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教育回归儿童生活世界的理念下,本研究关注除学校和家庭场域外,儿童同伴交往的另一重要领域:社区生活.通过现场观察了解不同社区环境下儿童的同伴交往行为状况,如交往时间、地点、对象、活动、方式,以及处理合作、拒绝等特殊事件的行为方式.通过访谈法探究影响儿童同伴交往行为的社区因素.研究表明,社区人际交往环境、物质环境以及社区成员的关注和引导都会对儿童的同伴交往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儿童不良习惯和行为的形成与其生活的家庭教养环境,尤其是父母的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关系[1].儿童的不良习惯和行为是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些不良习惯和行为一旦被强化、固定下来,往往难以矫治,并影响儿童的个性发展和心身健康[2].为了研究家庭教养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及成长的影响,预防儿童不良习惯和行为的发生,我们于2009年3~11月,对兰州市学龄前儿童及其家庭教养环境状况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3.
儿童行为退缩是指当他们无论是面对陌生还是熟悉的环境时,都表现出孤独、畏惧、害怕等行为问题.行为退缩的成因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包括儿童的气质类型、能力水平及儿童的性格特征;客观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师生关系.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互起作用.行为退缩的预防措施主要有:自信心、独立能力的培养;治疗措施主要有:行为矫正和环境改变.  相似文献   

4.
儿童用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对周围环境进行探索活动,而环境也对儿童的行为产生各种影响。有些环境相对地贫乏,对儿童提供的诱惑甚少,有的环境过于富有刺激性,使儿童不知所措。物理环境刺激与儿童的行为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相似文献   

5.
儿童饮食行为以及喂养行为是儿童保健中重要的内容之一,通过对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关注和解决,进行正确的儿童喂养,才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饮食环境,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本文通过对儿童饮食行为的介绍,分析了儿童饮食行为的问题以及影响因素,探讨了儿童饮食行为的解决方法。同时也对儿童喂养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了正确儿童喂养行为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良好的家庭教育软环境对塑造儿童完美的人格和优秀的品德行为,提高其综合素质起着积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家庭教育软环境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中健全人格的形成、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健康情绪生活的营造的影响,提出要从创设良好的思想道德环境、学习环境、和谐的心理环境等家庭教育软环境,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儿童不良习惯和行为的形成与其生活的家庭教养环境,尤其是父母的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关系。儿童的不良习惯和行为是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些不良习惯和行为一旦被强化、固定下来,往往难以矫治,并影响儿童的个性发展和心身健康吲。为了研究家庭教养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及成长的影响,预防儿童不良习惯和行为的发生,我们于2009年3~11月,对兰州市学龄前儿童及其家庭教养环境状况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8.
儿童纪律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关系着儿童的身心和谐发展等诸多方面.本文试图从建构主义理论视角出发,从教师教学手段,儿童学习环境,幼师关系等几个维度,对儿童的行为问题进行探讨.这种充分尊重儿童生命的建构性的方法,对儿童未来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通过层层递进的7个分享测验,本研究考察了我国当前不同教育环境中3岁和5岁儿童的分享行为特征。结果发现,5岁儿童利他趋向显著高于3岁儿童,且5岁儿童在分享行为上已显出一定的策略性;学前儿童的分享行为并无明显性别差异;教养环境会影响儿童分享行为的利他性表现;在无涉自身利益或涉及自身利益但无法把控结果的情况下,学前儿童的分配行为更趋公平。本研究结论不仅反映了学前儿童分享行为发展的一般趋势,而且显示了特定社会文化对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采用青少年学生疏离感量表、长处和困难问卷(学生版)和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对271名初中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考察了疏离感、亲社会行为及社会支持的关系.结果发现:(1)初中流动儿童男生环境疏离感显著高于女生,女生亲社会行为显著高于男生,曾远离父母生活过的流动儿童疏离感总分及社会疏离感、人际疏离感均显著高于一直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儿童;(2)疏离感与社会支持和亲社会行为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与亲社会行为显著正相关;(3)结构方程模型表明,社会支持在疏离感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模型拟合较好.初中流动儿童疏离感通过社会支持间接影响亲社会行为,提高社会支持可促进初中流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1.
以生态系统理论为视角,考察了环境对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的影响.生态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对儿童的社会退缩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在微系统中,对儿童社会退缩行为影响较大的为家庭生态系统(亲子互动、教养方式)和班级生态系统,其中班级生态系统又可细分为同伴互动子系统(同伴接纳、同伴拒绝及同伴欺负)和师生互动子系统(教师的移情、关怀和亲社会行为).在宏系统中,文化模式和文化态度对儿童社会退缩行为具有重要影响.未来的研究应该更关注中系统和外系统的影响,考察微系统的动态变化以及制定系统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丁浩  程志龙  邵义仙 《宜春学院学报》2012,34(9):125-127,139
采用博弈研究范式,设计独裁者博弈实验,探讨年龄、环境和性别等因素对学前儿童合作行为的影响。实验被试为3、4、5岁三个年龄水平的学前儿童,分别来自城市和县镇两种环境下的4所幼儿园,共计120名,在独裁者博弈中担任提案者角色。实验研究结果为:(1)年龄的主效应显著;(2)环境的主效应显著;(3)年龄和环境的交互效应显著。学前儿童在3岁左右即出现合作行为,合作行为随年龄的增加而逐渐提升,城市学前儿童的合作行为超过县镇儿童,并且在城市环境下儿童合作行为发展的年龄特点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3.
从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视角出发,将7岁儿童的游戏行为置于家长、社区、学校等因素构成的微观环境中进行观察,描述了7岁儿童游戏行为特点,比如以“道吉信息加工模式”解决矛盾、以玩具为媒介参与游戏、游戏中的性别的分解,并对如何改善微观环境,促进儿童的游戏行为及发展提出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14.
儿童是国家发展的希望,儿童的培养是教育工作者与父母、社会应当共同关注的重点话题。儿童是否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是否能健康成长,是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重要标准,关系着国家未来的发展命运。幼儿园环境质量好坏决定着儿童认知游戏行为,所以必须充分重视幼儿园户外环境。在此背景下,简要分析幼儿园户外环境特征元素,对儿童认知游戏行为的承载,并提出幼儿园户外活动环境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积极促进幼儿园户外环境,能够促进儿童认知游戏行为的有效发展。  相似文献   

15.
儿童一出世就是一个对环境的积极探索者。儿童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周围环境进行探索活动,而环境也对儿童的行为产生各种影响。不同的环境刺激,对儿童的行为,特别是探索性行为的发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有的环境过于富有刺激性、过于新奇、复杂,使儿童不知所措,不但不能引起儿童的兴趣,还容易导致儿童的恐惧和退缩。有些环境刺激相对贫乏、单调,不仅对儿童提供的诱惑很少,而且会引起儿童的不安和厌烦。在这两类环境中,儿童都很少作出积极的探索性反应。而只有将提供给儿童的环  相似文献   

16.
环境教育是帮助公民养成亲环境行为和提升环境行动能力的重要途径,对缓解环境问题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信息可视化软件,利用2000年以来国外环境教育研究文献绘制该研究领域的知识图谱,并进行分析、解读.研究发现,21世纪国外环境教育研究主要包括环境保护本体知识、环境保护价值取向、环境教育测量与评价、环境行为四大领域;亲环境行为、环境行动能力、自然连接性和儿童环境教育是当前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7.
童年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童年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过程中,家庭教育对儿童自控能力的影响很大.独裁型、惩罚型或溺爱型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剥夺儿童练习自我控制的机会和动力,而使之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教育和调节儿童与环境的关系对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咨询师在学校心理个体咨询辅导中发现,外显的是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意识发展不良引发的常见的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内隐的是儿童母亲作为儿童成长的重要他人,给儿童心理成长所带来的影响,因此将儿童母亲情绪管理的改善作为切入点进行心理支持,将使儿童的心理问题及行为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8.
由于儿童言语功能和思维等各方面都处于发展的初期,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以行为问题为主,而攻击性行为表现得尤为突出。对于不同的儿童,或者在儿童成长的不同阶段,攻击性行为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需要结合儿童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来进行综合考量,及时而准确地发现儿童攻击性行为背后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旨在引起家庭、教育部门和全社会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重视,在减少儿童攻击性行为方面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19.
智障儿童由于大脑器官损伤以及不良环境和不合理教育,导致他们产生了心理和行为方面的种种缺陷和障碍.其中,自卑感、依赖心理、缺少自信心是最典型的表现.良好的心理环境创设,父母、师长、社会的关爱以及开展多元化的活动可以矫治智障儿童的不良心理与行为.  相似文献   

20.
关于同胞出生对儿童的影响研究,在我国学界非常鲜见,而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相对丰富.学者们从不同研究视角探讨同胞出生后儿童心理与行为的变化,并提出相应的理论阐释其影响机制.临床心理学家认为同胞出生对大多数儿童来说是压力事件,有可能演化为心理危机;发展心理学者认为同胞出生是促进儿童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契机;生态心理学者更关注儿童在所处生态环境中的改变.整合以上多元视角,同胞出生后儿童经历了一个适应历程,产生的影响存在个体差异,这取决于儿童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因此,应该为儿童构建积极的环境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