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唐英 《当代传播》2003,(6):69-70
“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具有意识的累积性、普遍性及共鸣性。大多数人都力图避免因单独持有某些态度而造成的孤立。一个人一旦了解哪些观点是占优势的或普遍得到支持,会调整自己的看法与优势意见保持一致,这样便开始了一个螺旋过程,不断把一种意见确立为主要的意见。广告传播的意识形态区隔是“沉默的螺旋”现象在广告传播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
"沉默的螺旋"与"反沉默螺旋"现象 "沉默的螺旋"是指这样一种现象:大多数人在用自己的态度作出选择时会有一种趋同的心态,当个人的意见与其所属群体或周围环境的观念发生背离时,个人会产生孤独和恐惧感,于是便会放弃自已的看法,转变支持方向,与多数意见一致.这个过程不断把一种优势意见强化抬高,从而形成"沉默螺旋模式".  相似文献   

3.
刘海波 《新闻世界》2009,(6):123-124
“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人为避免孤立,对多数派赞同的意见倾向从容表达,而当感知自己意见居于少数派劣势时,则选择沉默,一方的沉默导致另一方越来越强势,从而形成一种螺旋式过程。这样的沉默往往导致社会良性运行必不可少的监督机制的缺失。恶俗广告正是在这样的沉默声中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4.
沉默的螺旋     
梁锋  江妮 《新闻前哨》2013,(8):90-90
"沉默的螺旋"最早见于诺埃勒·诺依曼(Noelle-Neumann)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它描述了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使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沉默螺旋"理论假说由3个命题构成:(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  相似文献   

5.
根据德国传播学家诺埃勒·诺依曼创建的“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假设,大众传媒能够凭借自身强势地位,通过有效手段,直接影响意见气候,造成“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而当代学者认为,具有开放多元、互动全息、分众匿名等特性的新媒体崛起,“沉默的螺旋”的理论根基在动摇。然而,“意见气候”实质上以一种新的形式存在着,“沉默的螺旋”在当今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并没有失去其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卫  左衡 《编辑之友》1999,(5):8-10
根据德国社会学家伊丽莎白·内尔一纽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大众传播时代的舆论受到三股势力的左右,即大众媒介、人际交往和从众意识。当一种观点得到媒介持续不断地宣扬,成为支配性、主导性的意见时,持不同看法者便逐渐陷人沉默。“这样,一方表达而另一方沉默的倾向便开始了一个螺旋过程,这个过程不断把一种意见确立为主要的意见”。作为大众传播  相似文献   

7.
20多年前,德国学者伊丽莎白·纽曼将社会心理学机制引入传播学研究并提出了"沉默的螺旋"理论.此后,该理论备受关注,自然也受到不同程度批评.有研究者认为"对孤立的恐惧"并不是促成个人发表意见的绝对的常量,而应该是一个受到制约的变量,即"对孤立的恐惧"并不能成为影响个人发表意见的充分且必要的原因.本文从这个角度出发,利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借助高级统计中的结构方程式模型进行分析,以实证的方法检验"沉默的螺旋"理论.研究加入另一个在中国影响个人意见发表的重要因素--"面子",探讨这个因素在"沉默的螺旋"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从新媒体语境下审视沉默的螺旋——以网络传播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文霞 《今传媒》2011,(4):97-98
本文从诺伊曼"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基本假说前提出发,探讨在网络空间中所谓的心理因子和社会因子等概念的表现形式,结合个案呈现"沉默的螺旋"的继承与创新,得出"沉默的螺旋"在网络空间中仍以自己的方式存在着。  相似文献   

9.
网络时代迎来了媒介融合发展不可逆的趋势,本文基于"沉默的螺旋"理论并通过对受众心理、舆论阵地重心转移、媒介环境变化的分析得出结论:网络空间中在一定的范围内"沉默的螺旋"效应依然存在。形成意见气候的条件发生改变,对受众心理研究由个体转变为群体,对于网络舆论的引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沉默的螺旋是否会在互联网上消失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互联网上 ,根据传统的实证研究得出的沉默螺旋是否会消失 ?本文从纽曼沉默螺旋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假设出发 ,检验了在网络空间中“孤立恐惧动机”、“公开表达”等概念的适用性 ,结合有关CMC与FTF在群体压力方面的研究成果 ,认为沉默螺旋产生的基本条件在网络空间中仍然存在。同时对“中坚分子”的分析 ,也揭示了网络空间中沉默螺旋表现的一些特殊之处。文章还在最后对我国现实中沉默螺旋理论的适用性和表现方式的特殊性做了简单的总结。  相似文献   

11.
网民通过网络论坛、与政治家对话等形式公开表达对公共事务的意见和愿望,这种公共表达是否真的实现了哈贝马斯所说的"话语民主"?本文通过对"话语民主"内涵和原则的详尽分析发现,由于网络空间话语主体政治身份难以界定、网民私人角色与公共性原则的冲突、网络话语理性与非理性交织、言论的分散化、碎片化等特点.使得哈贝马斯"话语民主"所必须的原则与条件在网络空间难以实现.但我们可以借鉴"话语民主"中有益的理论内容,对网络空间公共表达进行有效的规范,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的民主优势.  相似文献   

12.
宋夕  李超 《新闻世界》2014,(1):92-93
"沉默的螺旋"顾名思义"沉默的大多数"该理论重要前提之一是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所产生的对"多数"或"优势"意见的趋同心理,它强调的是大众传播对现实中个人的影响。而在网络空间中,大众可以借助自媒介在某社区、论坛、博客、微博、陌陌等个人平台上自说自话,似乎没有什么可以阻挡自己表达观点的机制。本文通过分析传统媒体和网络语境的现状论证了社会孤立的动机并没有消失,只是网络群体对个人压力的呈现方式有所变化,压力的强度相对减弱,但"沉默的螺旋"并没有从网际消失。  相似文献   

13.
郑晓华 《新闻传播》2009,(12):124-124
“沉默的螺旋”概念最早见于德国学者纽曼发表的一篇论文上。纽曼认为,大多数个人力图避免因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造成的孤立,为了了解哪些观点是占优势的或得到支持的.哪些观点是不占支配地位的或是正在失去优势的.他们便对周围的“意见气候”(opinion climate)进行观察.当感觉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觉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一方时.许多人便会屈服于压力而保持沉默。以此为基础,她提出了关于“沉默的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的五个假定:  相似文献   

14.
"网络圣战"是指网络空间中发生在网络团体之间双方因意见、观念等不同而产生的一种对抗方式.挑起圣战的主动方到其所认定的目标群体的网络社区发起攻击,主要是通过不间断地大量发帖或回复旧帖致使对方的交流平台秩序混乱,使其不能达到正常的信息交流之用.  相似文献   

15.
颜莉 《东南传播》2011,(2):46-48
当今"地球村"的网民已经不能仅仅满足于获取信息,有相当一部分上网者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也在发布信息、发表言论,这些人以建设性的态度在网络空间里进行公共议题的讨论与辩论.网络空间中的公共意见表达有其自身的特质和发展态势,并对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网络传播中,认知基模下的沉默的螺旋是如何表现的?本文依据社会认知心理学和沉默螺旋理论,结合毕福剑事件的讨论,认为沉默的螺旋在社会心理机制中产生,并对网络空间的孤立恐惧和群体压力进行分析,说明沉默的螺旋会受到社会心理机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所谓歌曲"恶搞",主要是指结合新近发生的一些事件和流行的现象进行歌词的再创作,在MV中配以新闻图片或反映改编者态度、观点的动漫.歌曲"恶搞"可以分为无厘头的低俗恶搞和结合时事热点表达意见态度的恶搞两类.前者是为恶搞而恶搞,没什么实际意义;而后者则用恶搞的形式传递严肃的意见和态度,可以看成是一种新的网络新闻评论形式.  相似文献   

18.
常宁 《青年记者》2017,(21):29-30
德国传播学家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于1974年正式提出“沉默的螺旋”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意见的公开表达受他们所感知到的大众意见影响,当人们认为自己的意见属于多数派时便会积极表达观点,而当人们认为自己的意见是少数派时就会保持沉默.该理论一经提出便在传播学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然而,业界对其的质疑和讨论也不断出现,相应研究不断增多.目前,国内外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研究主要分为传统媒介环境下的研究和网络媒介环境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舆论是意识形态的主要体现方式.在当前价值观及文化多元的社会背景下,党要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进行舆论引导是一项重要的抓手和需持续重视的工作. “沉默的螺旋”与“反沉默的螺旋” 1.“沉默的螺旋”理论再回顾.“沉默的螺旋”理论首见于1974年德国学者诺依曼发表的《沉默的螺旋:一种舆论学理论》文章中,她随后于1980年出版著作《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从意见气候、被孤立的恐惧、准感官统计等核心层面对“沉默的螺旋”理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释.  相似文献   

20.
"范跑跑事件"传播中的反"沉默螺旋"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跑跑事件"是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后引起全民关注的一个话题.在这一事件的传播过程中,运用传统的"沉默螺旋"理论很难加以解释,反而显示出了反"沉默螺旋"现象.本文从"范跑跑事件"出发,旨在从网络特性、社会环境、中坚分子三方面出发找出反"沉默螺旋"现象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