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大多数的课堂上,老师习惯于这样提问学生:“谁能回答这个问题?”而笔者在前一阶段听到的一节课上,老师却是始终这样提问学生:“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仔细地观察过,大部分想回答问题的学生都能得到机会。看似是简单一个字的变化,却引起了我对教师课堂教学观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2.
“把词语读出感情来”,开始只在公开课上偶尔听到老师这么要求学生,感觉非常新鲜。渐渐地这好像成了一股风,好些语文老师都紧跟着效仿。于是课堂上一而再,再而三地听到老师说:把词语读出感情来!很快,这句话就成为了当今语文课堂的流行语言,甚至一度发展到有的老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把每一个词语都读出感情来。  相似文献   

3.
初中的教师,也许再也没有机会感受到小学生在课堂上举手回答问题时的那般热烈;也许再也没有机会看到为了给自己争取一个与老师交流的机会而高高举起的一只只小手;也许再也没有机会听到那一声声充满自豪感的“老师叫我,叫我……”  相似文献   

4.
“老师,我很喜欢动画片《西游记》的结尾曲,什么时候教教我们好啊?”“老师,到学校的小花园去上音乐课,好吗?”,孩子随意的一句话,引发了我的思考。是啊,流行歌曲不能进课堂虽然没有强性的规定,这已经是约定俗成的做法,那音乐课为什么不可以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我们为什么不去尝试一下呢?给音乐课一些"阳光"呢?  相似文献   

5.
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话:“谁来当小老师教教大家。”请学生当小老师是低段老师尤为喜欢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因为它一方面可以调动个别学生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以点带面,起到示范作用,但最近我这个老师在课堂上却当了一回小学生。  相似文献   

6.
孙建锋 《师道》2002,(7):30-31
一个理想的课堂,标志之一,就是我们应该能听到儿童的声音。但是,在单向灌输的一言堂盛行的课堂上,我们能听到多少儿童的声音呢?毋庸讳言,充斥我们耳鼓的多是对儿童声音的不自觉压抑。——“注意听老师讲,不许乱说!”——“有问题,先举手,老师允许后再说!”——“说得不完整,真笨!”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课程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课堂教学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鼓励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堂上老师对学生的赞美也渐渐多了起来。经常可以听到老师在学生回答出某个问题或做对某道题目后大声地赞扬“你真聪明!”,有些老师甚至形成了这样的口头禅。我认为对这样的赞美有  相似文献   

8.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也。”《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闲逛书店,偶遇《孙双金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一书,于是如获至宝,每日研读。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经常能够听到这样的话语:“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十个问题更有价值。我最喜欢爱提问题的学生。”  相似文献   

9.
刘军 《小学语文》2007,(4):58-58
除了教学研究课,教师的日常教学常常是“我的课堂我说了算”,长此以往,教师也会不识自己课堂的“庐山真面目”。我就常常有这样的感觉。如何才能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课堂呢?我做了个尝试,主动邀请两位备课组同事来帮助我诊断课堂,给我的课“把脉”。由于是主动邀请,再加上目的就是请两位老师来发现问题,所以我没有任何顾忌,感觉轻松自如。讲课过程中,也不像以前要考虑听课老师会怎么想怎么评,注意力也更加集中了。一堂课上完,我迫不及待地想听到两位老师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曾几何时,教育研究者对课堂“生成”现象的研究非常热,而后来这股热逐渐冷淡下来.这固然跟“生成”在操作层面上难以落实有关,但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研究者对于“生成”理论本身缺乏足够的了解,甚至在理解上存在严重的偏差. 什么是生成?课堂“生成”是好还是不好?生成之前需要传统课堂中的预设吗?“生成课堂”教案如何书写?……对这些问题,教育研究者一直缺乏深入、系统的思考和研究.最近,江苏省盐城中学李仁甫老师及其团队就“生成课堂”问题进行了一次探讨和交流.现将有关内容整理成文,以期抛砖引玉,引发大家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1.
按理说,语文老师是教语文的,特别是在课堂上,他的语言应该起示范作用。但是,有些语文老师由于自身语文修养的问题,在语文课堂上,常常说出一些病句。"请轻声默读课文。"默读便于思考,而且不影响别人。课标中从第一学段就要求老师注意培养学生的默读习惯。课堂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要求学生默读,但也经常听到这样的话:  相似文献   

12.
在“学生是课堂主体”这一理论的影响下,似乎老师在课堂上能施展的空间在逐渐缩小,但是完全将课堂放开给学生,也几乎没有一个老师真的敢这样大胆去做,那么教师对课堂的掌控就要从“台前”转到“幕后”了。一个生态的课堂,既是学生的思想得到解放,灵魂得以碰撞的地方,也是始终能在老师教学目标框架内学完规定课文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
杨丽红 《师道》2010,(1):25-25
我们的课堂通常是在“老师您好”中开始,在“老师再见”中结束。上课伊始,孩子们精神饱满,问候声中气十足。但一节课下来,学生的声调多半陡然低了8度,拖拉懒散,且一个个无精打采。但今天,我却在下课铃响起时听到了与往常不一样的声音,看到了不一样的神情。  相似文献   

14.
我们在平时的评课中,常常会听到教师有这样的说法:课难上啊!课堂上学生没有配合好老师!这里说到的“配合”,大概就是指在课堂上,师生之间能形成和谐而有机的结合,使课堂上既能放得开又收得拢,最终还能圆满完成教师预定的教学任务吧?  相似文献   

15.
前些日子,到一年级听一节数学课。课堂上,孩子们生机勃勃的学习状态、师生间融洽自然的氛围自是让听课的老师们赞赏不已。其中有一幕情景更是让我反思许多。这节课的内容是“10的认识”。老师带领学生认识了“10”的有关知识后,做了一个小游戏:把“0”到“10”这十一个数字的小  相似文献   

16.
学校是道德教育研究的创新之源,是道德教育实践的践行之地。此次参加江苏省邗江中学的“‘道德课堂’沙龙”,有一个令人兴奋的感受,即与上半年举行的“‘道德课堂’研讨会”相比较,课题组老师们在对“道德课堂”问题思考的深度上,在对与“道德课堂”相关的教育问题认识的广度上.在将“道德课堂”实践于课堂教学的力度上.以及在将自己的研究与心得上升到理论高度的追求上,  相似文献   

17.
笔者身处农村边远乡镇的一所中学,经常听到“老师,俺想自由活动”和看到“一个哨子,两个球,学生老师都自由”的一幕,更甚者,体育课根本没人上,学生满场飞,  相似文献   

18.
一个理想的课堂标志之一,就是我们应该能听到儿童的声音。但是,在单向灌输的一言堂盛行的课堂上,我们能听到多少儿童的声音呢?毋庸讳言,充斥我们耳鼓的多是对儿童声音的不自觉压抑:“注意听老师讲,不许乱说!”“有问题,先举手,老师允许再说!”“说得不完整,真笨!”“答错了,站着听!”“不许插嘴,逞什么能!”“有问题,下课再问!”“就你事多,一会儿问这,一会儿问那,还有完没完?!”……  相似文献   

19.
在化学课堂上,我们会常常听到老师提出这样一些问题,“实验室在制备氧气结束时是先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还是先从水槽中拿出导气管”、“收集氢气时,是否与收集氧气一样采取向上排空气的收集方法”、“制备二氧化碳时能否像制备氢气时用稀硫酸和石灰石反应”……这些问题就是心理学上的认知冲突。  相似文献   

20.
初三女生刘小艳 ,一直是个勤奋好学、反应灵敏、人缘关系好的女孩。这个学期以来 ,她特喜欢抢答老师提问。课堂上 ,每当老师问题一提出 ,她倏地站起 ,答案脱口而出 ,偶尔出错 ,也不害羞 ,下一个问题照样抢答不误。这样 ,有些学生就萌发了“有她撑住 ,没有必要动脑筋”的思想 ;“老师提问”在这个班级无形之中形成了刘小艳与老师演“对手戏” ,其他同学都成了“观众”。各任课老师频频向我这班主任告状 ,说小艳太过分 ,老师辛辛苦苦按梯度设计的问题全都被她搅“乱”了 ,全班同学的整体水平难以提高 ,并尖锐地指出 :“保了她一个 ,丢掉一个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