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认为:调和论是清末民初调适性现代化思潮的基本理论;民初调和思潮以杜亚泉、章士钊、李大钊、蔡元培等为思想代表,其思想熔儒家中庸思想与英伦自由主义于一炉,在现代化与文化革新问题上,主张融合中西新旧与温和渐进改革;调和思潮有别于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之最深刻的特质,在于其理性而多元的中庸精神,它超越了欧化与国粹的对立,以其兼容新旧的中和性与循序渐进的稳健性,成为启蒙时代另一种独具价值的思想传统  相似文献   

2.
"中庸"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最重要的思想,"中庸"思想在朝代的更迭和历史文化的变迁中遭遇到了褒贬两极的命运.在古代,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它的"中庸之道"曾被统治者改造,为其政治统治服务,而历代儒学大师将其推崇为"至德";近现代"中庸"思想作为封建主义的东西遭到唾弃,而且还增加了"折中主义"、"阶级调和"等内容,"中庸"的所谓明哲保身的处世原则更遭批判.  相似文献   

3.
《中庸》蕴含着丰富的中庸思想,其主要表现在行为方法论、道德修养论与德性政治论等方面.中庸之道的执两用中、无过无不及、时中与和而不同是行为方法论的指导思想,但对这些思想的践行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中表现不同;中庸之道潜移默化为全社会普遍认可的道德修养规范,主要表现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慎独”等方面;中庸之道的中正、适度等内涵上升为一种德行和德性政治,以此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德性政治论最终的价值实现.  相似文献   

4.
马倩 《文教资料》2011,(13):9-10
中庸之道是贯通孔子思想各部分的方法论基础,而《菜根谭》也极为推祟中庸之道,书中多处涉及中庸处世态度。文章以《论语》和《菜根谭》为研究对象,力求更加准确地解读《论语》与《菜根谭》的承继关系,试图说明《菜根谭》的创作受到了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陈思思 《文教资料》2010,(23):114-115
孔子追求中庸的理想人格。中庸人格具有执两用中、和而不同、权变时中的特点。在现代社会,孔子的中庸思想也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折中主义和调和主义在孔子的阐述下有特殊的用意,对我们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6.
中庸思想反对折衷主义的"乡愿"人格,主张以"礼义"作为衡量"中"的标准,重视和谐但不取消斗争,这些都体现了中庸与人为地抹煞对立面的差异性,随意地无原则地把对立面调和或结合起来的折衷主义有根本不同.但中庸却常常被视为折衷主义,这与中庸思想既体现了辩证法,同时又不是彻底的辩证法的两重性密切相关,中庸是朴素辩证法.  相似文献   

7.
几乎在孔子提出中庸思想的同时,佛陀也提出了中道思想,儒家的中庸思想与佛教的中道观,分别对儒佛两家都有很大的影响,它们都有一个发展变异的过程,其中有许多相同相异之处,儒家中庸思想发展在《中庸》一文中可谓集大成,后来中庸思想都是对它的补充与发展,佛教宗派众多,对中道思想有重要发展,佛教传人中国后,受到本土文化的影响,中道观又有新的发展,儒佛两家在矛盾冲突的同时,又相互影响,相互汲取营养,儒家的中庸思想影响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路径,佛教的中道观对儒学的一些观点的深化则有点染之功。  相似文献   

8.
作为美国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桂冠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深受各国读者们的喜爱。国内外学者对他的诗歌的研究数不胜数,但鲜有学者发现他的诗歌与儒家的"中庸"思想有契合之处。以弗罗斯特著名的诗歌《雪夜林边》及《火与冰》为例,对他的为人处世、诗歌形式及诗歌的内涵进行深度分析之后,不难发现其中处处闪耀着"中庸"的智慧光芒。通过对中庸思想在弗罗斯特诗歌中的体现的挖掘,有助于探索中庸思想对中西方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庸是孔子的重要思想。但仅从"执两用中"、"过犹不及"的角度来认识孔子的这一思想是不够的。它容易使"中庸"从原则蜕变为方法,影响对孔子中庸思想的全面理解。中庸被孔子看作是至德,中庸之道是孔子的正义论。礼是正义的规范,和谐是正义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孔子在《论语》中仅一次提到"中庸"一词:但"中庸"作为一种教人成德达仁方法论原则,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想,贯穿于孔子思想体系始终,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和性格形成产生重大影响。本文从"中庸"释义出发,总结了"过犹不及"、"执两用中"和"和而不同"三层涵义,挖掘中庸思想积极因素,为当代社会所借鉴。  相似文献   

11.
孔子中庸思想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庸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基本内核。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中庸曾被误解为庸俗的中间路线、骑墙主义,这种理解恰恰陷入了伪中庸———乡原的误区。文章意在通过对中庸思想的辨析以正本清源,勘误纠谬,还中庸思想以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2.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体系的选择是由一国人民根据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所做出的决定。创新和弘扬治理理念,必须要扎根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儒学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流派之一,儒家治理思想以人性论、民本论、中庸观为理论基石。其中,人性论是其哲学依据;民本论是其核心价值;中庸观是其思维方法。系统把握这三大理论基石,批判的继承和发展儒家治理思想,对于当前中国推进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家法之说始自汉代,且与学派、地缘的因素交织,中经魏晋、唐宋,至清代而大盛。清代乾嘉以后讲家法,既包括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的区分,也包含吴派、皖派、扬州学派的地缘关系,还包括师承、治学精神、态度、方法上一以贯之的某种主张。家法重根底、别门户、开风气的传统,使得学脉绵延,学术因争鸣而繁荣,研究趋于精密,但谨遵传统、严守门户又会妨碍学术的会通与发展,并使门派内的研究趋于僵化或繁琐。  相似文献   

14.
汪曾祺的小说中蕴涵着深厚的儒家文化底蕴,显示了他对儒家性善思想、中庸之道,以及弘毅的人生态度和入世精神的深刻体会和认识,也显现出其小说创作的寻根意识。  相似文献   

15.
亚里士多德与儒家的中道观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观和儒家的中庸之道虽都以德性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但因二对德性的理解不同,即亚氏之德性是一种理性,而儒家之德性是一种仁性,故前之中道观重在对外在的客观中道的理性把握上,而后之中道论则重在对内在的主观之“中”(即“未发之中”)的觉解上;前之“相对中道”论意在为主体提供一种可操作的伦理实践标准,而后之“时中”论则意在主体之道德自由的挺立。  相似文献   

16.
仁与礼是孔子学说的中心,孟子认为人天然有仁、义、礼、智四种善性,荀子要求控制人的自然之欲而得到礼,董仲舒认为三纲五常是人生的大网,善与恶就是要处理仁与贪、与情的关系,朱熹则要通过对人欲的克制来复明天理。禅宗要求通过觉和悟走出人生的虚幻,善恶只在一念之差。老子认为无知无欲、复归于婴儿的混沌状态是道德的至善,庄子则要求超脱俗物之累,达到意志自由。魏晋玄学形成了名教本于自然、越名教而任自然、名教即自然三种道德观。中庸至上的道德方法论、重义轻利的道义论、天人合一的道德境界论是中国传统道德观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7.
时中观是儒家中庸学说的重要内容,它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拘常规,不法常可,应时世之变而随时变通。时中观包涵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同时反映了儒家思想进取、变革的精神。在当今社会条件下,时中观仍有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儒家思想的风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以礼为行为规范,以仁为思想核心,以义为价值准绳,以中庸为道德哲学,以知行为道德途径,其深邃的理性认识,易行的实践手段奠定了中华民族化的基石。  相似文献   

19.
中庸思想是周作人世界观的一个部分,也是他的方法论的一种基本原则.本文着重考察周作人中庸思想的中外文化渊源,试图客观地评估它对周氏的人生观、处事态度、文化艺术观及文学创作的错综复杂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儒家"义利合一"思想和现代企业顾客价值的内涵入手,分析了我国企业顾客价值导向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基于儒家"义利合一"思想,树立现代企业顾客价值导向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推动现代民族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