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刊去年第十一期发表了我写的《谈谈宣传性现象》一文,关于这个问题,还有几点,需要加以说明和探讨。宣传性现象不等同于假象有的同志说:你提出来的“宣传性现象”确实有,可那不就是我们常说的“假象”吗?何必再搞这么一个新的概念标新立异? 我要说:“宣传性现象”和“假象”这两个概念不是等同的。假象和宣传性现象之间至少  相似文献   

2.
几年前,我提出过一个新的新闻学名词——“宣传性现象”,自认为对实际工作还是有点儿用的。现在,我想占《新闻战线》一些篇幅,扩大一点影响。什么是宣传性现象?这是个陌生的名词。可是,在生活中,我们却能在不少场合碰到这种现象。应该说,你对它的身影面庞都是熟悉的。不信,请看:  相似文献   

3.
“宣传性现象”这一概念,是艾丰同志在《新闻战线》1985年第11期中提出来的,今年第3期《新闻战线》又刊登了艾丰同志《再谈宣传性现象》的文章。今年的第6期《新闻战线》刊登了卢纯田同志的《“宣传性现象”是非科学概念》一文,认为艾丰同志提出的“宣传性现象”是缺乏确定内涵的非科学的概念。卢纯田同志的主要根据是:这一概念的词义和它的内容不相一致;缺少相对应的另一概念,即违反辩证逻辑的对偶性原则;不够约定俗成;适用的范围不够大。笔者认为,这几点都是站不住脚的,愿同卢纯田同志共同探讨。笔者感到,一个科学概念的提出,关键不  相似文献   

4.
6月26日,笔者在经济日报社就新闻学术界的许多热点问题采访艾丰。访谈中,艾丰对探讨、分析当下的“新闻策划”热尤其有兴趣,提出了一些新鲜、独到的见解。 一、新闻策划就是造就“宣传性现象” 艾丰认为,新闻策划实质就是造就“宣传性现象”,所谓“宣传性现象”,就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是在一定情况下,由于宣传和传播的影响和干扰而产生的或者是为满足某种宣传目的而人为制造的一类现象”。 访谈中,艾丰强调;“我读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就叫《论宣传性现象》。我认为,宣传性现象就是策划产生的。我那时候没用这个词,但我…  相似文献   

5.
“宣传性现象”这一概念,是艾丰同志在《新闻战线》1985年第11期中提出来的,今年第3期《新闻战线》又刊登了艾丰同志《再谈宣传性现象》的文章。今年的第6期《新闻战线》刊登了卢纯田同志的《“宣传性现象”是非科学概念》一文,认为艾丰同志提出的“宣传性现象”是缺乏确定内涵的非科学的概念。  相似文献   

6.
和一位厂长交谈,他很不高兴地说:“我不喜欢新闻单位宣传我们厂。”为什么?他给我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位记者曾采访过他,稿子见报不久,记者提出在厂里买辆三轮车,厂里以出厂价售给他一辆,当时没付钱。过了些时候,记者说:我手头紧,钱凑不够,交一半怎么样?我说那一半我给你交吧。后来,又过了几天,记者来电话说:“三轮车我不要了,请你推回去吧!”  相似文献   

7.
浅谈新闻的讽刺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讽刺是新闻记者采写新闻时所常用的方法之一。所谓讽刺,就是对社会上应否定的现象,运用冷嘲、热讽,甚至挖苦的手法,给予揭露、痛斥和否定,借以表达记者的立场、观点和思想感情。别林斯基对讽刺的力量曾给予很高的评协他说:“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讽刺和嘲笑更可怕的力量了。讽刺就是对丑陋行为的一种惩罚”。社会生活中应否定的现象,往往把本质隐藏在假象中,新闻记者采用讽刺手法,撕破假象,揭露本质,以达到预期的宣传目  相似文献   

8.
几年前,我提出过一个新的新闻学名词——“宣传性现象”,自认为对实际工作还是有点儿用的。现在,我想占《新闻战线》一些篇幅,扩大一点影响。什么是宣传性现象? 这是个陌生的名词。可是,在生活中,我们却能在不少场合碰到这种现象。应该说,你对它的身影面庞都是熟悉的。不信,请看: 例一:1958年8月15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刊登了这样一幅表现农业大丰收的照片:四个小孩肩并肩地站在即将收获的水稻秧上,那水稻生长得太密、太粗壮了,以致可以支撑住这样大的压力,而不必弯腰。这是记者在现场拍摄的。我们都知道,这  相似文献   

9.
感谢老师新野县施庵乡彭兴才我是1906年初才试着搞点新闻报道的。当时,我对新闻写作一窍不通,全凭着一股于热情,不间断地采写了几十篇稿件,可篇篇如石沉大海。正苦恼时,乡宣传委员王梅莲来到我家,她看了我的一些底稿说:“你对新闻写作的知识还欠缺。”我没好气地说:“你让我去进修吧?在这乡旮旯里你哪能给我找位老师?”王梅莲说:“如果你真有志气搞新闻写作,我可以给你介绍一位老师。”说着,她掏出了一本《新闻爱好者》杂志。说实话,当时我对这位“老师”还不太热情,谁知当我看了几页  相似文献   

10.
数字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十分普遍,但我们平时阅读报纸、收听广播时,经常会发现有些稿件中数字的运用不准确,有的甚至存在明显差错。出现这种现象的一条重要原因,是编辑没有把好关。怎样才能把好数字关?我认为,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不要受假象数字迷惑。在平常收到的稿件中,有些数字初一看,好象没什么毛病,但如果仔细分析,就发现这些数字是不合情理、不切实际的。假象数字大致有两类: 一是渲染拔高。个别作者在宣传先进单位、模范人物时,为了充分  相似文献   

11.
论毛泽东的宣传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是一位出色的宣传家,他的宣传思想曾经指导着中国共产党贏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拥护,赢得了革命战争的胜利。他的宣传思想扎根于中国特有的环境,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思想遗产之一。毛泽东的“宣传”概念什么是宣传?关于这个概念的含义,毛泽东的解释是相当广泛的。他说:“一个人只要他对别人讲话,他就是在做宣传工作”(《毛泽东选集》第二版838页,以下引该书只注页码)行动本身也是一种宣传,他说过:  相似文献   

12.
无悔     
年轻的摄影记者有时感到很辛苦,问我:“你干了一辈子摄影记者后悔不?”我说:“那是组织分配。”我始终记着参加革命时组织科长问我:“你为什么要参加革命?”我说:“为人民服务。”这句话伴我到离休。所以在报社,让我跑农村采访,  相似文献   

13.
随着历史的前进和社会的变革,一些“热”现象在社会上不断出现。 面对眼前诸多的热现象,是随波逐流,还是认真思考,冷静处理?有的记者只看现象,不看本质;只看正面影响,不看负面效应;只注意顺乎自然,而没有回眸静观。加劲宣传,推波助澜,造成不良影响。应该说不少社会现象的畸型发展,与新闻界的“炒”、“捧”、“推”是不无关系的。 那么,怎样才能对热现象做到认真思考冷静处理呢? 一是要用逆向思维方式对“热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逆向思维就是反向思维,与“热现象”反其道而思之。有一次我参加了一个小企业的开业庆典会,虽然该企业尽力描绘发展前景并热情款待前去参加庆典的领导、来宾及新闻记者,但我心里总不是滋味。看到该企业筹集资金的艰难和招待宾客的慷慨,联系到当时社会上出现的公款吃喝、购车攀比、  相似文献   

14.
艾丰的新闻策划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新华 《新闻知识》2000,(10):12-13
6月26日,笔者在北京《经济日报》社就新闻学术界的许多热点问题采访艾丰。访谈中,艾丰对探讨、分析当下的“新闻策划”热尤其有兴趣,提出了一些新鲜、独到的见解。现笔者根据采访录音并结合文献资料,试对艾丰的新闻策划观作初步整理和阐述。一、新闻策划就是造就“宣传性现象”艾丰认为,新闻策划实质就是造就“宣传性现象”,所谓“宣传性现象”,就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是在一定情况下,由于宣传和传播的影响和干扰而产生的或者是为满足某种宣传目的而人为制造的一类现象”①访谈中,艾丰强调:“我读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就叫…  相似文献   

15.
编辑琐议     
一、在节骨眼上下功夫做为一个编辑工作者要注意研究当前形势和宣传方针,然后找出一些宣传重点,在节骨眼上下点功夫。这方面,尽管我做得还很不够,但愿与同行共勉。打倒“四人帮”之后,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是党的迫切的任务之一。当时,人们所瞩目的自然是吴晗的《海瑞罢官》。一位大学的历史学教授就慷慨激昂地对我说:“吴晗的冤案不昭雪,史学界的心情怎么能舒畅!”在一次学术讨论会上,突然有人站起来说:“《海瑞罢官》是不是毒草,吴晗的冤案何时能昭雪?”在祖国的大西北,一位  相似文献   

16.
我1978年进县广播站当编辑,一位好友开导说:“那是个‘出生入死’的地方,不可呆长。”我听了有点摸不着头脑:“啥叫‘出生入死’?”他说:“广播这一行待遇差,‘进步’慢,入了行就甭想有什么发达,只能当一辈子末流编辑”。我就此请教一位老编辑,他反问我:“你爱不爱广播这一行?”我说:“爱呀,不爱咋进  相似文献   

17.
该奖谁     
大年初二,我得知本人的一篇拙稿在中央某大报“好稿”评审过程中“中奖”了。在过年的喜庆日子里,得到这样的消息不能说不喜。 然而,当我向告知此消息的友人进一步说明,第一不知哪篇拙作中奖,中几等奖,既没有得到通知,又没有收到奖金或证书时,友人告知“这是内部评奖,只奖编辑,不奖作者”,于是我不由得喜而转“悲”了。 其实,我得到这样的“获奖”喜讯,既不是第一次,也非第一家报纸了。 我想说的是某些新闻单位,应该界定“评奖”的概念:评什么?评谁?奖励谁?鼓舞谁? 如果评的是好稿,而且名单上的署名又是作者,那么荣誉和奖励当然应该首先是作者。如果要奖励、鼓舞编辑,  相似文献   

18.
艾丰的新闻策划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去年6月26日,笔者在北京《经济日报》社就新闻学术界的许多热点问题采访艾丰。访谈中,艾丰对探讨、分析当下的“新闻策划”热尤其有兴趣,提出了一些新鲜、独到的见解。现笔者根据采访录音并结合文献资料,试对艾丰的新闻策划观作初步整理和阐述。 一、新闻策划就是造就“宣传性现象” 艾丰认为,新闻策划实质就是造就“宣传性现象”。所谓“宣传性现象”,就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是在一定情况下,由于宣传和传播的影响和干扰而产生的或者是为满足某种宣传目的而人为制造的一类现象”①。 访谈中,艾丰强调:“我读研究生时的毕…  相似文献   

19.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习惯于把新闻称为“宣传工具”、“宣传手段”,至今也常常把新闻与宣传混为一谈,叫作“新闻宣传”。改革开放以后,引进了传播学,开始把新闻视为“大众传播媒介”,又常常冠以新的称谓:“新闻传播”。宣传和传播不是同一概念,新闻宣传侧重于主体对客体的教育灌输作用,新闻传播则侧重于主体对客体的告知交流作用。那么,新闻到底是“宣传工具”还是“传播媒介”?新闻的主要功能究竟是“宣传群众”还是“传播信息”?新闻工作是“党的宣传工作”还是“大众传播工作”?对于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漫画与幽默     
石宏 《档案管理》2006,(2):90-90
汽车在水塘里她:“车子坏了。化油器里进水了。”他:“化油器进水?简直荒谬可笑!”她:“我跟你说,车子的化油器里有水!”他:“你连化油器是什么都不知道!我要检查检查。车子在哪儿?”她“:在水塘里!”看病前天上班时,我觉得不太舒服。同事赶紧陪我去医院。为了能报销,同事让我用他爸爸的名字。我难受得要命,门诊挂号和填化验单都是同事帮我弄的。抽完血,护士交代:“你明天中午到医院的接待处取化验单。”第二天,我不是特难受了,就自己来到医院。接待处的护士问:“你是取化验单吗?”我说:“是。”护士就从抽屉里拿出一大摞化验报告问我:“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