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海边的卡夫卡》塑造了一系列灵肉分裂的人物,他们或被现实撕裂了自我,或因过度封闭而分裂了自我。他们在分裂中找寻弥合的方法,试图实现自我的统一,凸显出村上春树对人的现实生存状态的关注,以及他对人类生存境遇的终极性关怀。  相似文献   

2.
荒诞与真实、绝望与抗争、偶然与必然、可能与不可能,这些对立面共同构成了卡夫卡作品的两重性。而在这些两重性之间又出现了巨大的分裂,从而形成了卡夫卡作品的悖谬特色。《变形记》更是以典型的悖谬特色,全面展示了现代人内心的矛盾与冲突。  相似文献   

3.
人性悖谬在文学中的存在是一个普遍现象。由于世界存在压抑与反压抑,人类不能寻得二者之间的平衡而形成人性悖谬。卡夫卡的小说印证了由内在的压抑和外在的压抑形成的人性悖谬。但人性的悖谬开创了世界的美和爱,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中国的《红楼梦》和麦卡勒斯的《伤心咖啡馆之歌》从正面或负面都体现出这一点。  相似文献   

4.
对于卡夫卡而言,悖谬不仅是一种哲学概念,同时还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使两个极端发生奇特而重要的关系,从而昭示出世界的荒诞性和人存在所不可避免的悲剧性。卡夫卡所生活的环境就充满着悖谬。受叔本华、尼采、弗洛伊德的影响,卡夫卡对孤独、恐惧、悲剧意识有了深刻的理解,在这种情形之下,悖谬性思维方式在他的头脑中也就根深蒂固了。  相似文献   

5.
卡夫卡一般被认为是现代主义的表现主义作家,但随着后现代理论的兴起,人们又从其作品中发现了后现代的一些因素。卡夫卡的短篇小说体现了不确定性、内在性、解构性、游戏性、互文性、碎片性及其悖谬性的后现代特征。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卡夫卡短篇名作《饥饿艺术家》中"饥饿"所蕴含的精神意义进行文本解读。首先,饥饿与艺术本来就是一对悖谬,因此饥饿并不是艺术。再通过进一步分析文本,指出饥饿是一种自我独特性的生存方式。最后结合卡夫卡的生平,揭示出饥饿所暗含的自我生存困境的寓意。  相似文献   

7.
卡夫卡一生经历了种种无法克服的荒诞体验,他的主要作品都表现了人在异化世界里的荒诞感。卡夫卡发现,现代人普遍丧失了主体性和主动性,人们被各种异己力量所驱使,试图去达到某种连自己都不太清楚的目的。生命是孤独的,生存是粘滞的,想要反抗也是徒劳的,荒诞的存在最终导致人的变形乃至毁灭。荒诞之于卡夫卡,首先是一种审美体验,是一种对世界的态度,是对事物本质的艺术化的领悟。卡夫卡的荒诞艺术有着不同的表现形态,它既关乎作品内容,又是具体的审美表达方式。卡夫卡运用梦幻笔法和寓言模式,通过悖谬的情节逻辑和怪诞的艺术构思,形象地演绎出现代人类荒诞的生存境况,真实地表现了现代人的荒诞本质。  相似文献   

8.
随着近代社会的发展,科学的普及,理性主义应用越来越广,以至发展到一种极端,过分的重视制度性,定量化,实用性,技术性的东西,从而忽视了个体命运和人类内心活动因素的存在,致使人格上的分裂,即理性中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背离。本文通过对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探讨指出存在于成人教育中其理性的分裂。  相似文献   

9.
在20世纪作家中,把悖谬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的作家首推卡夫卡,他的诸多作品大都充满了悖谬色彩。《变形记》中主人公的变形把悖谬艺术推向了极致,变形是悖谬的艺术写照,而异化的主题则是悖谬的哲学意蕴。小说通过主人公变形前后的所思所想以及和家人的先后关系,淋漓尽致地为我们揭露了资本主义温情脉脉面纱下的人情冷暖和金钱利益。  相似文献   

10.
卡夫卡有着尴尬的文化出身和民族身份,这让他产生了极大的负罪感,而负罪感又是形成其双重人格的深层原因。卡夫卡的"负罪感"不等于"原罪",而是他特有的生存体验的文化符码。《诉讼》主要通过主人公约瑟夫·K的双重身份和双重人格展现小说"负罪感"的文化内涵,具体表现为主人公的人格分裂和人格异化,艺术上则浓缩为"法的门前"的悖谬性寓言,而主人公的自我救赎是人类普遍境遇的一种诗性观照。  相似文献   

11.
丁梅斯代尔在《红字》中有很多对立表现,这些对立表现源于他自我的分裂,在他与海丝特&;#183;白兰的六次会面过程中,他的自我总在清教主义思想和生命情感冲动之间徘徊,一旦清教主义思想观念占了上风,他的虚伪、软弱、怯懦就表露无遗而一旦生命情感冲动占了上风,他就变成了一个勇敢、坚毅、燃烧着热情的人,尽管丁梅斯代尔自我中分裂的两端最终融进了同一个行动,但是同一行动却并不能弥合他自我的永恒断裂,丁梅斯代尔自我的分裂应证了霍桑内心的困惑、焦虑、矛盾。霍桑本人一方面对清教主义思想持批判和反抗态度,另一方面又深受清教主义思想的影响,他在《红字》中揭示了清教主义思想的虚伪性和落后性,但同时又展望了人的“灵魂罪恶”,使整部小说的主题呈现出一定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12.
卡夫卡尴尬的文化出身和民族身份使他产生了极大的负罪感,负罪感又是形成其双重人格的深层原因.卡夫卡的“负罪感”不等于“原罪”,而是他的新发掘,是他特有的生存体验的文化符码.《诉讼》主要通过主人公约瑟夫·K的双重身份和双重人格展现了小说“负罪感”的主题,具体表现为主人公的人格分裂和人格异化,艺术上则浓缩为“法的门前”的悖谬寓言,而主人公的“异化”是人类普遍境遇的哲学升华和诗性观照.  相似文献   

13.
卡夫卡的创作有着巨大的艺术张力 ,这来自于其关注现代西方人精神生活的思想内涵。卡夫卡的艺术张力具有独特的结构 ,他将现代人类荒诞的生存状况“图像”化为悖谬的逻辑关系 ,浓缩成现代寓言 ,深刻揭示了人类存在的困境 ,其艺术张力朝着未来不断地绵延下去  相似文献   

14.
卡夫卡与犹太人生存境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卡夫卡是20世纪西方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因表现出人类生存意义的悲剧性和荒诞性,被西方人认为是给人类指引痛苦的人。文章认为,卡夫卡作品能够表现出如此深刻的主题,是因为卡夫卡与现代派作家除了面临共同的客观世界(现代巨变的社会)之外,作为犹太人后裔的卡夫卡,犹太人特殊的生存境遇和他个人作为犹太人的生存体验构成他对现实主观体验的一种特殊激情  相似文献   

15.
邓国琴 《文教资料》2008,(19):20-23
孤独是卡夫卡的一种生存姿态或生活方式.也是他对抗社会的武器.他的孤独是灵魂深处的孤独,是一种真正内心的孤独.孤独意识浸润着卡夫卡的整个世界,在家庭里、在社会上、在生活中,孤独无时无刻不在缠绕着他,几乎成了他生命的唯一,而他也在写作中,尽情地释放着他的孤独.  相似文献   

16.
以往学界少有从时空哲学的视角解读卡夫卡的作品,似乎很难定义卡夫卡的小说里时间和空间的存在,这正是卡夫卡匠心独运之处。卡夫卡独树一帜的时空哲学赋予了叙事时间和空间新的内涵与形式,作品的时空在如迷宫般交织后充满了叙事张力,使小说充满了多义性和不确定性。对时间和空间的特殊处理成为表现“卡夫卡式”书写的主要叙事手段,卡夫卡叙而不议,观而不语,让读者在品读作品时将零星的碎片和静止的瞬间在头脑中重现,从而在看似随意和刻意疏忽的充满空位与悖谬的文本中,体会到作家内心深处理性的梦魇,这种矛盾、荒诞、梦境般的叙事,进一步折射出世界的虚幻和人类的困境。  相似文献   

17.
理性和现代性形同孪生姐妹,自启蒙以来,理性的自我确认机制否定了神,解放了人,并以现代性作为现代社会的规定。随着现代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深,当代社会的种种弊端逐一暴露,享受现代化成果同时就意味着对自然和他者的侵害与剥夺,现代性危机凸现。仔细分析理性与现代性发展的轨迹,理性机制分裂及悖论是导致现代性危机的核心因素。  相似文献   

18.
他们的眼睛     
卡夫卡的眼睛:恐惧世界上最能抓住读者眼睛的眼睛,无疑是卡夫卡的眼睛。卡夫卡的眼睛充分宣示了他内心的柔弱和恐惧。也许你  相似文献   

19.
卡夫卡是个自转色彩很强的作家,凡是重要的人生体验和感受都可以在他的作品里找到回响,他的作品内涵丰富,文学形象传达出来的生活感受与理性具有含混性和模糊性的特点,给审美留下了广阔的阐释空间,从而也使小说具有了主题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同时,卡夫卡是本着内心写作的作家,采取第一人称或第三人成的叙述视角来写他的所见所闻,在客观冷峻的笔调下,语言极富寓意。  相似文献   

20.
对卡夫卡其人其作的研究始终是国内外学术界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文意在以卡夫卡的生平身世、民族情感和个性品质三个方面为出发点,捕捉其作品三大情结的深层含义,充分认知卡夫卡对荒诞悖谬的西方世界的深切体会和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