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课要教会孩子用最美的眼睛发现生活的诗意。《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学在朗读中,通过事件还原、论辩演读、读图辨人、人鱼移情等教学设计,感悟庄子与惠子内心的诗意,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审美的情趣。  相似文献   

2.
单猛 《现代语文》2011,(9):97-98
【教学创意】 本篇是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内容,学习目标是要熟练背诵诗歌及学会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因此,本课拟从课文出发,通过听、读、品,把朗读、美品、探究合为一体,让学生真正领悟课文的景美、情美、哲理美,从而最终学会鉴赏诗歌。  相似文献   

3.
【设计说明】该教学设计是在分析教材和考虑学情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篇课文是选修教材中的传记单元的文言文。首先,作为文言文,要重视吟诵、品读,于是我加大了朗读份量,设计几种朗读方式,包括齐读、范读、分散读,在朗读中积累文言词语、句式知识、鉴赏人物形象。其次作为人物传记,  相似文献   

4.
选修课占高中语文总课时近三分之二,无疑是重头戏。如何在选修教材多元化的背景下为教学提供有效的教学案例及其教学思考,是设立“选修纵横”栏目的主要目的之一。据我们掌握的不完全数据表明:出版课标教材的六个出版社都有十几种选修教材,其体例各有特色。人教版按单元分课编写,苏教版以专题分板块编写。目前这两种版本的使用者较多。人教版有:《先秦诸子选读》《语言文字应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赏析》《文章写作与修改》《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苏教版有:《(史记)选读》《语言规范与创新》《唐诗宋词选读》《写作》《现代散文选读》等。受版面所限,我们首先对这些使用较多的模块进行研究,组织稿件的构想是:  相似文献   

5.
一、让学生多读——“读书破万卷”中学生应该多读书,除读教科书之外,报刊杂志上的文章也要读,古今中外的书更要涉猎。面对众多的读物,读法则不一样,有的可一目十行,不求甚解;有的则要细细研读,品味精髓,求深求得。教科书上的文章,文质兼美,要细细地读。中学生要通过读教科书,品味文章的精髓,以获得“举一反三”的能力。这种品读有两种性质,一种是理解性品读,一种是欣赏性品读。前者要求熟悉作品内容,分清句读,流畅自然,琅琅上口;后者则要求朗读是再现作品思想情感和形象,进入作品境界,绘声绘色,悦耳动听。对于教科书之外的书,则可采用粗读…  相似文献   

6.
这里介绍的,是关于“说读”的教学手法。说读,就是读读说说,说说读读,以学生的语言活动为中心,用“说”的方式带动对课文的整体理解、细节品析、内容组合、想象补充……它以课文品读为目标,以深入理解为目的,在课文阅读中引导学生边读边说,边说边读。这既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手法,也是一种高效教学设计思路,同时也是一种学法指导;当它能够支撑整节课的教学的时候,它又是一种新的课型。如《卖炭翁》的说读教学过程设计:第一步:朗读———读得顺畅;说话———翻译课文(叙说性语言表达训练)。第二步:朗读———读出轻重;说话———品析文句(分析性…  相似文献   

7.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抒情散文是赏析教学的核心素材。以课文《故都的秋》为教学范例,聚焦抒情散文教学的理论研究成果,并对实践中如何通过朗读品味抒情散文的文学魅力展开深入探讨,提出抒情散文教学必须聚焦通读、研读、品读,通过趣味化朗读引发学生欣赏意向,借助情感化朗读感悟文本内容意境,利用审美化朗读学习散文语言精髓。  相似文献   

8.
国内阅读教学改革中,以读代讲理念早已深入人心。而以读代讲中指导学生朗读,尤其是朗读层次的设计与应用是语文教学研究中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以读代讲课堂中朗读层次的"四读"模式,即初读——读准读顺,感知大意;精读——点拨引导,理解感悟;品读——传递情感,内化语言;诵读——升华感悟,积累语言。  相似文献   

9.
小学语文教学无外乎听、说、读、写《,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加强学生的这些能力,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不可撼动的重要地位,在读这个板块中,品读的功用又是非常重要的。读是感悟课文思想、积累语文知识的前提,本文就从品读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在品读中体味文章感情,领受思想熏陶、品读提升学生的语感这三个方面浅析了品读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功用。  相似文献   

10.
《草原》是一篇融自然美,人情美和语言美为一体的感人文章。作者笔下的草原风情图,如诗如画,令人陶醉,是美读品悟、激情体验的极好素材。因此,教学本文要多读少讲,把时间留给学生读书,让学生在初读感知、品读感悟、精读品味、选读体味中读懂课文,读出草原的辽阔壮美,悟出民族间的团结友爱。  相似文献   

11.
郁达夫在《现代散文导论》中曾说:“朱自清虽则是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外,文章的美,要算他了。”的确,读朱自清的散文是一种美的享受。现在,让我们来品读《绿》中的一段,从他的优美文笔中领略梅雨潭那令人惊诧的醉人的绿吧。  相似文献   

12.
叶圣陶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什么是语感?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是一个人语言素质的直接反映。语文教学如何紧扣课堂教学,依托教材,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呢?一、“读”占鳌头,让语感在充分朗读中积累语文是一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学科,要想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朗读是最重要的。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农村不少学生的语感比较薄弱,特别是边远山区的孩子。而语感的培养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朗读,学生需要通过充分朗读才能感知语言,习得能力。教师如何紧扣教材特点,创设条件让学生爱上朗读,并在朗读中感悟语言,积累语感呢?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这是一篇色彩明丽,富有童话色彩的文章,描写了“我”在祖父的园子中的快乐童年,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到“我”在园中的自由快乐,感受“我”深深地被疼爱。如何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深层次地感悟园子的精神意义。可以说,本文蕴含着作者眷恋童年美好生活和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它需要学生经过细细品读才能读出韵味,而基于这样的文本,要培养语感也必须让学生深入朗读,才能逐渐感受到蕴含在朴实语言中的情感。在研读“自由之事”时,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品读,培养语感。以下是教学片段。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识字,了解词句的意思,积累和运用词句,培养朗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根据本组教材的特点,教学重点应该是指导识字和感情朗读,从而感悟文章的情感。在教学中应加强生字词的学习,尽最大努力提供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朗读、感悟、积累、实践的时机,做到夯实基础、强化读悟、注重实践,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与朱元思书     
入选理由:本案例的通读、串读、品读三种具有层阶性的读文方法为以读为主的语文教学提供了一种范式。一、教学目标的制定 1.教材基本分析在上海二期课改高中语文基础型教材中,吴均《与朱元思书》一文与郦道元《江水·三峡》、苏轼《前赤壁赋》等组合为“水文化”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语文选修课“文化论著选读”模块,我们选用了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教材。在教完《论语》选读部分之后,深感教材编写说明所确定的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文言、文章和文化是正确的:文言,理解和积累古代汉语知识以读懂文章;文章,分析和鉴赏章法技巧;文化,评析和传承文化传统以提升思想高度。笔者执教的是普通中学的普通班,针对这样的学生。怎么教好这门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6.
在《声声慢》的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通过朗读来培养语感,汲取精神养料,领悟文化精髓。具体可从如下方面着手:音读激趣,触发语感;意读细品,增强语感;美读感悟,提升语感。  相似文献   

17.
姚红梅 《考试周刊》2011,(36):36-38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训练,是进行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作者根据现有教材特点,结合多年教学实践,从抓住文章文美之处品读,感受其形;抓住点睛之处品读,体味其情;抓住有疑之处品读,读出自我;抓住需要之处品读,读透文本四个方面着手,系统总结了语文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学会品读,以获得属于自己的创意理解和表达的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18.
李萍 《辽宁教育》2010,(7):90-92
[设计意图] 教学时旨在摈弃繁琐的分析,重品读感悟、想象体验、美读积累。以文章开头那幅静谧灵异的画面切入教学,在引导学生看图说话、想象猜测中初识“闰土”;而后让学生初读全文,感受文章“白话文”初期的语言特点,理清文章脉络;其次是重点品读“看瓜刺猹”对话部分,在读书批注、品味语言、  相似文献   

19.
俗话说“三分章七分读”。一篇好章如果按十分计算的话.那么朗读带给人的美的享受应该占到七分。因此我在教学中总是很注重朗读,如范读、自由读、个别读、分组读、诵读、比赛读等等。后来我的学生们又让我发现了一种更好的朗读方式——演读。[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落实新课改,教师在教学中挖掘教材,实践以读书促感悟,让学生在轻读、朗读、默读、品读的基础上感悟课文内涵;注重学生情感、生活、语言的积累并应用于平时的口述、习作中,课堂上多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平台,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感悟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