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阐述老舍文学“京味儿”的特色、源流,主要从其文学作品中真实的地理环境描写、美丽的自然景观、丰富的民俗表现、民俗语言的运用及对北京人心理展示五个因素中寻找“京味儿”,分析其“京味儿”文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先锋派小说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他们遁入历史,注承文本意识和叙述策略,拓展了文学的功能和表现力,使新时期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但先锋派小说过分追求叙述功能,先锋派小说逐渐成为远离大众读者的“新精英文学”,在20世纪90年代,先锋派作小说开始“回归传统”,向现实性和可凑性转型,逐渐失去先锋性。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有必要对先锋派作家的这种变化进行一番梳理和总结。  相似文献   

3.
弹词小说是盛行于中国明清时代的妇女文学,《再生缘》是其中的佼使者。《再生缘》的心理描写是中国古典小说心理描写的“异态”,与其他中国古典小说的.心理描写表现出诸多差异,具有“意识流”意味,但是它和20世纪西方现代小说的“意识流”又有所不同。这种独特性值得我们关注。  相似文献   

4.
王安忆在她的小说创作中,对小说语言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长恨歌》的语言艺术独具特色,她一改20世纪80年代的语言风格而追求语言的“抽象化”,去实践其创作理论。论文从叙述化的语言、风格的统一性和塑造能力三方面分析了《长恨歌》如何运用抽象化的语言来塑造艺术化的形象的。  相似文献   

5.
私小说是20世纪初形成于日本的独特的文学样式。它体现出了日本人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描写“自我”是私小说创作的重要内容。在文学史上,有其进步性的一面,也有其严重的弊端。  相似文献   

6.
不少评论家将王朔小说的语言特色归结为“新京味儿”,王朔本人也赞同:“就算新京味儿吧。写小说最吸引我的是变幻语言。把词、句子搭配,重新组合,就是呈现另外的意思。o”本文即以此为切入点,分析王朔是怎样变幻语言,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的。一、王朔小说的描写语言王朔笔下的景物描写相当认真,写得十分像样。像”桃花尚未散开,蓬散为一伞,枝枝布满花蕾,扇骨般翘直,宛如一捧瓶栽嫩润的插花,被一只巨手插于天地间,供天眼俯瞰以观赏。”(《痴人》,像“远方灰蒙蒙的天际,太阳的光线十分乌暗,像颗弄脏了的草毒。天地间却已十分…  相似文献   

7.
数字“七”的“数理”扎根于传统思想和化的土壤,蕴涵了华夏民族独特的学精神和化心理。“七”的运用,不仅对构成“七星”这一形象群体和“七星聚义,智取生辰纲”这一故事的情节安排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影响到了小说形象体系的建构,即它通过对小说形象体系意蕴的制约和规范,在小说的整体思想取向和故事情节安排中发挥了独特而重大的作用,并且大大提升了小说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8.
新现实主义小说是20世纪末中国文坛的一个重要文学现象.对这种文学现象,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有的论者认为是“现实主义冲击波”,有的论者将其认定为“现实主义的回归”或“回流”或“回潮”,有的论者称之为“新现实主义小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创作的深入和发展,这种论争一直没有止息。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对关于新现实主义小说的论争进行综述,厘清其优劣,对发展21世纪文学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越来越多的女性作家不再认同传统化书写的女性神话,她们不约而同地在她们的小说本中召唤出大量的对封建男权/父权进行反抗和叛逆,具有鲜明主体精神的“逃离”女性。女性小说对“逃离”女性的书写具有重要隐喻内涵:不仅表明了写作女性对传统女性形象的解构,同时这种书写还是一种指向人类和谐平等的性别化前景的崭新建构。  相似文献   

10.
“愤怒的青年”们的小说继承了英国小说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它的发展与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社会有着必然的联系。就其创作背景,对“愤怒的青年”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归纳出小说的创作风格。一,主人公们多为出生卑微的社会底层人物;二,主题都是反映战后英国的现实生活和道德问题。三,手法直叙平铺;语言质朴平实。  相似文献   

11.
《三国演义》采用了外貌、语言、行动等古典小说习见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具有类型化的特点。“义”是个道德范畴,也是小说中人物性格的要素,把“义”和人物塑造的方法结合起来就能发现“义”对人物刻画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戎军 《教学研究(河北)》2004,27(3):235-237,267
资本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范畴,具有多重内涵。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对资本的阐述侧重于资本的社会属性,把资本定义为“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其本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体现,通过对资本的研究,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规律。但是,资本还有其他场合的用法,从资本自然属性的角度看,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社会资源,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曾经发挥了并正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认识这一点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其高超的语言艺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当然这种艺术体现是多方面的。统计显示,动词“以为”在作品中多次出现,这种现象也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我们从动词“以为”的语表形式、语里意义和语用价值三方面作分析考察,以揭示作者语言运用方面特点。  相似文献   

14.
含蓄是言语交际中的一个重要现象.该文试从语言"含蓄"本身的特点出发,探讨其在语言运用上是如何通过对言语信息的故意偏离以及对某些语言运用规则的故意违反来表现的.  相似文献   

15.
在手机短信中,"包袱"是创造幽默效果的一种重要技巧,而它的形成与语言模因变异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从语言模因论的视角出发,分别从语音、词汇和语篇三个层面的模因变异探究手机短信"包袱"的生成,研究发现语言模因论对于手机短信中"包袱"的生成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6.
《百合花》是茹志鹃最负盛名的代表作,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件精品。新媳妇这一人物形象,虽不是作品中的主人公,却是一位十分重要的角色。作者紧紧抓住她那神情举止和内心感情的变化,将新媳妇这一革命战争年代农村少妇形象塑造得恰切传神,真实感人。  相似文献   

17.
威廉·福克纳的《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是二十世纪最出色的短篇小说之一,反映了女主人公爱米丽悲剧的一生。本文拟用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对其进行解读,认为在《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中,福克纳对小说的结构、情节、语言等进行了“陌生化”处理,增加了作品的审美难度和价值,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18.
“……似的”在文学作品中是个很常见的短语,虽然从1982年陆俭明先生《析“像……似的”》发表以来,人们对这一短语作了很多研究,但大多是对其语义进行分析,很少有人对其功能作全面的考察。全文考察了鲁迅三部小说集中所有的短语“……似的”,并从组合功能、句法功能、语用功能等三个方面进行描述,旨在进一步全面地认识这一短语的性质和功能。  相似文献   

19.
在晚明曲学命题“本色”内涵渐趋紧缩且日益流连于语言形式层面的理论背景下,凌濛初在其曲论阐述中由戏曲语言通达到语言之主体,一方面标举“古质自然”的语言风格,另一方面将“本色”与人物形象塑造联结起来,主张戏曲人物语言的性格化,为晚明曲学“本色”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突显出不同于其他文体“本色”论的本质特点,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大学英语的教学是高校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语言知识的传授,更是其文化和历史的再现。从大学英语教材中的"My First Job"一文来探讨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以及文化导入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