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身处“理论之后”的理论建构时代的青年学者马建辉,继承自己先前《中国现代文学理论范畴》一书的脉络,在新近出版的《走向文学理论解释学》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在对老一代文艺理论家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融汇近些年自己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所思所感,从翻译、学术论争、语境、个体经验等方面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进行了严肃而辩证的反思。通过对当下中国文学理论界遇到的诸多重大问题的分析,作者致力于在新的文化语境下对中国文学理论解释学的未来加以思考,从而试图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解释学。  相似文献   

2.
前苏联文论是20世纪中国文论最重要的理论资源之一,50年代被奉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典范,对中国当代文论基本理论格局的形成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这个理论体系的认识论构架和高度政治化的特点,对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与批评,乃至中国古代文论研究,都产生了复杂和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文学理论教材作为相对稳定的原理性系统知识的载体,不只是一个知识的集合体,而是知识的有机整体.我的《文学原理》第二次修订版,阐析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结合文学实际而提出的审美意识形态论的科学内涵,以及以此出发来建构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中国百年文学理论教材建设中普遍存在着文学本质主义的思想倾向。1960年代的文论教材做出了摆脱苏联模式的努力,1980、1990年代的文论教材以审美论、审美意识形态论置换意识形态论,但都并没有突破文学本质主义的思维模式和理论框架。新世纪以来的新锐文论教材打出了反本质主义的旗号,却没能找到反本质主义之后文论教材建设的康庄之路。以文学存在方式代替文学本质作为文学理论教材编写中的基本文学观念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5.
20世纪的中国文学理论建设面临着三种资源:传统中国文学理论资源、西方文学理论资源和俄苏文学理论资源,三者都对建构现代中国文学理论起了巨大的作用。但世纪之末,一个世纪的文学理论建设留下的更多是困惑。21世纪的中国文学理论研究更重要的是当下文学经验的理论化。理论家应回到文学经验,解决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理论问题,把文学放回艺术、社会的大视野中去考察。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价值观的演变》一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重大课题“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生成”的一个子项目的结项成果,从20世纪初的梁启超、王国维等人开始追溯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生成,揭示了中国古老的传统的文艺理论是如何向现代化转型的。该书由童庆炳教授等人所著,于2005年12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以来的百余年里中国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学理论,其原因在于过度引进西方文论,迷信西方文论及受惯性思维误导.要重视中国文论传统和资源,重视20世纪中国人自己的理论成果,破除对西方文论的迷信,建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特色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8.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被中国学术理论界淡忘已久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回归文学界.在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的指导和影响下,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审美走向可概括为:在文学批评中,实现了美学标准与历史标准的回归;在对文学与生活关系的认识上,实现了从哲学反映论向审美反映论的过渡,突出了文学的审美本性和情感特点;在文学本质的界定中,实现了从社会意识形态论向审美意识形态论的转型,这一方面是从美学角度审视文学本质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是对文学意识形态特性认识深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称《讲话》)是毛泽东同志依据中国社会国情并结合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而形成的重要理论文献,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讲话》以其鲜活的生命力至今影响着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讲话》改变了中国文学创作的观念,使文学创作内容与形式不断创新,从此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全新的文学创作方向与模式。另外,在新的形势下《讲话》为当下的文学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点与现实反思。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40年代是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形态走向成熟的时期,该时期文学理论形态大体可分为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两大类型,现实主义文学理论是这个时期的理论主潮。  相似文献   

11.
自上世纪80年代以降,中国现代学研究在最近20余年来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概括起来,这些成就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化关联的发现”:在80年代之初是以中外学与化的关联实现了对“唯阶级斗争”论的拨乱反正,也就是说,以化层面上的意义的阐释取代了纯粹政治层面的定义,这样,中国现代学自身的许多特点便得到了尊重和展现,在当时,比较学及比较化的研究成为最引人注目的批评方式;进入到90年代以后,随着“现代性”知识体系逐渐成为我们阐释现代中国学的一个重要的话语资源,  相似文献   

12.
从传统的视角上看,彝族传统经籍诗歌多而散文少,五言诗体多而杂言诗体少,有认识、教育、审美等功能;从文学人类学的角度看,还有治病、禳灾、慰灵与安人的功能与作用。彝族传统经籍创制者、传承者和使用者往往身份合一,经常是诵而不读、听而不看,有的经籍在使用时才得以完成。  相似文献   

13.
文学语境与文学语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境是承载信息的关系场,文学语境是负载审美信息的关系场,是一种审美语境。语言生成文学语境,文学语境制约着文学语言的形成;文学语境是文学语言存在的关系场,文学语言实质是一种文学语境关系的存在。  相似文献   

14.
15.
冯亦代为我国的文学翻译事业,为中西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从文学传播的视角切入研究冯亦代翻译文学,从国内传播影响、翻译传播艺术及翻译传播策略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冯亦代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必将对后辈提供良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据接受理论和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研究跨文化的文学接受中的文化过滤与文学变异现象,重点分析造成文化过滤的原因是:接受者一方的现实语境、语言翻译、传统文化因素、接受者的个体接受屏幕等.并力图通过对文化过滤的分析来揭示跨文化文学接受中的变异机制.  相似文献   

17.
"三曹"是建安时期的重要作家,与七子互相辉映,彪炳文坛。曹氏父子创作了大量乐府诗,并且注重抒发内心的真实情感,这反映了长期以来在经学束缚下文人思想的大解放。曹氏父子的身份地位和皇室生活的经历对他们文学思想之形成有重要作用。父子三人均爱好乐府诗,并且创作了大量的乐府诗歌。曹操反对虚而不实的"浮华"风气,在创作过程中尚通脱、尚实、务尽。  相似文献   

18.
19.
《喻巴蜀檄》是司马相如名篇,其文体特点、写作特色等问题古人间或论及,但不够深入准确。本文主要从以上两个方面进行讨论,以期加深对《喻巴蜀檄》写作特点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学符号学是一种新的学理论,它发端于索绪尔的符号学原理,以现代语言学的科学模式基础,探索与发展更有效的批语方法,学作品中含有各种各样的体系,根据支配解释或理解的知识体系提供的知识进行批评就是学符号学的理论基础及其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