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当前个人品德的探讨呈现出多视角的特点,其中德性伦理学为其提供了德性途径的视角,但却往往忽视和缺少规范伦理基础上的德性理论的研究,德性理论不仅存在于德性伦理学的领域内,同样规范伦理学也拥有自己的德性理论。康德的伦理学作为典型的义务论规范伦理学蕴含着丰富的德性理论。康德的德性理论是义务论基础上的人的品德理论,从义务与德性的统一来界定人的品德,这对于我们深入理解规范与德性的关系,从而更为全面地把握个人品德理论、促进个人品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康德的德性理论在道德原则与道德品格、行为者与德性卓越、德性与人类繁荣等基本问题上超越了当代德性伦理学。康德意义上的道德教育是其德性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它以成就有德性的人为目的,是个人品德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2.
许敏 《培训与研究》2010,27(6):51-53
在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牢牢地把握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性是十分必要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立在社会价值的基础之上,但个人价值实现与否以及实现的程度如何也是判断和谐社会的标准尺度。因此,和谐社会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3.
个人幸福的追求与社会和谐的追寻实质上是一致的,德性自身的双重价值构成了二者实现的基础。鉴于德性的价值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对德性问题予以探究,强调德性培育的独立性系统化,以达到更好地实现个人幸福与和谐社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以大学生个人品德教育对和谐社会构建的价值为研究内容,认为当代大学生个人品德教育与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忽视个人品德教育作为政治规范因素、利益协调因素、文化价值因素、"人"的因素、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因素是造成差距的原因。提出了个人品德教育以民主法制为保障、以协调利益关系为突破口、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为基础、以人际关系的发展为主线,以社会实践为根本路线的对策。着重阐明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被人们忽视的个人品德教育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现代社会一切问题的根源,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权益自主与权力规范既是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具体化,又是它的实质与焦点。社会生活过程本质上就是个人“自主”与社会的“规范”不断进行相应地自我调适的过程。权益自主与权力规范所表现的个人与社会关系,可以也必须从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考察。  相似文献   

6.
在各种可能的表现形式中,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最能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基本特性与关系实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之间保持着适度张力,既紧密联系、相互交结,又互为工具与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价值是基础,是社会价值的主体组成因素,社会价值包括了个人价值,是个人价值的延伸与保证,社会价值的实现必须建立在个人价值充分实现的基础之上,个人价值的实现必须以维护社会价值为前提,必须是社会认可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德性是一种向善的品质,是人内在的一种以道德为核心具有优越特征和生命力量的精神品质。当代道德教育价值的失落在于社会规范道德的“失范”,个人人生意义的迷失。德性与道德教育之间具有内在的契合点。无论是关涉个人的美好生活,还是构建和谐社会,德性成长都是当代道德教育价值追求的回归。  相似文献   

8.
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既是对立的 ,又是统一的。既要通过暂时舍弃某些个人价值以确保社会价值的实现 ;又要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矛盾控制在适当的程度上 ,增强社会价值目标的兼容性 ,扩展个人价值选择空间 ,才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在价值概念上存在的一个错误引证进行了考察和纠正,指出个人的社会价值应当包括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两个方面;个人自我价值的主客体都是自我,其本质是个人现实的社会价值在他自己身上的显现或表现;我们要从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对立统一的关系中引导人们在为社会作贡献中实现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10.
西方现代思想家研究了许多社会德性方面的问题,在社会的首要价值是自由还是基于自由的公正、共同体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还是相反、对“代议制”民主加以完善还是以“参与制”民主取而代之、法律是否要以道德为基础、道德重在个人的德性品质还是社会的规范、社会应奠基于理性之上抑或非理性之上等问题上存在着重大分歧。西方现代社会德性思想也有一些共同特点和局限,但它是人类思想宝库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优势,无论对现代西方社会还是对现代国际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市场经济环境中,个人理性极大的影响着人类环境保护工作,特别是使环境公共物品的市场配置的失灵,表现为个人理性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分析表明,这种个人理性可以通过全社会的伦理道德力量加以修正.因此,大力开展环境伦理教育,由学校和全社会共同促进环境伦理教育的发展,形成良好的环境伦理道德氛围,构建和谐环境社会的新理念对环境保护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弗洛姆“创发性的爱”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洛姆为了解决现代西方社会人际关系中存在的严重问题,提出了他的“创发性的爱”的理论。这一理论应该说是有其合理性的,它为建立人际之间和谐、友爱、充满亲情的关系做了具有一定启发性的探索,这对于我们今天建立人际之间的良好关系,建立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但弗洛姆的这一学说也存在着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批判过的抽象、思辨、直观的限度,这一限度决定了弗洛姆学说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型期,同时也是一个现代性建构的新时期,前现代价值体系、现代价值体系和后现代价值体系互相杂陈,如何建构现代性?人文奥运与现代性契合,现代性发展过程中伴随着一种人文精神,它们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内涵。我国传统道德缺乏个人主体精神和公平、公正的理念致使现代性建构出现困惑。我们应以"北京奥运"为契机,建构现代性的公平、公正理念,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以"孝"治家,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家庭伦理遭到一定程度上的破坏,影响着家庭和社会的安宁祥和。随着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家庭关系的变迁,家庭伦理也发生急剧的变化。一般而言,个人生活得幸福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拥有一个和睦、温馨的家庭氛围;家庭这一细胞对社会的正常运行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前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有必要解决好家庭伦理问题,使其良性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的和谐构建。  相似文献   

15.
构建人类身心和谐的社会,是古今中外无数思想家孜孜以求的永恒命题。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西方思想史上第一部论述正义、探讨建立和谐城邦的著作,在构建人自身身心和谐关系方面,对我们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巨大的借鉴意义和重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从伦理的角度来看,"和谐社会"本身就是一个有着丰富伦理内涵与明确道德价值指向的概念:作为一种发展理念,和谐社会倡导科学发展观,这种发展理念的核心与灵魂是"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理性,和谐社会强调共享与共识,其本质则在于"和而不同";作为一种制度设计与操作层面的实践追求,道德建设不但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而且还指明了当代中国和谐社会构建的基本方式与方向。  相似文献   

17.
社群主义对诺齐克的批评主要集中于其将个人权利绝对化,放弃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否认个人的社会价值。社群主义敏锐地观察到诺齐克以虚构的权利前提构思理想社会的不足,这一不足表现为个人的抽象化,并在抽象化个人的基础上建构其元乌托邦理想,致使个人脱离了现实社会,这是不合理的。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改革、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充分发挥其调节居民收入分配,减轻贫富差距的功能不失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手段。分析当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在居民调节收入差距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充分发挥、实现个人所得税制度调节居民收入分配、减轻贫富差距的措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确处理土地征收中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是促进国家经济建设、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保证社会安定与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土地征收中,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二者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为征地范围过宽、补偿偏低、安置不当,其原因为“公共利益”界定不明、集体土地产权缺陷、政府权力寻租和政府行为缺乏规范。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应从严格界定公共利益、完善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完善征地补偿机制和妥善安置失地农民着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