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文明时代从它开始到今天的历史,包括《左传》所记历史,都说明:是制度制约人性的发展和变异,人性的发展和变异又具体化为历史。明日历史的新起点,应该是完善新制度,善化人性。  相似文献   

2.
人性是伦理的土壤,每种伦理理论的构建,不管有没有意识到,都必须建立在明确的人性论基石上。《新伦理学》虽然花了很多笔墨来阐述人性问题,但最终没有涉及到人性问题本身。这在于王海明对人性本身的隔膜,在于他认同了道德人性论传统。客观地看,理性和道德都属于认知判断或价值判断,而人性却是生命存在之内在事实。以此来看,人性客观地敞开为生命存在之自然本性和文化本性两个维度六个扇面,由此生成以“生-利-爱”为轴心,以性爱、血缘为基石,以求群、适群、合群为敞开平台,以“生己-利己-爱己”和“生他-利他-爱他”为两翼生存扇面的人性方阵。这一人性方阵的行动敞开朝向,就是懒馋贪与勤俭智的对立统一运动。在这一对立统一运动的人性朝向进程中,人的利益追求行动和生活是适度乃善,逾度则恶。  相似文献   

3.
当代作家中的佼佼者王安忆在1984年出访美国回来后,世界观、人生观、艺术观等方面经历了极大的冲击变化。这种冲击投射到作品里,便促成了她创作主题与风格的转向。她试图摆脱过去的某些美学特征,从对美的追求转为对非美、丑的揭示,发表了一系列类似的作品。在《小鲍庄》和《好姆妈、谢伯伯、小妹阿姨和妮妮》里,作者有意选取孩童作为故事的主角,讲述了两个孩子迥然不同的命运历程,体现出对于人性的探究与思考。本文从文本出发,以期攫取王安忆对于人性善恶的独到拷问。  相似文献   

4.
人性是复杂多变的,难以捉摸的,对人性的探究,是文学作品中的永恒主题。《古船》通过对每一个人物的塑造体现出对人性深度的挖掘,让读者从中领悟到人性的复杂性和丰富性。由于历史的规律性与人性的共通性存在异质同构的现象,所以有着内在生命律动的人性在历史的进程中也会演绎出真实的、活泼的、强烈的生命表现。  相似文献   

5.
历代儒者对孟子人性善的解释都是将其解释为预设的人性本体.从《孟子》文本出发,通过对孟子何谓大者、大者如何立、大体的存养、为不善的原因等几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孟子所谈之性,既有欲望之天性又有本体之人性,“大体”“大者”即是本体之人性,其人性本体是通过“思”并将之“扩而充之”而得来的;通过“思”和“扩而充之”而得来的人性本体是需要通过“寡欲”和“集义”的途径而“存养”的;不能“存养”即是“不善”,因此,孟子绝不仅仅只是一个形而上学者,而是儒学形而上学的缔造者.  相似文献   

6.
《色戒》作为张爱玲用三十年时间不断修改的珍爱之作,在人性的讨论之上隐含了作者对政治的思考与批判。本文从男权话语下的女性悲剧和革命话语下的女性悲剧两个角度深入文本,探讨了战争年代被压抑的人性,以及男权统治下女性的悲惨命运。  相似文献   

7.
人性的问题是伴随体育教育的永恒话题。每一种体育教育的观念、思想和理想都有意无意地隐含着人性的预设。从德漠克利特、伊壁鸠鲁到柏拉图,从费尔巴哈到叔本华、尼采的哲学,提及的每一种人性的假设都寓含着丰富、鲜活的教育理念和体育之源渊。文章通过文献研究和实践总结的方法,从人性的角度重新审视体育之功能,指出“体育促动学生之心力;体育开发学生运动潜能;体育提升学生之德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文学艺术对民俗关注的历史源远流长,从《诗经》、《离骚》到《红楼梦》、《水浒传》到现当代的文学作品,常常可以见到其中对某种风土人情或民风民俗的描绘,虽然这其中作家的因素不可忽视,但从中还是可以看出民俗与文学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百年孤独》作为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以隐喻、象征、重复等艺术手法描写了布恩地亚家族七代人的孤独秘史,从而揭示了个人、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孤独情结。探索孤独之后的人性隐喻是理解小说的核心所在,本文从欲望沉浮之中的人性隐喻与孤独叙事之后的现代反思出发,来分析作品中复杂隐喻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10.
哈里顿·恩萧作为希斯克利夫复仇的产物,人性遭到摧残和扭曲,他却爱希斯克利 夫,并快乐着。他的人性在小凯瑟林的文明与爱的牵引下复苏了,正是他的人性复苏展示了《呼啸 山庄》中人向往文明、渴望爱的人性是不会被毁灭的这一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