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6 毫秒
1.
吕志峰 《语文学习》2010,(1):43-43,46
问:《信陵君窃符救赵》中有一句“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对“急人之困”之“急”的翻译.有人认为是为动用法,译为“为……着急”,有人认为是意动用法,译为“以……为急”,恳请赐教。  相似文献   

2.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选拔人才所用的一种文体,是据儒家经书(“四书”、“五经”)立论,按固定格式写作的一种议论体散文。它集我国古代各种文体之大成,是中国古代乃至世界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惜自1902年八股文宣告寿终正寝后,很少有人问津此道;喜近几年它已引起一些学人的关注。 本刊1992年和1993年的第10期曾先后发过《八股文与高考》、《八股文与作文训练》两文。为满足广大读者了解、认识、鉴赏八股文的需要和青年学生写作议论文以资借鉴,从本期起将陆续刊发文质兼备、言之有物的八股文,让读者一睹明清八股大家们“戴着镣铐跳舞”的风采,一览中国古代文化的奇景大观。  相似文献   

3.
“双语教育”在中国大地上如火如荼.目前学术界对这个尝试还有争议,有人认为”双语教育势在必行,而且利大于弊,另外又有人认为应该慎重行事.如何看待“双语教育”,本文认为应一分为二,辩证地去看待它,既要看到它的必要性,又要认清实施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和潜在隐患,另外,还需要决策者们出台一套完整科学的相关法规政策.  相似文献   

4.
有人把数学比喻成结构严谨的议论文,也有人把它比喻成刻板的八股文,鲜活的数学异化成了纯粹的符号系统,数学留在很多学生心里的强烈印象,就是枯燥的计算、刻板的公式、远离现实生活的应用题.其实,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好“兴趣”和“动手”这两大法宝,学习数学就会轻松许多.  相似文献   

5.
贾祖璋先生的《南州六月荔枝丹》引用了明代大书画家和诗人文徵明的《新荔篇》诗,引起了广大师生对文徵明的兴趣。但是,对文徵明的“徵”读什么.却有了争议。有人认为读“zhēng”.有人却认为应读“zhǐ”。  相似文献   

6.
八股文在各个层面上对《红楼梦》留下复杂影响。在曹雪芹的笔下,贾宝玉从根本上否认八股文能够“代圣贤立言”,但对作为一种文体的八股文并未认为全无可取之处,甚或曾偶然发生兴趣。书中揭示了八股文对诗歌、小说的影响说明明清以八股文取士,八股文训练不可能不影响律诗写作,而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情节构思的公式化是“以时文为小说”的最突出的表现;而八股文章法理论又成为《红楼梦》评点中重要的参照系和组成部分,这种现象无可厚非,因为当八股文充分发展的章法理论脱离具体内容后,未尝不可以移植于对小说的评析,而且确有其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7.
对于鲁迅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中“千夫”一词的含义,毛泽东认为是指“敌人”,有人认为是古代武官名,也有人认为是指众人。综合考察“千夫”、“千夫指”两词的含义,可以得出结论:千夫,本指众人,在鲁迅诗中特指人民大众,而“千夫指”本意为被指责的人,在鲁迅诗中指敌人。  相似文献   

8.
明清之际盛极一时的八股文从它正式出现于中国历史舞台之日起,就与科举制度结下了不解之缘。然而,由于科举制度的种种弊端,八股文遭到了很多人(特别是今天的人们)的唾骂和指责,故与之联袂而举的八股文理所当然地也被很多人目为十恶不赦的祸害,于是厌弃之,毁坏之。很多人羞于谈论八股,目前一些谈文体、讲文学、说科举的文章、书籍即使对八股文偶作介绍,也几乎是千篇一律地使用“无价值”、“敲门砖”之类的贬词来痛斥一通,以示极大的鄙弃和厌恶.我们认为有必要把八股文的风行和影响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讨论,决不能以庸俗的学术态度简单地对八股文予以彻底否定,更不能随便拈来几个贬词不分青红皂白地将它嘲弄讥讽一番,或将它一概骂倒。诚然,八股文形式刻板,作法苛严,在科举取士的过程中引起过种  相似文献   

9.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作文教学中,我认为应正确处理好如下三个问题: 一、作文内容的虚与实对于小学生作文,有人以为必须写真人真事,有人以为在写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可以合理想象,还有人认为可以虚构.如何看待作文内容“虚”与“实”的问题呢? 叶圣陶先生积七十年的经验,提出了“立诚最为贵”的作文教学主张.所谓“立诚”,就是“实”,不说假话,空话.小学生作文是“习作”不是创作.所以如对  相似文献   

10.
有一个故事,唐代的祖咏去应试,应试的诗限一定的韵数,规定五言六韵,十二句。祖咏只写了四句就交卷了,有人问他为何不把全诗写出?他回答“意尽”。只写四句,显然是不合要求的,然而却写出了意境。这就是留传千古的《终南望余雪》。由此,我想到了给作文规定字数。眼下给小学生作文规定确实很时兴,从教科书、教参书到考试的作文,都给规定了字数,什么“写300字”,“不少于400字”等。难道规定字数学生就能写出好的作文吗?明清的八股文不也给考生规定字数吗?可有多少文章是好的?又有多少留传下来?笔者认为,给小学生的作文规定字数,就像给学生套上…  相似文献   

11.
《中学生百科》2010,(12):17-21
对中国现行教育体制下“应试作文”的批判由来已久,由师生联手泡制的“八股文风”更是时不时地被推置风头浪尖,接受各种各样的拷问与审判。到底谁该为此负责?学生作为第一当事人,自然难于置身其外,但背负骂名最多的,却是语文老师。有人认为,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中,“传”给学生的总是一个大同小异的古董级“瓶子”,并且还会苦口婆心地告诉学生该装哪些“酒”,  相似文献   

12.
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组委会发布的“你认为最急迫需要解决的校园伤害”专项调查结果显示:“语言伤害”、“同伴暴力”、“运动伤害”成为当前小学生认为亟待解决的三大校园伤害问题。其中,81.45%的被访小学生认为校园“语言伤害”是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当今的中小学教育中,极少数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暴力行为遭到了公众的强烈谴责,但有一种暴力行为至今尚未引起人们的充分注意,那就是“语言暴力”。  相似文献   

1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同时说.“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对话理论的引入.引起了语文界的高度兴趣和高度重视.但是.由理论到实践的路有多长.又成为广大语文研究工作者和语文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崭新的理论.是《新课标》在语文阅读教学方面的新突破:也有人认为.这一理论并不新鲜.  相似文献   

14.
《教育文汇》2005,(5):13-13
不久前,一项针对孩子进行的调查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结果表明.有近5成的小学生经常没有伙伴一起玩。专家认为.这说明在我国青少年儿童中已普遍出现“伙伴危机”,这将会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专家认为,经常产生孤独感的孩子更容易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和性格,应引起家长足够的警惕。  相似文献   

15.
八股文又称制艺、八比文、四书文或时文,是明清科举制度的产物。“制艺”言其制科(科举)之文,“八比”言其形式特征为八股两两比并,“四书”言其内容主要是阐发“四书”中的儒家经义,“时文”则是当时相对于古文而言。八股文从一产生就为封建统治者所利用,随着其畸形发展,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灾难,对语文教育带来许多消极影响。所以,明清以降,直至八股文退出历史舞台九十年后的今天,它不断受到人们激烈的批判无情的嘲弄,正史、稗乘、诗文、小说、戏曲中记载颇多,甚至有人说它的罪恶“罄竹难书”。然而,八股文除了罪恶,是否就没有值得肯定之处了呢?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是值得探讨的。“八股文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产生在中国的土地上,并以很强的生命力被沿用了几个世纪,这个事实本身就说明,不能完全把它看成是荒诞的。”这话是很有道理的。人们对它的罪过“说得如此严重,恐怕也是极而言之,带有别的意思在  相似文献   

16.
对于小学英语到底应该如何教、如何学的问题,有人认为,“儿童学习英语就应像中国人学母语一样,从听做开始,逐渐习得语言。”有人认为“小学英语就是要让学生在玩中学,培养兴趣为主,有了兴趣,以后的事就好办了。”还有的人认为:“中国的小学生学习英语,光靠‘玩’是不行的,必须学习语言知识。”众说纷纭,百家争鸣。  相似文献   

17.
上海市教委推出了第3版《中小学生守则》。新版中小学生守则,除分别增加了“学会感恩”“珍爱生命”等条款外,《小学生守则》取消了“书写工整”的规定。有人认为,这是电脑时代“无纸化”操作普及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社会舆论由批评“追星热”到“追星族”,说明这个“热”和“族”,已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这个“关注”,应该是对碱子们——其实是对全民族身心健康的关注;应该是对高雅音乐艺术事业发展的关注。这个“关注”是难能可贵的.但是在批评这个“热”和“族”时,在关注音乐事业的发展时,有人仅看到一点点表面现象.有人认为,那一些把港台歌星作为心中的偶像去崇拜、鼎敬的中、小学生是真正的“追星族”,“追星”的热浪也是由他们掀起来的。一些报、刊还例举了不  相似文献   

19.
写教案是比较辛苦的.于是有人提出要革教案的“命”;有人认为“写教案”就是备课,于是反对;还有人取折中观点,说应该扬弃而不是“革命”。那么,教案该不该“革命”.能不能“革命”?  相似文献   

20.
汤伦长 《师道》2007,(7):72-73
“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是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里历数八股文之八大罪状的第一条,而这也是学生作文中最常见、最普遍、又最难纠正的老毛病。[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