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谓简牍档案?简牍是对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和木牍的概称."简"是经过修治的细竹条,细木条称作"札";较宽的木板,也包括竹板,称作"牍".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简.从竹,间声";"牍,书版也,从片",片就是剖开的木.<辞源>中说:"简牍,即书牍.  相似文献   

2.
古代的简牍     
在我国,比纸更早的传统书写材料是简牍。 现在通行的《辞源》说:“简牍,即书牍。古时无纸,书于木片曰牍,书于竹版曰简。”只强调了简牍在质料上不同,而对两者在形状上的区别并没说清楚。 目前在古墓中发掘出来的竹简,时代最早的属战国时期。最长的达75厘米,而宽度不超过1厘米,厚仅0.1—0.15厘米。这样细长的薄片,无论如何是不能称之为“竹版”的。而且,随着文字记录普及各地,并非到处都有竹子生长可供制简,用木代竹来制简是很自然的事。考古发现表明,在汉代,与竹简同样呈细长薄片状的木简也非常流行。在敦煌、居延地区发现的数以万计的简,绝大部分都是木质的,只有  相似文献   

3.
在古代,发明造纸术和印刷术之前就有了书。那时制作书籍的材料是竹简、缣帛和木牍。简牍太重,缣帛太贵。而且,载有文字的竹简、缣帛和木牍,虽可以说是书,但还不能说是出版  相似文献   

4.
简牍档案是中国古代以竹木为载体的公私文书。简指竹片 ,称竹简 ,牍指木片 ,称木牍、木札、木简 ,两者又可通称为简。我国在纸张发明和普遍使用以前 ,简牍曾是一种主要的书写材料。简牍档案最早约产生于先秦 ,直至东晋末年才基本绝迹。20世纪以来 ,我国各地先后出土了大量的简牍档案。这些丰富的以竹木为载体的古代档案历经两千多年仍能保存下来 ,不仅为世界所罕见 ,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迹。简牍档案的产生以中国为最早 ,但却不是我国所独有的 ,在国外也有发现和记载。例如 ,19世纪末叶 ,学者们在巴拉望岛和民都洛岛上 ,找到一些刻…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图书的外部特征——装帧,有一个发展变化的历史.最早的图书简牍中,除了木牍是散页以外,竹简都是将若干竹简编连在一起,由于竹简窄细,竹简多的——也就是字数多的图 书再卷在一起,如同卷竹帘一样.  相似文献   

6.
《现代出版》2010,(6):8-8
古代文字刻于甲骨、金石,都不能称之为书。中国书籍的起源,应该追溯到竹简和木牍。我国最早专门作为书写用的材料就是经过整治的竹片和木板。关于简牍的整治与制作,古书上有很清楚的记载。汉代学者王充在其著作《论衡·量知篇》中写道:“竹生于山,木长于林,截竹为简,破以为牒,加笔墨之迹,乃成文字。”为了防止虫蚀和霉烂,在书写之前,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工。  相似文献   

7.
一、尺牍释名及尺牍文献的起源牍,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卷七片部云:"牍,书版也。"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牍,专谓用于书者。"先秦时《周礼》、《仪礼》中多有版、方之词,皆牍之谓也。当时的版牍多用于表示户籍和名籍。从形制而言,牍与册、牒、椠均有所不同:牍多用木质,一尺见方,而册(策)多用竹简,狭长,中间有编连的丝绳;牍与牒虽多用木质,但牍较之牒为厚,牒则为小木札,所谓厚者为牍,薄者为牒;椠与牍相类,但粗者为椠,精者为牍。由  相似文献   

8.
简牍是对简和牍的统称,简是指细竹条,又被称为札,牍则是宽木板,和甲骨文一样都是我国古代记载文字的载体。随着大量简牍档案的出土,向世人展现出汉代简牍档案管理和保护的全貌。  相似文献   

9.
“简牍”是我国古代在纸张发明以前通用的书写材料。一般地说,“简”是竹质的;“牍”是木质的。古代简牍的使用,可能很早,但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简牍是战国时期的。战国和秦汉是简牍的盛行时代。自东汉开始,随着造纸术的发明和纸张的大量使用,作为书写材料的简牍才逐渐消失,魏晋以后的简牍已经很少见。我国使用简牍的历史达1000多年。简牍的内容十分广泛,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一般来说,“简牍”指的是中国古代遗留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和木牍。迄今为止,国内外对中国简牍的研究虽已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作为一门学问,还没有一个为大家公认的正式的名称,人们只是习惯地称为“简牍”、“竹牍”、“木简”的研究,或分别叫做“秦简”、“汉简”、“汉晋木简”等等。在日本,则称为“木简学”。如果在上述诸称谓中挑选  相似文献   

11.
修改文章何以称谓“删削”,说来话长。早在战国时代,由于缺少合适的书写材料,于是人们就把竹子或木头削成狭长的小片,用来写字。这些狭长的小竹片叫“竹简”,也叫“简策”;狭长的小木片叫“木简”,又叫“版牍”。据考证,竹简和木简上的字都是用毛笔写的。在竹简或木简上写字,有时难免会写错。为了纠正写错的字,人们通常都  相似文献   

12.
西汉郡级档案文书的重大发现──东海县尹湾村汉墓出土一批简牍刘洪石为纪念第13届国际档案大会的召开,中国邮电部发行了特种邮票《中国古代档案珍藏》一套,计4枚。分别为“商代龟甲”、“汉代木牍”、“明代铁券”、“清代国书”。其中“汉代木牍”就是选择出土于江...  相似文献   

13.
书的变迁     
《出版视野》2004,(6):41-41
第一代:木简竹简式东汉宦官蔡伦于公元105年改革造纸术之前,“书”差不多都是用漆写在木片或竹片上的,再用细绳或牛皮素串联在一起。这种“木简竹简式”的书与印度的贝叶书、埃及的纸草书以及古代西方的泥板砖刻式“书”,并称为古代人类四种原始“书”。  相似文献   

14.
青海大通上孙家寨115号汉墓出土的一批汉简,简文有《孙子兵法》残简。简文发表以后,一些学者对这批木简作过研究。李零先生曾在《考古》1983年第六期上发表了《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汉简性质小议》一文,就《孙子》残简发表了极有见地的看法。李学勤先生在《〈孙子〉篇题木牍与佚文》文中也就《孙子》残简与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篇题木牍,提出了非常精到富有启发性的意见。他认为"竹简本的《孙子》不限于今传本的那十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图书的发展史,最早的正式图书应该是简牍。大约产生于商代末期的“简牍制度,流传广,影响深远。它一直延续到汉代,约有千年之久。本文对“简”、“牍”的形成与发展作了详细论述,以期让广大读者对其能有个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6.
“编辑”一词,最初见于《南史·刘苞传》,刘苞“少好学,能属文。家有旧书,例皆残蠹,手自编辑,筐箧盈满。”许慎《说文解字》训:“编,次简也。以丝次弟竹简而排列之曰编。……从系扁声。”《说文解字》所释的编应为最初之意,就是顺次排列,如编列、编排、编印等。后来串联竹简的皮筋或绳子也称“编”,沿用到后代谓一部书或书的一部分也叫“编”。辑,有聚集、收集之意。《韩非子·说林》:“雨十日,甲辑而兵聚,吴人必至,不如备之。”《汉书·  相似文献   

17.
“连篇累牍”这个成语常被人误用,错就错在褒贬不分。例如:“在我国重要经济类报刊如《中国经济时报》……上揭露上市公司和金融组织违法违规行为的报道真可谓连篇累牍、屡见不鲜”(《吴敬琏:股市不能太“黑”》,《南方周末》2000年11月2日第1版)。 笔者以为,这里的“连篇累牍”属误用。 “连篇累牍”亦作“累牍连篇”。此中“篇”,是指古代把写有诗文的竹简用绳子或皮条连在一起,“牍”,则指古代用来写字的狭长木板。明乎此,我们也就不难知晓,  相似文献   

18.
“版本”是一个合成词。《说文解字》释“版”:“判也,从片,反声。”释“片”:“判木也,从半木,凡片之属皆从片。”可见“版”之本义是“片”,“片”是“半木”之意,所谓“版”是“木”之解体。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凡施于宫室器用者,皆日版。今字作板。”故“版”同“板”。古人最早是用木版和  相似文献   

19.
赵城金藏     
谢德智 《图书馆学刊》2008,(1):F0002-F0002
《赵城金藏》堪称稀世孤本,国之瑰宝。它与《敦煌遗书》、《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并称为国家图书馆的四大镇馆之宝。《赵城金藏》为卷轴装,黄纸护首,朱漆木轴,每卷经首加装“释迦说法图”,图右上角刊“赵城县广胜寺”六字。它继承了《开宝藏》版式,依照千字文编帙,自“天”至“几”每版23行14字,版端小字刊雕经名简称、卷次、版片号、千字文编号。  相似文献   

20.
1世间《书缘》知多少 前些年曾将自己的文章结集,以《书缘》(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12月版)为名付梓。后来在“孔夫子旧书网”同时发现了两本叫《书缘》的书,感到亲切,便一同买了下来,遂撰《(书缘)三种》一文,发表于湖南《书人》杂志,并贴在天涯社区“闲闲书话”。后来有湖南“小源塘居士”跟帖说,他收藏了以《书缘》为名的图书和期刊共九册,分别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