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不同时代的《论语》英译本多达二十种以上,理雅格、韦利和安乐哲的译本译于不同的时代,也是影响较大的三个经典海外译本。虽然三个译本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但由于翻译目的和译者主体的差别,翻译策略也呈现细微差异。三个译本因各种因素的局限,都存在对原文的误译。  相似文献   

2.
对《论语》英译及其研究一直以来都是中西翻译及哲学文化学者们的重要课题。本文选取年代较近的安乐哲和罗思文的《论语》译本为研究对象,对译者的文化视野以及采用的翻译手段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张江云 《海外英语》2014,(18):162-163
《中庸》英译本层出不穷,通过横向对比三个译本的重点篇章译本,从翻译方法入手,分析理雅各、辜鸿铭和安乐哲/郝大维的翻译策略和翻译目的,为中国经典著作的英译及鉴赏提供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4.
《中庸》英译本层出不穷,通过横向对比三个译本的重点篇章译本,从翻译方法入手,分析理雅各、辜鸿铭和安乐哲/郝大维的翻译策略和翻译目的,为中国经典著作的英译及鉴赏提供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自建的《论语》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比较分析了《论语》十个英译本文化特色词的翻译。研究发现,由于译者不同的翻译目的、不同语言文化背景,译者采用的翻译策略有所不同。苏慧廉和沃森对于文化特色词的翻译力求文章上下一致;理雅各、刘殿爵和利斯遵照原文形式;庞德偏向使用简单词汇;安乐哲的文化特色词翻译具有明显的现代化特征,道森、亨顿和韦利则偏好根据文化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内涵,灵活使用不同的翻译。对于《论语》中文化特色词的翻译而言,译者如果能兼顾源语和目的语的特色及文化差异,采用简单词汇来直译,或对于难以直译的词汇,采用音译加注释的方法来翻译更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6.
张江云 《海外英语》2014,(14):159-160
《中庸》英译本层出不穷,该文拟就其核心词汇,对理雅各、辜鸿铭和安乐哲/郝大维的译本进行对比研究,探究译本多样性的原因,浅析译者的翻译特点与策略等。  相似文献   

7.
旨在翻译目的论的框架下评述辜鸿铭《论语》英译本,目的论将"翻译充分"作为评价译文的标准,以此作为出发点,在翻译纲要的指导下,考察译本的预期功能,译入语受众和译本产生的动机等,从而检验辜氏《论语》英译本是否满足其翻译目的,评价其翻译是否充分,研究的启示在于:该译本是符合其翻译目的,翻译充分的译文,辜氏所运用的各种增补、删除和重排的翻译方法是实现其翻译目的的合理手段;在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今天,译者不但要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有深刻和透彻的领悟,而且还应对译入语文化作潜心研究,同时考虑到译本的文本功能,以更适合译入语读者接受和更利于文化传播的方式使得中国的典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地传播。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目的论为基础,分析《论语》的语言特点并且运用目的论三个主要原则对《论语》节选译本进行分析,旨在说明译者可以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翻译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论语》的英译本一直是众多学者研究的对象。本文从著名华人译本辜鸿铭《论语》出发,分析译本中"厚翻译"现象的表现形式,探讨影响"厚翻译"的主要因素,以期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0.
《论语》是反映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对《论语》的翻译是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的重要途径。从目的论的角度研究《论语》选段的不同译本,不仅为翻译批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证明了翻译批评在促进译者提高翻译质量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译者只有在正确理解源语意义及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充分把握翻译的目的,遵循目的论中的忠实性法则和连贯性法则,才能有效地产出高质量的译作,从而达到传播源语文化、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繁荣世界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在翻译过程中,文化战略总是或隐或现地发挥作用,各个时代的译者出于不同的文化战略,对《论语》做出不同的理解,形成多种译本。因而,只有站在文化战略的高度对《论语》进行翻译与研究,才能实现其平等地对外推介与交流。  相似文献   

12.
《论语》是对世界有重大影响的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一,拥有众多的英译本。而把握"君子"和"小人"的内涵是正确理解《论语》精神实质的关键之一。"君子"和"小人"在《论语》中成对出现,体现了两种人在政治立场、地位出身、道德伦理观等方面的对立,其蕴涵的意义十分丰富。而目前部分英译本试图在英语中找出一对词来完全取代《论语》中成对出现的"君子"、"小人",不能将其丰富含义完全体现。  相似文献   

13.
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视角研究《论语》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集中探讨其中使用频率极高的"君子"、"小人"等称呼语的英译。采用同项比较法,对比《论语》四种英译本中对于"君子"、"小人"的不同译法,从而得出典籍文化负载词的相关翻译方法与技巧。  相似文献   

14.
黄玉霞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7):81-82,109
"仁"学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在《论语》英译过程中,不同译者对"仁"做出了不同的翻译。阐释学翻译为分析"仁"学思想在韦利和刘殿爵《论语》译本中的阐释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由于语言表达形式和历史文化的差异,为了保证信息内容的完整传递,在翻译过程中很容易导致一些中国典籍作品在声文、辞气、行文等审美效果方面的损失。补偿是确保中国典籍译品完整传达语言形式本身所承载的信息内容和语言形式生成的外在美感的必由之路。文章分析了《论语》简洁明快,奇偶相生,文情并茂的美学特征,通过对比分析两个《论语》英译版本的部分例句,证明合适有效的补偿方法在典籍英译时能在不损内容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保留美学特征,在最大程度上做到与原文对等。其补偿法有补偿迁移、整体补偿、增益补偿、文内外注释等。  相似文献   

16.
翻译是思想交流的桥梁和接力,它使得不懂得原语言的人通过译文懂得原文的思想观点,表达的情感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等,翻译是技巧又是科学,进行翻译应该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在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当中,引导学生学习各种翻译的技巧与规律,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知识应用能力。通过阐述翻译的技巧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来帮助非英语专业的更好地进行大学英语的学习。  相似文献   

17.
《论语》"雍也篇第六"中"夫子矢词"困惑着历代学者:其一,孔子与弟子言语,何必指天发誓?其二,"矢词"中"矢之"和"厌之"中的"之"该当何解?对于这些疑点,历来学者多数是通过说文解字来寻求答案。从文献上看,应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探讨以上疑点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在前人说文解字的基础上,引入当今最具影响力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相关理论探究"夫子矢词",重点考察选择这一特殊语言形式背后的原因,进一步证明系统功能语言学"形式是意义的体现"的观点,并验证将话轮、衔接、连贯等概念应用于探讨《论语》雍也篇第六"夫子矢词"及其英译问题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我们的研究旨在拓宽《论语》及其英译研究的思路,为《论语》的今译和英译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从"目的论"角度看辜鸿铭之英译《论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译者在翻译中国古籍特别是四书五经时大都采用直译加变通补偿的手法,但辜鸿铭却采用了几乎完全归化的翻译策略、高度意译的翻译方法将《论语》译介到西方,而且他的译本深受当时西方读者喜爱,影响深远。本文试从“目的论”的角度来分析辜鸿铭的这一翻译行为,并指出他给我们现代古籍译者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彼得.纽马克借用德国功能语言学家卡尔.布勒的语言功能工具模式,将文本按语言功能和交际目的分为不同的类型,并针对不同类型的文本提出不同的方法——语义翻译或交际翻译的方法,从而将语言功能、文本交际目的和翻译方法结合起来,被公认对翻译研究、翻译实践和教学有直接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语》承载了华夏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由于东西方文化之间的显著差异,中西译者对其的翻译也必然存在差异性。通过翻译目的,英汉两种语言的本质特征,思维方式的宏观角度,以及中西译者对称呼、文化专有项、数字采取的不同策略的微观角度探讨这种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