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隐”与“秀”是刘勰提出的创作美学中的重要范畴,它是唐以后才开始成熟的“意境”说的先声和理论准备。关于“隐”的含义,要用皎然《诗式》中的“两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以及司空图《与极浦书》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来理解。它不单纯是语言的含蓄问题,实际上是意境的创造问题。“秀”所指的是作品中能“以少总多”的、“万虑一交”具有特征的形象、生动的描写,在艺术上能把全篇上升到一个突出的境界。它不仅仅是警句,更重要的是富于特征性的形象的描写。“隐秀”的生成是“润色取美”后达到的“自然会妙”。  相似文献   

2.
“荒诞”是法国20世纪50年代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加缪哲学美学思想表现的主题之一。加缪认为“荒诞”是人自身与外在世界之间的一种相互冲突与抗衡,更是人对存在本身意义的一种生命意识的关注与反思。《局外人》小说的内核旨要正是对人类生存遭际中“荒诞”感的刻画与呈现,诠释了“荒诞”意识背后隐涵着种种深刻的生命意识哲理,给活在当下的人们以深刻的启悟意义。  相似文献   

3.
多线集合多元主题─—《长生殿》主题新论马圣贵《长生殿·例言》说:“予撰此剧,止按白居易《长恨歌》、陈鸿《长恨歌传》为之。”这是洪对《长生殿》题材来源的说明。《长生殿·自序》说:“凡史家秽语,概削不书,非曰匿瑕,亦要诸诗人忠厚之旨云尔。然而乐极哀来,垂...  相似文献   

4.
古诗《孔雀东南飞》中,有几处大家并无异议的注释,却有我多年颇想不通的地方。我觉得很可以提出来疑义相析,就正于通家。 (一)“勿复重纷纭”余冠英《乐府诗选》说:“‘勿复重纷纭’等于说不必添麻烦罢!也就是说别再提迎取罢!”北大文学史教研室《两汉  相似文献   

5.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经多次使用“体”字进行论文。“体”字的含义有很多种,归纳起来,主要可以分成普通含义和文学批评术语两类。而作为文学批评的“体”字,在《文心雕龙》中主要有“体式”和“风格”两种含义。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这两种含义的使用也体现了其论文、作文的思想:文章的体式决定文章的风格。  相似文献   

6.
运用郑氏手法整复四肢骨折214例的体会王有裕(成都市青白江区红十字医院骨伤科)整复手法,又名正骨手法,是骨伤科处治的重要方法。它不仅应用于骨折和脱位的楚复,也是治疗伤筋的基本手段;尤如《正骨心法要旨》所说:“手法者,诚整骨之首务哉,”并提出了正骨八法...  相似文献   

7.
残雪新作《家园》有三个解读层面:丰富意蕴的叙事符号,以此探讨小说的“自我”灵魂归宿的永恒追求主题。转换式聚焦的叙事焦点、双重时空维度的叙事结构、与“他者”内心的焦虑表达以及个体对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8.
《读书杂志》“意疑”析《史记》卷75《孟尝君列传》:“居数年,人或毁孟尝君于齐王曰:‘孟尝君将为乱。’及田甲劫王,王·意·疑孟尝君,孟尝君乃奔。”(中华书局标点本,第七册,页2357)王念孙《读书杂志·史记第二》“意疑”条说:“‘意’下本无‘疑’字,...  相似文献   

9.
用典是中国诗歌史上长期以来形成的特殊艺术手法,刘勰说:“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也.”(《文心雕龙·事类》)明代诗评家胡应麟说:“诗自模景、述情外,则有用事而已.”(《诗薮》)对于用事,他又说:“欲观人笔力材诣,全在阿堵中.”“读书破万卷”的杜甫,学识博洽,才华横溢,使事用典常信手拈来,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相似文献   

10.
孙达人同志著《中国古代农民战争史》第1卷第3页,有小注云:“关于‘闾左’历来有三种解释:孟康认为‘秦时复除者居闾之左,后发役不供,复役之也’;应劭认为,指闾里居左者;唐司马贞引一古说,认为‘凡居以富强为右,贫弱为左’。按陈胜佣耕出身,为瓮牖绳枢之子,迁徙之徒,显然非‘复除者’。  相似文献   

11.
《文心雕龙·镕裁》以下8篇属于新批评视野。镕裁的提出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和思想倾向,刘勰点名批评《文赋》的作者陆机,实际上反映出作者对现实文风的不满。镕裁的意义不是纪目匀所说的一般的炼意和炼辞,从训诂的角度看,镕是铸冶的模子,裁是裁衣的尺寸,作为动词用都有一定的标准要求。镕裁的功能是通过镕意使作品纲领明畅而周密,通过裁辞使作品文字简洁而不繁滥。三准说是针对镕意而言的,要求创作中情、事、辞三者艺术地达到一致。裁是针对裁辞而言的。刘勰对裁辞的看法比较通达,他认为繁与简各有好处,这要根据各人的创作个性来决定。但要善删、善敷,做到善删者字去而意留,善敷者辞殊而意显。镕裁的理论是对文章的内容(情理、情意)和文章的形式(文辞、文采)加以规范的理论。  相似文献   

12.
(一) “奇正”,本是兵家术语。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把“奇正”应用到文学理论批评领域,赋予它以丰富的内涵,使它成为《文心雕龙》以及我国传统美学中的一组重要概念。在《文心雕龙》中,刘勰虽没有辟专章论述“奇正”,但这一组概念的应用是贯串全书的。他常常用“奇正”来说明文章的某种总的特点和要求,或对文章作总的评价。例如,《正纬》篇概括儒家六经和纬书的根本区别是“经正纬奇”,《辨骚》篇说屈原的诗歌中存在着“奇”和“正”两种因素,要求人们学习屈原时要“酌奇而不失其真  相似文献   

13.
金圣叹在对《水浒传》的评点中总结出众多新的小说理论。其中,小说创作中的“三境界说,”即“圣境”、“神境”和“化境,”又为小说理论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金圣叹认为小说创作必须根植于生活,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感想,善于抓住瞬间的灵感,从而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最高境界——“化境”。  相似文献   

14.
金圣叹作为明末清初的小说评点家,在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他评点的《水浒传》,在艺术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创新,有许多真知灼见。如“性格”说,“动心”说,“因缘”说,“格物”说等等。特别是他关于人物性格的评点,极具理论价值,“开后人无限眼界,无限文心”。在人物性格评点中,金圣叹自觉地将人物性格加以对照,把它们鲜明地区别开来,而他的许多艺术见解也渗透在对照之中,本文将就这一问题做进一步探讨。 一  相似文献   

15.
《长生殿·例言》曰:“棠村(梁清标)相国尝称予是剧乃一部闹热《牡丹亭》”,洪昇对此种说法亦表示“世以为知言”。同为“至情”主题的两大明清昆腔传奇戏曲,《牡丹亭》与《长生殿》亦见有诸多相似之处。本文从“闹热”一词进行阐发,从情节结构、主题意蕴和排场布局三方面刍议“闹热《牡丹亭》”一说。  相似文献   

16.
清末民初时,商务印书馆出了一套《旧小说》。题为“旧小说”,应该是针对当时梁启超等人的“新小说”而言。这套书前面有选编者侯官吴曾祺庚戌十月(1910年)写于“沪上之涵芬楼”的“旧小说叙”,说是为了吸引入学古文而选编的。当时小说还不为人看重,吴先生在叙中说“世有讥余老不自逸而终日用心于  相似文献   

17.
台静农小说创作受鲁迅先生影响很大,同时也显示了自己的创作个性。他的小说集《地之子》与《建塔者》各有特色。前者主要通过现实主义手法表现了乡土文学的启蒙主题,后者侧重运用主观抒情的笔调讴歌了革命先驱者的献身精神。从《地之子》到《建塔者》,是作者自身思想逻辑发展的必然,是追求进步向往光明的青年台静农的“精神证词”。  相似文献   

18.
“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任何一篇文章都包含一定的思想,借用文学理论的说法,叫做主题或主题思想。也有叫做主旨、要旨的。在古代大多简称为一个“意”字。唐代杜牧在《答庄充书》中说;“苟意不先立,止以文彩辞句绕前捧后,是言愈多而理愈乱。”这说明了写文章首要立意的重要性。文学上有这样的典型例子:汉代司马相如写了篇《大人赋》,本意是劝  相似文献   

19.
肖群 《职大学报》2013,(5):68-74
高行健的长篇小说《灵山》,就其主题而言,是一部关于一个人寻找内心的安宁与自由的小说.个人自由与个体主体性密切相关,《灵山》之旅是一个寻求个体(自由主义的个体)主体性的过程.寻找灵山的过程在小说中以两条线索展开:“我”沿着长江漫游,“你”找寻去灵山的路.在这个过程中,作家想要确立的自我是一个远离政治、社会的,自由的,具有自身独立价值的个体.但是,在寻求过程中,寻求者把个体生命从现实社会中抽离出来,回避对意义、目的的追寻,最终走向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20.
王国维的“境界”(意境)说,在我国词学以至整个文论发展史上居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跟西方的某些文论遗产,特别是康德的“美的理想”、‘“审美意象”说,叔本华关于“审美静观方式”与“无意志”、“无痛苦境界”说,关系也颇密切。从二十世纪初期直到今天,这一理论在我国文艺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王氏云:“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