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归因理论与外语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归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海德、罗斯和安德鲁斯共同研究而形成的 ,它是一种建立在社会认识和人际关系理论基础之上的关于人们行为因果关系的理论。在学校的教育实践活动中 ,教育工作者能否对教育行为的成功或失败进行正确的归因 ,能否正确运用归因理论为自己的教育活动服务 ,往往对整个教育教学的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大致有 :第一 ,心理活动的归因 ,研究关于人的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 ;第二 ,行为的归因 ,根据行为和结果对行为者稳定的心理特征、素质或个性差异作出合理的因果推论 ;第三 ,期望和预测 ,即从过去的一定…  相似文献   

2.
中小学生交往归因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问题提出 归因理论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成就范围内的,有关交往范围内的归因研究比较少,资料也比较贫乏。但是,归因理论的原理广泛地应用于教育、管理、人际交往等领域,成就范围内的归因研究为我们进行人际关系归因研究提供了参照。在此基础上,我们有可能进行交往范围内的归因研究。 归因理论认为,“寻求理解”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动力。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解释或推理,进而通过这种因果关系来认识、预测、控制周围的环境和随后的行为。归因是认知活动的一个必要环节,学校中同学之间的交往是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活动,也…  相似文献   

3.
归因理论在高校体育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归因理论是人们用来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因果关系的信息理论。本文探讨了将归因理论应用到高校体育专业术科教学中对激发学生成就动机的作用,以及归因理论对提高术科课程教学质量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并根据大学生的学习特点提出了教师在术科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归因理论分析了人们如何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以及这种解释如何影响他们的情绪、动机和行为。归因理论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有重要作用——教师应全面把握学生的归因特点,并善于运用相关理论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结果做出恰当的归因。正确运用归因理论有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能够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归因理论的内容有:心理活动的归因、行为的归因、期望和预测.归因理论把人们的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四个因素:努力、能力、难度和机遇.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归因理论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活动之中,能有效地指导教育者的教学行为和受教育者的学习行为,有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在国外心理学界,社会心理学的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日益流行。这一理论的核心概念就是归因。归因就是人们对于自己行为及后果的因果关系的合理推断,这种归因影响着人们随后的行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自己学习成功或失败原因的看法也是一种归因活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同样证明,学生成绩的获得和进步有赖于他对自己学习成绩或失败原因的正确看  相似文献   

7.
归因理论是一种以认知的观点看待动机的心理学理论。它是有关个人如何对自己的行为或他人的活动的因果关系做出解释和推论的理论,人们以此来理解、预测和控制他们的环境和以后的行动。本文拟对归因理论作以概述,并且浅析它在家庭教育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8.
维纳归因理论对学生有效学习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维纳归因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解释与推论,进而通过这种因果关系来认识、预测、控制周围的环境和行为;学生的有效学习与正确的学习归因是密不可分的;认真分析影响学生学习归因的因素,帮助学生正确归因,促进其有效学习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9.
1引言 归因是指根据行为或事件的结果,通过知觉、思维、推断等内部信息加工过程而确认造成该结果之原因的认知活动.归因理论作为一种情绪和动机的理论,为说明、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类的行为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在教育上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归因理论对后进生转化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文芳 《文教资料》2011,(13):140-143
归因理论是分析和说明人们行为活动因果关系的理论,将其正确应用于班级管理中,有助于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本文在分析后进生的心理特征及形成原因的基础上,阐述了归因理论对后进生转化的意义,强调通过引导后进生进行积极归因、消除无力感、增强自我效能感等使其转变心理认知,建立自信,从而乐于学习。  相似文献   

11.
归因理论是美国当代一种以认知的观点看待动机的理论,近年来在心理学界日益流行。历史上对动机的研究都是从行为的原因分析行为的结果,而归因理论反之,从行为结果推断产生行为的原因。这在动机理论的发展上是不平常的飞跃。归因理论主动地从行为结果中提取意义,从因果关系上推断原因,充分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韦纳采用实验和逻辑的方法将人们成就范围内的成功或失败结果的原因作出概括,具有代表性的原因是能力、长期努力、一时努力、心情、他人帮助、任务难度、运气、偏见等8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将原因按特性分类,建立了三个维度,即原因源维度(内部和外部)、稳定性维度(稳定和不稳定)、控制性维度(可控和不可控)。根据归因理论,学生用各种信息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归因之后,继之引起期望、情感和行为方面的心理变化,新的行为又会引起新的归因,从而形成一种良性或恶性循环。由此可见,有必要也有可能通过归因训练,使学生形成的归因倾向,提高学习动机,增强其成就行为。为探索怎样通过归因训练使学生对自己的成功或失败进行正确的归因,我们于2000年4月采用南师大孙煜明教授编制的动机测试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88份。问卷的项目有24道陈述性的问题,让受试按照自己实际情况自由地选择,不受限制。  相似文献   

12.
论教师归因对学生归因的影响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学业成就的的成败,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归因,影响学生的归因有许多因素,其中教师的归因是其重要因素之一,教师的归因往往通过其行为影响学生的自我归因,进而影响学生的后继行为,而学生的后继行为又会影响其学业成就,本文旨在运用归因理论分析教师的归因及行为对学生归因的影响,并探讨相应的教育对策,以期通过师生积极的正确的归因,端正学生成就动机和后继行为,提高学习绩效。  相似文献   

13.
王后雄 《宁夏教育》2006,(7):139-139
美国心理学家海德指出,归因理论是说明和推断人们活动的因果关系分析的理论。有人把归因理论叫做认知理论,即通过改变人的自我知觉、自我思想意识达到改变人的行为。一般人可作出四种归因:一是努力程度,二是能力大小,三是任务难度,四是运气与机会。教师在用归因理论进行“差生”教育时,必须懂得:(1)如果“差生”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脑子笨和能力低这样一类稳定的内因,则不能增强“差生”今后努力行为的持恒性,这类学生动辄灰心丧气,消沉情绪泛化。  相似文献   

14.
归因理论自产生以来,就一直在教育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那么什么是归因呢?所谓归因,是指人们对事件发生原因的认知。所谓学习的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学习行为活动的因果关系的认识。对于学习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外部因素或内部因素 学习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聪明;学习失败归因于自己不够努力。这类归因指向自身,称为内部因素。考试考出好成绩,归因于教师猜中题目;竞赛失败,归因于运气不佳。这类归因指向外界,称为外部因素。 2、稳定性因素或不稳定性因素 学生的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5.
归因理论模型是用于解释自己或他人的态度、行为因果关系的一种心理学理论。在当前的钢琴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而成败归因理论的5I入能够有效地改善这一过程中的不足,并产生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6.
归因理论:形成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因理论足对人的行为结果作原因推论的一个研究领域。归因理论的形成及发展是许多心理学家对人的行为的因果关系不断探索的结果。弗里茨·海德,内德·琼斯、基恩·戴维斯、凯利,伯纳德·韦纳等对人之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开展对归因理论和归因应用研究将对我国的心理学基础和应用研究起到很大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表扬与内在动机的关系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问题,在心理学界长期并存着表扬有益于内在动机和表扬削弱内在动机的两种对立的观点。最新研究表明,表扬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如表扬者是否有真诚的态度;表扬能否增强受表扬者的胜任感和自主感,能否促进受表扬者正确的归因方式的形成;表扬者传达的行为标准或期望是否恰当等。在教育实践中。  相似文献   

18.
韦纳动机和情绪的归因理论及其教育蕴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韦纳动机和情绪的归因理论将归因与动机结合起来,把归因研究的重点从对归因前提、条件的研究转移到归因过程和归因后所产生的情感和期望对后继行为的作用与影响的研究,成功地对人类行为的动因作出了认知解释。其理论来源干海德的归因理论与阿特金森的成就理论。三个假设、十二条指导原则以及相应的理论模式构就了韦纳理论体系。韦纳理论蕴藏的丰富教育思想对我们当前的教育教学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高中生考试归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归因理论是美国当代一种以认知的观点看待动机的理论,近年来在心理学界日益流行。归因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寻求理解”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动力,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解释与推论,进而通过这种因果关系来认识、预测、控制周围的环境和行为。在成就背景中,“寻求理解”的动因使得学生对成功或失败作出归因。学生在学校中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学习活动,他们的行为结果是在测  相似文献   

20.
万瑛 《文教资料》2006,(25):84-85
韦纳是当代著名的归因理论家,他对归因理论的概括和研究几乎把归因理论推向了心理学研究的顶峰。如今,归因理论已由实验室走向了学校,广泛地运用于教育活动之中。本文拟从韦纳的归因理论来谈谈在教育活动中如何运用归因规律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归因。以利于自信心的形成和巩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