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在分析区域生态文明与社会协调发展交互耦合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区域生态文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动态耦合模型,并对武汉市生态文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2005-2011年期间,武汉市社会综合发展指数呈快速上升的趋势,生态文明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在2006-2008年间呈下降趋势,在2005-2011年的其他年间均为上升趋势。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处于协调发展阶段,但是在2005-2006、2007-2008、2010-2011年这几个阶段显著下降,2008~2009年呈显著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
文章选取2014—2018年五年间原国土资源部下发日喀则市的土地卫片图斑,并对所有发生建设行为的土地图斑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1)2014—2018年原国土资源部下发卫片图斑宗数、用地面积呈快速上升趋势,其中2015—2018年增长趋势更为明显;耕地面积总体变化较为平缓,其中2016—2018年间呈逐年下降趋势。(2)历年土地卫片中住宅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用地、工矿仓储用地四类图斑比重大,合计占据每一年度卫片图斑总面积90%以上。日喀则市作为西藏的第二大城市和粮食主产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既要牢牢树立生态优先意识和节约集约用地意识,更要保护好耕地,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GEE平台通过主成分分析计算出海东市1991年~2021年近30年遥感生态指数(RESI),分析其与各指标因子的相关性,研究RSEI近30年的变化趋势和时空分布特征,最后探索RSEI与气象因素之间生态环境变化的气象驱动因素,并提供科学客观的决策指导信息和依据。结论 :(1)绿度与湿度指标对于RSEI呈正相关,热度与干度指标呈负相关。(2)海东市生态环境质量从北到南逐渐降低,生态环境质量从1991年到2021年呈现上升趋势。(3)海东市生态环境质量整体上以一般偏较好为主,结合RSEI分级变化分析,从1991年~2021年,生态环境有明显变好的趋势,生态环境质量为良好及以上等级的面积大幅度增加,占总面积的一半以上。(4)通过Sen+Mann-Kendall变化趋势分析,海东地区RSEI增加和明显增加的区域集中在北部和中部地区,无明显变化的主要区域为平安—乐都—民和一线周边以及互助西北部,减小和明显减小的区域为平安—乐都—民和一线,由于城市建设,对生态质量影响较大。总体上看,海东地区遥感生态指数增加。建议加大城市绿化建设,加大生态环境质量较差地区的生态治理。  相似文献   

4.
干旱区绿洲城市遥感生态指数变化监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疆是典型的干旱地区,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及时准确地了解其生态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干旱区绿洲城市乌鲁木齐市为研究区,利用2004年、2016年的同月份遥感影像数据,通过计算遥感生态指数(RSEI),分别从现状、空间分布、重心、景观特征、驱动因素等角度展开分析。结果表明:①2004—2016年,遥感生态指数从0.341增长至0.400,上升了17.24%,其中绿度(NDVI)、湿度(WET)和地表温度(LST)表现一定程度的上升,干度(NDBSI)表现为下降趋势;②生态指数等级划分中,主要以较低、中等水平为主,该类区域面积增长明显;生态指数等级变化,主要以不变、变好为主,其中生态指数增长的区域以上升1个等级为主;③不同类型的生态指数重心发生了偏移,低生态指数区的重心转移距离最长,达到2.82 km,较低生态指数区和高生态指数区的重心转移距离相对较短;④不同类型的遥感生态指数景观格局发生变化,斑块形状复杂性增强,空间连接性和集聚性显著。本文分析了乌鲁木齐市生态指数空间特征及变化规律,指出整个城市生态系统在近13年中没有出现大范围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总体向好的趋势发展,但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生态指数的变化与城市扩张联系紧密。  相似文献   

5.
太湖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的空间分异及其动态转移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根据研究地域的生态特征,综合考虑流域内生态系统相互影响机制,结合遥感解译、野外调查及社会统计等多源数据,运用PSR模型从胁迫因子、状态因子以及效应因子三方面构建了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对太湖流域综合生态健康进行评价,并对其空间分异及动态转移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2008年间,研究区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整体处于亚健康水平,区域综合生态健康指数由2000年的0.584下降至2008年的0.512,有92%的区域综合生态健康指数呈下降态势。生态健康存在明显区域性差异,整体呈现由东北至西南逐渐下降的趋势。生态健康状态较好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西南部苕溪流域的安吉县、德清县及长兴县一带,而生态健康较差的区域主要分布于东北部的无锡市区和常州市区。  相似文献   

6.
苏李  臧日宏  田国英 《软科学》2011,25(3):84-87
借助空间集聚指数、产业集聚结构效益指数、集聚影响指数和产业集聚专门化率对2003~2008年中国农产品加工业12个行业的集聚程度及集聚绩效进行测度与评价。结果表明: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整体集聚度较高且呈明显上升趋势,但各行业的集聚状况差异明显。劳动密集型和原材料及技术密集型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度相对较高且明显上升,而原材料密集型和原材料及资本密集型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度相对较低且下降;农产品加工业集聚绩效呈两极分化特征,中西部地区明显优于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7.
基于遥感影像提取各生态指标,并运用组合权重法构建改进的遥感生态指数(RSEI),在探究其时空分异的基础上,选取地形、人口密度等自然-社会因子,采用地理探测器探究改进遥感生态指数时空变化的驱动因素,进一步探究自然-社会因子复合下西安市长安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结果表明:改进RSEI在2006—2019年由0.594 1增长至0.639 1,研究期间先降低再上升,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呈好转态势;改进RSEI在长安区南部秦岭及周边地区较高,而长安区北部地区如高桥乡、长安区等经济发展迅速的地区较低;绿度、湿度和土地利用对遥感生态指数空间分异性解释力较大,是影响遥感生态指数的主要因子,其中绿度解释力最大,q值为0.952;2006—2019年自然∩自然复合因子为区域第一主导交互因子,其次为自然∩社会耦合,其q平均值分别为0.866 5和0.819 0。长安区生态环境总体上呈现好转态势,且其时空变化是自然和社会因子复合下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武汉都市区绿地破碎化格局对城市扩张的时空响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焦利民  肖丰涛  许刚  卢延年 《资源科学》2015,37(8):1650-1660
基于武汉都市区1989年、2001年和2013年三期Landsat影像,选取景观格局指标反映绿地破碎化程度;利用梯度分析刻画绿地破碎度的空间格局及其对城市扩张的时空响应。景观格局指标总体特征表明:在城市扩张压力下,都市区绿地面积比例由82%减少为62%,绿地景观破碎度明显上升。梯度分析表明:1989-2013年,各缓冲带上建设用地比例逐年上升,而绿地面积比呈下降趋势;主城区建设用地破碎度下降,高破碎区向三环线外转移;耕地破碎度在各缓冲带上逐年上升,且随着与城市中心距离的增加,耕地破碎度降低;而林地破碎度略微下降,城市扩张对主城区外土地利用景观影响加剧。关联分析表明:城市扩张强度向主城区外推移加速,耕地破碎度变化强的区域向三环线外转移,而林地破碎度变化强度呈显著的时空分异特征;城市扩张在数量、格局及强度方面与绿地破碎化格局显著关联。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的城市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
黄金良  林杰  张明锋  涂振顺 《资源科学》2008,30(11):1760-1767
运用景观指数与梯度分析相结合分析福建省典型港湾区域-罗源湾区域近20年来的景观格局及其时空梯度,定量描述人类活动行为与区域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的联系。基于景观指数的景观格局分析表明:1988年~2007年期间罗源湾区域总体景观格局破碎度呈明显的增加,景观结构的复杂化趋势明显。梯度分析结果显示,1988年~2007年县城中心及其附近的斑块密度、景观形状指数高于两侧的乡村区域,景观破碎度、景观组分复杂度呈明显的空间梯度;建设用地景观的最大斑块指数、平均斑块面积、斑块连通度以县城中心及其附近为最大,并向外围两端的乡村递减;1988年~2007年水体景观因围海工程而斑块密度、最大斑块指数、平均斑块面积和斑块连通性指数值呈下降趋势。罗源湾县城中心的城市化作用与围海造地的政策因素是促使研究区域景观格局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异的两大驱动力。  相似文献   

10.
吕方  杜婷  杨俊  席建超  李雪铭 《资源科学》2014,36(4):848-855
湖泊水域的动态变化对湖泊水资源开发、湖泊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洪涝灾害预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近年来南四湖自然水域面积变化剧烈,并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基于山东省南四湖多时序遥感与土地利用数据,运用遥感和GIS技术,采用GIS空间分析的方法,选取湖泊水域变化幅度、湖泊分形维数变化指数、湖泊变化强度指数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因子,对南四湖30年的自然水域面积变化和形态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南四湖自然水域和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变化特点;最后对引起自然水域面积变化的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南四湖自然水域30年间面积共减小529.02km2,减少了44.45%,年平均减小量为17.63km2;②研究时段内,景观分形维数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中,1982-1992年自然水域景观分形维数呈下降趋势,而1992-2002年,2002-2012年景观分形维数呈上升趋势,说明在研究时段内1982-1992年人类活动对南四湖自然水域的影响相对于1992-2012年较大;③总体上,自然水域变化强度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其中河流在2002-2012年,1992-2002年两个时段变化强度数为整正数,水域减小趋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④研究时段内南四湖自然水域主要转换为农用地,其次为建设用地,说明人类活动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对自然水域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1.
王莺  李耀辉  姚玉璧  赵福年 《资源科学》2013,35(10):2112-2120
利用1960-2011年石羊河流域及周边12个气象站的逐日气象资料,采用FAO 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研究区各气象站的潜在蒸散发,并由此计算出各站的相对湿润度指数.在ArcGIS 9.3平台下得到区域相对湿润度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对影响其变化的气象要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石羊河流域52年来有微弱变干趋势;该区相对湿润度指数自南向北逐渐增加,与降水量和海拔的空间分布比较一致,与潜在蒸散发的空间分布呈相反关系;流域大部分地区的地表相对湿润度指数倾向率呈增加趋势,增加较明显的区域位于祁连山脉附近,呈下降趋势的区域位于上游古浪县附近;流域地表相对湿润度指数在年内呈单峰型变化,1月、11月和12月最低,8月和9月最高,且随气温变暖,自流域南部向北部逐渐推移增大,当气温开始降低时,该指数又从北到南逐渐减少;石羊河流域地表干湿事件的变化与降水量、风速和相对湿度呈正相关,与潜在蒸散发、平均温度和日照时数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根据海洋生态承载力对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的作用与人体免疫力对人体健康的维系作用的相似性,利用生物免疫学原理,构建了辽宁省海域生态承载状态综合测度指标体系,并进行了辽宁省海域2000年-2009年10年间的综合测度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海域自然承载力指数和承载力潜力指数整体分别呈下降和上升趋势,但是资源环境承载力总体却是波动下降趋势;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压力指数在2000年-2005年间波动较小,2006年呈现大幅度上升,之后稍有下降,总体上后期比前期增长较多.近几年来,辽宁省海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可持续发展状态较差,需要在海洋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和海洋科研方面加大力度.  相似文献   

13.
基于永定区1988、1996、2002、2009、2014年5期Landsat系列卫星影像,利用新型遥感生态指数(RSEI)评估了研究区生态变化状况,并分析了土地覆盖变化与生态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除1988-1996生态质量改善不佳外,永定区总体生态质量呈现逐年提升,其RSEI均值从1988年0.615下降到1996年0.594后,分别提升到2002年0.616、2009年0.634和2014年0.685,生态优良等级所占面积比例也由1988年65.9%下降到1996年61.50%后,分别提升到2002年65.46%、2009年68.84%、2014年77.03%。从空间分布上来看,永定区生态质量变好区域位于坡耕地、原有中高海拔的退化地/开垦地、灌木/草地转化为林地区域;变差区域集中在林地退化为灌木、草地及开垦地区域,以及城镇周边扩展区域。总的来说,永定区生态环境状况呈逐渐改善趋势。  相似文献   

14.
甘肃省1992年~2005年城镇不同收入群体的虚拟水消费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虚拟水理论的提出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核算了甘肃省1992年~2005年城镇不同收入群体虚拟水消费量,并从虚拟水消费量与消费性支出、单位消费性支出的虚拟水和虚拟水消费多样性指数三方面,分析城镇各收入群体虚拟水消费特征。从计算结果可以发现:①过去的14年中各收入组群的虚拟水消费量整体上呈逐年下降趋势,且1992年~1997年下降的速度要快于1998年~2005年;②各收入群体的单位消费性支出的虚拟水值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下降幅度最大的是最低收入户组,下降幅度最小的为最高收入户组,1992年~1997年间下降的速度远快于1998年~2005年;③14年中虚拟水消费多样性指数不断增加,各组群的虚拟水消费多样性指数在1992年~1997年间的变化幅度,比1998年~2005年间变化幅度大。通过以上分析发现,在不影响人类生活质量,满足人类对于生活消费品的需求的同时,改变消费结构和改善消费模式,提高消费的多样性,是切实可行的节水措施,这一点对于地处西北干旱区、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甘肃省来讲,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5.
协作研发网络结构对产业技术生态位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协作研发网络结构对产业技术生态位影响机理的基础上,收集1989—2011年间我国汽车产业联合申请专利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汽车产业不同时期的协作研发网络、计算整体网络结构特征值,并利用专利IPC分类号数据测度产业技术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度,继而进行假设检验。结果表明:协作研发网络密度、中心性与产业技术生态位宽度呈倒U型关系,协作研发网络集聚系数与产业技术生态位重叠度呈U型关系。根据实证结果,为政府出台相关产业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政策提供参考,为我国汽车产业加快提升技术生态位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根据对那曲地区中、东、西部三个区域代表站2017年以前30年的降水量、平均气温、蒸发量和气候湿润度指数进行时空分析,发现那曲地区降水量呈逐年增加趋势,东部和西部降水量增幅明显,且夏半年增幅贡献率大于冬半年,中部降水量增幅不明显;平均气温随年代呈波动上升趋势,冬半年升温幅度比夏半年高;蒸发量呈逐年减少趋势,冬半年减少趋势较夏季明显;在这种气候条件下,那曲地区气候湿润程度没有上升,反而有小幅下降的趋势。那曲地区继续维持半干旱气候区特征。  相似文献   

17.
公主岭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不同的景观结构组成和空间配置具有不同的生态效应,因此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会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本文选取1975年Landsat/MSS影像数据和1986年、1996年和2000年Landsat/TM标准假彩色合成影像作为基本信息源,借助GIS空间分析和地统计分析功能,从景观生态学角度提出了景观生态指数来反映LUCC变化所带来的生态效应。研究发现,近30年来公主岭市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显著。1975年~1986年间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尤为明显,到1996年~200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明显减慢。从土地资源分布重心可以看出,土地利用分布空间变化主要是由耕地的变化引起的。景观生态指数计算结果表明,公主岭市1975年~1986年间由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造成的生态风险不断增加,随后逐渐减小,这种变化与该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特别是耕地、林地和草地的变化趋势呈高度相关,说明该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安全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平潭岛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三生空间冲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三生空间冲突的定量研究可为三生空间的利用管控及合理布局提供理论支撑,并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土地利用的主导功能及其多功能性质,将福建省平潭岛2000年、2009年和2015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划分为生活生产空间、生产生态空间、生态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借鉴景观生态指数方法构建空间冲突指数,对平潭岛"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冲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平潭岛2000-2015年间生态生产空间均占主导地位,其次是生产生态空间,这两种空间类型的比重均呈下降趋势,而生活生产空间比重则不断增高,生态空间比重趋于平稳;15年间平潭岛空间冲突水平呈上升趋势,并在芦洋乡、中楼乡和敖东镇出现集聚现象,至2015年失控冲突的面积比重已占研究区的41.77%,空间冲突态势已非常严峻;不同空间类型的空间冲突存在一定差异,冲突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生产生态空间生态空间生态生产空间生活生产空间。  相似文献   

19.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研究构建技术创新能力与效率指标体系,选取我国2011—2020年30个省份,运用熵值法、技术创新协调性指数等模型,测算技术创新能力、效率及其两者之间的协调性。研究表明:(1)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呈现出梯度变化特征,即东部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最强,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弱,其中,江苏处于领先地位,而青海处于未尾;我国技术创新效率整体上呈上升态势,呈现出东高中低的趋势。(2)我国技术创新水平整体上呈现上升态势,由2011年的0.412 974上升到2020年的0.534 620,呈现东高西低的趋势。(3)我国技术创新能力与效率协调性指数为0.329 057,其协调性整体上呈下降态势,由2011年的0.343 070下降到2020年的0.328 185,呈现东部地区协同度较高、西部地区较低,即由东向西梯度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其最高水平为江苏,最低是吉林。结果表明:我国技术创新能力与效率的协调性表现出明显的时间异质性和空间聚集性,并在空间上伴有一定规律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1990年~2016年西宁市耕地数据并应用协调度分析法,分析西宁市4区3县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在研究年限内的协调度,找出西宁市4区3县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协调度的变化趋势,为政府今后城市规划的布局决策提供部分参考意见。结果表明:1990年~2016年间,城东区、城北区,大通土族回族自治县的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协调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城中区、城西区、湟源县以及湟中县的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协调性总体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