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中国社会文化的不断提高,在国际上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众多国外的游客纷纷来到中国旅游。然而,不同国度之间的思想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就要求文化交流必须建立在一个强有力的媒介之上,因而,旅游外宣文本翻译的作用至关重要。在进行外宣文本翻译时,译者应该以受众为中心,在原文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转换,从而向受众准确地传达出本国文化信息。本文以中国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外宣文本翻译为基础,分析旅游外宣翻译中的文化信息,探讨旅游外宣翻译中文化信息的传达方法。  相似文献   

2.
Jef.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是语言使用者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为适应交际需要而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探讨了该理论对文化翻译的启示,指出,译者应动态顺应不同的文化语境,恰当选择翻译策略以避免翻译中文化信息传递的障碍,达到语用等值的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3.
译者的身份在翻译研究中一直备受争议和关注,在传统译论中大都处于一种边缘地位,被置于"隐形"状态,但随着西方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出现,翻译主体的研究逐渐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并确立了译者主体性的地位。本文拟以《浮生六记》为研究对象,探讨译者在翻译文本选择中主体性的彰显,着力分析译者主体性诸如文化取向、人生哲学、生活经历、审美态度、翻译目的中等主观因素是如何在翻译文本选择中发挥作用的。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西方翻译研究中文化观点的转变赋予了翻译学习新的特点与研究方法。以目标语为导向的翻译方法就出自这场转变,对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文化身份及角色进行了重申。逐渐,学者们也真正认识到译者才是翻译的主体,才是翻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长期的翻译研究中,译者的身份一直未得到过明确的认可及肯定,因此难免对翻译学习造成了大量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西方翻译研究中文化观点的转变赋予了翻译学习新的特点与研究方法。以目标语为导向的翻译方法就出自这场转变,对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文化身份及角色进行了重申。逐渐,学者们也真正认识到译者才是翻译的主体,才是翻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长期的翻译研究中,译者的身份一直未得到过明确的认可及肯定,因此难免对翻译学习造成了大量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文本翻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取决于读者的反应。接受美学强调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对旅游文本翻译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旅游文本翻译过程中,译者应避免以文本为中心,而应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充分考虑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习惯、文化心理和审美习惯等因素,实现译文和译文读者之间的视野融合,从而提高译文质量,达到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7.
翻译的过程是一个译者不断进行选择的过程,影响翻译选择的既有语言差异等内部因素,也有社会、历史、文化等外部因素,而往往外部因素产生的影响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本文挣脱文本的藩篱,站在文化语境的高度去审视翻译问题,分别从文化立场、意识形态、社会背景等方面讨论文化语境对文学翻译选择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当前新疆正处于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关键时期,翻译实践在实现新疆一体多元的文化景观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新疆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译者和文本选择是翻译文化实践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译者对外宣文本和翻译策略的选择都有积极的建构作用。本文探讨了在新疆特殊的社会文化语境下,译者的作用、该翻译什么、如何翻译、为谁翻译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当下新疆翻译理论研究界、翻译实践从业者及相关文化部门亟待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翻译的过程涉及译者的理解和表达两个阶段。汉语成语翻译中形象语言的处理是成语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既涉及到两种语言的表达形式,更涉及到两种文化背景。在汉语成语英译的理解阶段,译者要充分激活与文本相关的图式,同时也要充实自身的知识和文化图式。在汉语成语英译的表达阶段,译者要做到激活译文读者头脑中已有的图式,还要帮助译文读者构建新的图式,以致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为中国的翻译理论建设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他把翻译事业和民族文化的复兴与改造国民性结合起来,从用科幻小说开拓国民思想的归化编译到为中国文化能从西方文化汲取更多营养而采用的原汁原味的"宁信不顺"的直译,尤其在做儿童文学作品翻译时,鲁迅重视儿童发展,从立人出发,翻译具有童真童趣的儿童文学作品,用儿童的语言采用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翻译策略,体现了儿童本位的翻译观。不同时期,鲁迅的翻译目的也不同,在特定目的下采用的翻译策略也有变化,这些都与汉斯·弗米尔的目的论理论不谋而合,弗米尔的目的论主旨在于译者要根据译本的目标读者的需求而采用适合的翻译方法。比如直译、意译或是编译等翻译策略,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译者首先要明确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11.
回译是通过拟译文本与目的语文本间内在的语言和文化联系,把拟译文本中源自目的语的语言文化素材重新译回源语的翻译活动。本文以林语堂的长篇小说《京华烟云》为研究对象,选取文中涉及到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通过分析译文中对于这些元素的再现或删减,旨在提高该类特殊文本中文化元素的正确还原。  相似文献   

12.
从功能派翻译理论视角阐释了《名利场》杨必译本中幽默言语的翻译策略,指出幽默言语在翻译过程中既要注重原语文化,"忠实"传达原语文本中幽默诙谐风格,又要根据目的语文化中读者群的可接受度适时调整翻译策略,尽量把"文化缺省"所导致的翻译障碍灵活处理,达到作者、原语读者、译者和目的语读者的有效交际.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若干中国公司简介的英译文文本,发现译者往往不考虑译文读者,译入语文化等非语言因素,结果影响了翻译活动预期目的的实现。本文作者以翻译目的论为理论指导,参照英文平行文本,对这种译文中出现的翻译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翻译本身也被认为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本文将从跨文化翻译角度,结合笔者多年的《茶艺英语》课程教学经验探讨译者应该如何根据目标语与源语两者之间的文化差异采取相应的归化异化策略更好地翻译文本中的文化元素更有效表达原文意思从而更好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诗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星。他的诗词都用古典的中国格律诗体写就,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毛诗词中的文化负载词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结晶。本文从关联翻译理论的视角来研究毛诗词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根据关联理论,文化负载词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也是一个认知-推理的过程,译者应充分考虑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和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等因素,灵活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选择具有最佳关联性的译文,努力实现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期盼相吻合。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建立《天下》古诗英译汉英平行语料库,用定量研究的方法,从时空建构、文本素材的选择性采用、标示式建构和人物事件的再定位等方面探讨了其翻译叙事建构的特点,指出译者既有对目的语境和目的语读者接受度的考虑,也有对源语文化的坚守,试图描绘一个"通而不同"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17.
文章论述了格式塔意象图式原理在翻译中的应用。根据这一原理,客体具有其相对独立的整体性,并且,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而人对客体的认识具有完形趋向性,即倾向于首先将它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译者首先在脑海中形成关于原文文本整体的格式塔意象图式(形成该图式也就实现了原文文本定向性对译者的约束),然后再进行翻译,从而既遵守了原文文本的定向性,又实现了灵活翻译及创造性翻译,成功实现译文应执行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旅游业飞速发展,但是旅游英语翻译缺乏专门人才,翻译质量不尽人意,翻译中文化不对等现象较为普遍。因此,译者应对汉英旅游资料的语言特征和差异有所把握,并以跨文化的视角剖析旅游英语翻译中的伪对等现象,处理好旅游英语文化对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的翻译研究领域,翻译活动已由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发展为文化研究的翻译转向,本文从全新角度把女性性别结合后殖民的社会背景,用女性主义翻译视角对王蕾和一蕾的翻译文本从语言和心理角度都进行了对比,探讨男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性别差异所体现出不同的翻译角度,同时也有助于中国读者对莱辛作品阅读品鉴和理解。  相似文献   

20.
目前,传统的翻译忠实伦理已向文化交际伦理发生转变。翻译伦理译学作为一个动态信息的传播过程,强调作为主体的译者与"他者"的关系,无论这个"他者"是文本,原作者,还是读者。本文从哈贝马斯的翻译伦理学角度出发,以《世界人权宣言》的英汉被动句式句式转换为例,来阐述英汉双语对比研究不仅仅限在源文和目的语文本的句式层面上,还受到权力关系,观念等社会文化的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