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梅贻琦之于清华大学经常与蔡元培之于北京大学相提并论,但是两者略有不同。曾经有学者指出,梅贻琦的大学理念“有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三个来源是:中国古代儒家大学教育思想和西方古典教育哲学;欧美现代资产阶级民主与法治思想;以蔡元培先生为代表的兼容并包和学术自由思  相似文献   

2.
荣任中国第一所国立现代化大学-北京大学首任校长的蔡元培先生,采"教授治校"之大学改革理念,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之大学精神,改革传统北大,使其脱胎换骨为现代北大,进而引领中国其他大学步入现代大学轨道.这无论是对于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抑或对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都可谓功莫大焉.因此,研究蔡元培北大改革理念与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之间的关系,对于北大乃至其他中国著名大学通过系统改革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或学科将有着重大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胡庶华是我国近现代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在丰富的治校实践中形成了融合中西教育之长的大学教育思想。其特色是秉持以“承朱张之绪,取欧美之长”为核心的大学理念,注重大学文化建设,培育具有鲜明特质的大学精神;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文武全才;注重学术研究,倡导大学学术化;注重服务社会,倡导大学地方化;注重师资队伍和支撑体系建设,着力提高办学质量。胡庶华为促进我国大学教育事业特别是湖南大学、同济大学、重庆大学、西北大学等重点学府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学习和探讨胡庶华的教育思想和治校实践对于今天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被毛泽东同志赞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蔡元培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先生站在中西文化交汇处,以高度的智慧和超凡的勇气,毕生献身于中国教育事业,提出了一整套思想主张和政策措施,为中国教育体制向现代转型提供了正确导向;并且身体力行,勇于实践,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一、借鉴西方教育理念 建构中国现代学制 中国教育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是一个对中国旧教育制度进行扬弃,同时引进西方现代教育制度的过程。蔡元培亲身游历了欧美、日本等国的大学,系统考察了西方近代大…  相似文献   

5.
蔡元培的大学理念包含了大学宗旨和大学目的两个方面的内容,这些都源于大学自身包容的胸怀和自由的精神。这有利于学术成长和文化兴盛,有利于振兴国家。其大学理念对当代中国的大学教育、文化建设和国家富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蔡元培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是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总设计师,他汲取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髓,学习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凝练成了其深邃而影响深远的大学教育思想:"学术至上"是大学办学宗旨;"大师"是大学发展的关键;"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大学精神的灵魂;基础学科是大学发展的根本;"教授治校"是现代大学制度的精髓。蔡元培的大学教育思想是中国教育史上宝贵的精神遗产。  相似文献   

7.
正涂又光先生曾提出过这样的问题:中国所办的大学应该办成"在"中国的大学(a university in China),还是中国"的"大学(a university of China)?这个问题背后的潜台词就是,"中国的"大学应该是在文化、思想和学术上独立自主的大学,应该是坚守并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征的大学。有学者认为,今天谈论大学改革和发展的人,"缺的不是‘国际视野’,而是对‘传统中国’以及‘现代中国’的理解与尊重"。说得也是这个道理。对中国的一流大学建设来说,文化的自觉是取得成功必不可少的前提。早在现代教育与学术在中国兴起之初,就有不少有见识的教育家、学问家对"文化自觉"有所意识,呼吁光大中国本来的教育传统。蔡元培曾十分期盼把中国的传统教育精神结合到现代的教育道  相似文献   

8.
蔡元培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是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总设计师,他汲取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髓,学习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凝练成了其深邃而影响深远的大学教育思想:“学术至上”是大学办学宗旨;“大师”是大学发展的关键;“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大学精神的灵魂;基础学科是大学发展的根本;“教授治校”是现代大学制度的精髓.蔡元培的大学教育思想是中国教育史上宝贵的精神遗产.  相似文献   

9.
大学自诞生起就有其发展的内部规律,大学人在遵循其内部规律的前提下,顺其发展,并加之以时代之精神,民族之文明,学者之性格,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大学理念。中国现代大学发轫于北京大学,而北京大学之所以成为一流大学。就在于蔡元培先生之大学理念。在大众化背景下,蔡先生之大学理念对中国一流大学的长远发展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自由教育是西方高等教育的基础,文理教育是现代意义上通识教育的直接源头.在西方,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涵盖了有教养的人、公民人格、服务社会、立足知识等核心价值.民国时期以蔡元培等为代表的“培养学生之完全人格,体智德美四育和谐“通识为本,专识为末”等观念是中国通识教育现代化的理论成果.通识教育理念与制度的互构形成的中国经验对未来大学通识教育,乃至大学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1.
大学的历史积淀了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推动了大学的发展。大学精神涵括自由、民主精神,科学、人文精神,批判、创新精神等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渗透和大学职能的扩展,当前我国大学精神出现了消解危机,其表征为: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学术失范日益凸显、人文精神渐趋衰微。鉴于此,欲重塑大学精神,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建立并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创建宽松和谐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中国大学校训--大学理念的追求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大学校训是大学对其自身办学理念、人才培养要求和学校特有精神的一种表征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大学理念凝炼后的符号表示,具有稳定性、继承性、融合性和个性化的特征。本文试图通过对近代中国大学校训的考察,揭示其所蕴涵的教育理念和共同特征;同时比较同期中西方大学校训在大学理念追求方面的异同,阐释其原因,从而为当代大学校训的形塑和大学精神的张扬提供历史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对儒家心性学与西方情商教育的历史沿革、基本思想进行比较研究,找出东西方文化的认同和差异,让东方原有的人格心理学、人性理论与实践同西方现代的情商教育相结合,以此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我国的新课改及特殊教育,以期对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4.
试论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文精神是塑造人、培养人和完善人的重要内容。然而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现状却令人担忧:人文知识缺乏、人文情感冲突、人文修养浅薄、人文追求低俗。因此,树立现代教育观念,调整大学教育目标,营造文化氛围是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所必需的。  相似文献   

15.
肖建 《高等理科教育》2013,(2):12-16,62
作为第一部阐述大学理想的著作,纽曼从大学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定义出发,在强调大学传授自由知识和提供自由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的理想在于具有理性的、良好的社会人的培育。隐藏在纽曼的大学理想背后的是其关于"人是宗教和理性的存在﹑是社会的存在"的人性假设,纽曼大学理想的人性假设对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目的的确定具有重要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6.
体育文化是大学文化甚至是教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能够反映出文化的传统性和民族性特征,然而我国大学体育教育还存在较为严重的文化缺失现象,主要表现为思想游离、价值扭曲和精神失衡等。究其根本,可以发现在体育教育过程中的文化存在失范、文化理解偏差和文化表达不畅是其文化缺失的主要归因。这需要通过对文化存在、理解和表达的文化化的梳理和统一,不断构建大学体育教育文化的系统化的科学发展,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体育文化与大学的文化的融合和通达,最终为大学体育教育的文化重构提供可能的理论层面的程序化对策性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教育中儒、墨、道家及改良主义者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有深刻启示重知识、重能力、重人文、重恬淡谦和、重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8.
袁晓晶 《学科教育》2013,(5):122-128
“中体西用”是近代以来一种“融通中西”的思想观念.以“中学”为体,强调儒学在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以巩固传统的纲常思想;以“西学”为用,重视西学在教育体系中的实用价值,以达到“自强”和“保国”的目的,二者间的关系与张力构成了“癸卯学制”的核心原则.“中体西用”观一方面对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加剧了传统儒家教化思想的近代危机.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大学历史发展过程的研究,探析大学的理念及其传统精神。大学的理念经历过从定位为“教育的机构”到“研究中心”,到与社会直接联系为社会服务的演变;大学的三大传统精神即独立自主、自治传统,学术自由传统,人文主义精神传统。  相似文献   

20.
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传统文化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资源。由于她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及现代大学教育的契合,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成为可能,具有很大的现实性和可行性。中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自强不息等民族精神和严于律己等道德原则都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