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文通过梳理不同情境理论中“情境”的概念,明确科技类博物馆学习情境的概念主体,剖析“情境”与科技类博物馆学习特征(基于实物的体验式学习/基于实践的探究式学习)的关系,分析科技类博物馆学习情境的基本依据与重要意义。最终明确科技类博物馆学习情境的基本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建构科技类博物馆学习情境的营造模式:“情境-体验/探究-认知”,提出营造科技类博物馆学习情境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以及具体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2.
情境学习理论强调通过真实情境呈现知识以及通过社会性活动和协作进行学习,这与科技博物馆的一些教育活动有很强的契合点。本文通过对情境学习理论的分析,提出在科技博物馆中策划开展教育活动的模式,并以“创客营”活动为例,在情境学习的理论下进行了整个流程的分析,以期有助于科技博物馆教育活动的策划与实践。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教育领域“由教到学”的哲学转向延伸至博物馆领域。随着关于博物馆学习的讨论日益丰富,观众在博物馆中的行为始终无法绕开学习这一因素成为学界共识。《博物馆学习:作为促进工具的理论与研究》一书从理论出发,对相关的学习理论进行阐述,将理论研究和博物馆实践相结合,试图架起研究人员和博物馆专业工作人员之间的桥梁,从心理学、社会学、 哲学、人类学等视角开展跨学科研究。本书资料丰富,理论介绍全面,可为我国开展博物馆教育和学习提供较为全面的理论指南和实践指导,如博物馆分众类别研究和学习环境如何分众化的启示,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使我们认识到理论的重要性,开展更多聚焦事物本质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博物馆学习隶属于非正式学习领域,在我国教育研究中处于边缘地位,为了推进国内博物馆学习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需要把握国际相关研究的热点与前沿趋势。文章采用CiteSpace分析软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发文量、关键词共现、聚类及突现等方面进行可视化分析。总结博物馆学习研究再出发的路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博物馆数字化学习;关注公众参与及影响因素,提高博物馆学习质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化博物馆科学学习研究;基于博物馆学习结果多元性,开展纵向研究;立足本土文化,深化馆校合作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5.
作为游戏化学习与博物馆教育有机融合的产物,博物馆数字游戏化学习是数字时代博物馆教育发展的一个新趋势。本文依据博物馆学、教育学、游戏设计等多种理论分析概括出博物馆数字游戏化学习具有教育性、愉悦性、自愿性、体验性、互动性等主要特征,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知名博物馆的典型案例,提出以下设计思路:首先,明确目标参与人群,注重全面分析需求、提供分众设计;其次,合理规划学习内容,注重跨越学科统整、应用多元场域;再次,精心设计游戏方式,注重创设学习情境、吸引主动探究;最后,凸显场馆教育特色,注重利用资源环境、虚实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6.
赵亿 《青年记者》2020,(11):97-98
建构主义学习观中的实践教学三要素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意义建构的活动,具有情境性和社会性,主张将学习者和实践世界联系起来,让学习者组成共同体协商获取知识,并引入拥有专业标准的专家进行指导.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实习场、实践共同体、实践支架是获取知识最重要的三个要素.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教育已成为博物馆的首要功能,博物馆教育活动设计也受到了博物馆学习情境模型和情境学习理论的影响。博物馆学习情境模型中的“情境”与情境学习理论中的“情境”本质并不相同,但是在博物馆学习的研究中易被混同。本研究对“情境(context)”和“情境(situation)”的区别与联系进行了理性讨论,并建议博物馆教育活动设计以“上位情境(context)→下位情境(situation)”的形式完成从“情境(context)”到“情境(situation)”的转化。  相似文献   

8.
探究性学习方法作为提升儿童素质的学习方法,与传统教育、启发式教育都有不同之处。本文重点分析了博物馆如何利用自身优势使用探究性学习方法进行儿童美育,在分析了目前博物馆界现状及成绩、不足之后,通过介绍、分析笔者亲自操作参与的一个典型案例:首都博物馆与北京三里河第三小学的"博物馆寻美教育活动",总结出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进行博物馆美学教育的心理特点以及探究性学习方法在博物馆儿童美育的应用方法和经验,为业内该领域的研究及实践提供参考与启发。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水族达人训练营”活动为例,从研究问题的提出、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方法和过程的确定和实践及研究资源的获得等角度,探讨博物馆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提出基于博物馆资源的研究情境的构建。以组织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角度,从参与学校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到建设博物馆研究性学习实践课程,拓展现有馆校合作项目,深化博物馆教育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面向儿童群体讲解自然科普展览是许多博物馆开展教育活动的重要方式。然而,传统讲解无法激发儿童兴趣,难以进行学习迁移和延伸。本文以云南省博物馆“远古云南”展厅为例,从三因素情境性兴趣模型出发,运用“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和“情境教学法”对兴趣和情境进行深度分析,提出“情境化讲解辅导设计三步法”。通过实践,实现多样化情境和趣味性紧密结合,形成融合趣味性、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三位一体”博物馆讲解辅导,鼓励儿童把学习变为实践,逐步建立起自我与自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博物馆学习的研究成果表明,展览除了可以通过自身的内容来对观众施加影响之外,环境设计也同样会对观众的参观效果产生影响。因此,合理评估展览环境的效果、并针对性地发现环境设计中的不足之处,将有助于展览提升总体的教育效果和观众的参观体验。本文以2017—2018年间在山东博物馆所进行的一系列博物馆学习相关研究与展览评估实践为基础,从观众的注意力水平入手,计算展厅中各个区域的“吸引力”,进而实现对展览环境效果的评估。此外,在这一过程中发现,展厅环境中的“展线”与“照明”设计,对观众的学习效果有潜在影响,值得引起博物馆在环境设计时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以色列的两位学者基于社会文化理论设计了调查内容与方法,对4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学生集体参观学习的过程、活动形式、交流互动和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导览内容、方式进行了分析,讨论了组织学生集体参观科技类博物馆不同策略下的学习效果。研究结果显示:传统的参观导览内容与方式,既不符合当代的科学教育发展趋势和博物馆对学习效果的新追求,也不适用于科技类博物馆基于实物展品的体验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本研究的内容、方法、结果及其理论基础,对我国科技类博物馆均有启发。  相似文献   

13.
What makes a successful informal learning space is a topic in need of further research. The body of discourse on informal space design is drawn from learning theory, placemaking, and architecture, with a need for understanding of the synergy between the three. Findings from a longitudinal,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study at Sheffield Hallam University, explore learners' behaviors, attitudes, and preferences toward informal learning spaces in higher education, within and outside of the context of the academic library. The learning spaces study contributes to the discourse on informal learning spaces design by producing a typology of nine learning space preference attributes which address aspects of learning theory, placemaking, and architecture. The typology can be used to evaluate existing spaces and inform redevelopment of informal learning spaces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mplementing the typology will be subject to localized conditions, but at Sheffield Hallam University the key conclusions have included developing a portfolio of discrete, interrelated learning environments, offering spaces with a clear identity and encouraging students to translate their learning preferences into space selection.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In this article, the editors of the recent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report Learning Science in Informal Environments: People, Places, and Pursuits discuss the report’s implications for museum professionals. The report is a synthesis of some 2,000 studies and evaluations of learning in non‐school settings such as museums. Here we focus on three specific topics discussed in the full report, which we see a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for museum professionals. These are: a framework for developing and studying science learning experiences; cultural diversity as an integral resource for learning; and assessment of learning. Many museums include “learning” among their goals and many researchers concern themselves with how museums and other settings can be organized to support learning. Yet this wealth of research is rarely brought into focus and offered as guidance to the museum community.  相似文献   

15.
随着科学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科技馆的教育功能也日益受到关注。作为科技馆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展品不仅是科学知识的信息载体,也是教育功能发挥的重要媒介。本文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情境认知学习理论两种学习理论出发,以合肥市科技馆科技展品设计与实践为例,分析了馆内展出的部分具体科技展品的教育功能,探究了学习理论与科技展品理念的内在联系,提出了增强科技展品教育效果的启示,为我国科技展品设计工作提供了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