界.它追求意趣、和谐、平等、自由、尊严与幸福.因此,我们要倡导人文精神,宏扬人文精神,寻觅科学和人文的结合,践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锻造出高尚的人格,培养出会生存、会做事、会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18.
创新精神的本质特点与结构构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创新精神在本质上是指一个人从事创新活动、产生创新成果、成为创新之人所具备的综合素质;具有综合性、关联性和发展性特点;在结构上涉及创新意识、创新情意、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品德、创新美感、创新技法等,这些因素在人的创新精神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和作用,构成一个整体。  相似文献   

19.
考察“革命传统精神”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所发生的嬗变、升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自力更生”发展为“自主创新”;“艰苦奋斗”转变为“艰苦创业”;砸烂旧世界的革命精神嬗变为创造新世界的建设精神,又和群众路线一起升华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所体现的伟大的实践精神;“信仰高尚、信念坚定”的理想主义精神则落实体现为国家制度之中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0.
党性是一个政党固有的本性,是一个政党的生命力所系、力量所在。加强党性锻炼、提高党性修养,是青年党员保持自身先进性与纯洁性的终身必修课,也是我们党不断走向胜利的制胜法宝。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用伟大建党精神滋养青年党员党性,有助于其厚植崇高理想信念、激发强大奋斗动力、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赓续伟大建党精神,锻造青年党员党性,要努力在提高思想认识、深入扎根实践、应对风险挑战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