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上世纪80年代,吴世昌在给邓广铭的信中曾谈到徐志摩编辑《新月》时的一桩旧事。吴世昌说:“我对于稼轩词,自学生时代即爱好,但也很肤浅。大学二年时,曾写一辛稼轩传记,请顾颉刚先生评阅,他未看完,有一次徐志摩去他家吃饭,问起有何作  相似文献   

2.
稼轩词有四卷本和十二卷本传世,当代学者以现存版本推论其旧有版本,认为南宋以来流传的就是这两个系统的版本。但是,宋元明最流行的本子却不是四卷本和十二卷本,而是包括全部稼轩词的足本。理宗时编成的《辛稼轩集》所收的就是此足本。明人词选也依据这个全集本,而李濂批点本及毛晋合并本都据全集本校订了某些异文。本文通过对全集本的考索,论证了稼轩词异文的源流,并辑出佚词二首。  相似文献   

3.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南宋爱国将领,著名词人,著有<稼轩词>.他"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才大情深,果敢坚毅,以抗金复国为己任,却屡遭打击,壮志难酬.于是一腔忠愤,满腹幽怨郁结于怀,发泄于词.其词燃烧着战斗不已的激情,充溢着愤懑不平之气,抒发着自我英雄情怀.  相似文献   

4.
稼轩词不仅因其抒发壮怀和寄托感慨之气势凌云不主故常而受到词家的重视,而且因其使用语汇之丰富多彩而为历来读者所喜见。加拿大学者叶嘉莹教授曾认为,辛词在语言方面是“既能用古又能用俗”,“其对语言文字之驱使运用之手段”,却是使之成为“一位伟大的词人主要缘故”(见缪 、叶嘉莹合著《灵溪词说》)。就语言文字的笺释来说,当前国内外最完备的注本当首推邓广铭先生的《稼轩词编年笺注》,其它各类选本的注释大都源自此本,不必细说。邓注本不断进行修改增订,已趋完善。自1956年印行以来,它经历了1962年和1993年的…  相似文献   

5.
从《读书》上初识辛丰年先生(《读书》1994年 10月),我被他独具的人格魅力深深感动,曾屡屡与朋友们大谈“辛丰年生活方式”。其实那篇很短的介绍文字和丁聪的那幅漫画,未见得能引起更多读者的注意,然而我却从中看到了一种生活方式。恰值此时,我从新书预告中得知辽宁教育出版社将出版“书趣文丛”,其中有辛丰年的文集《如是我闻》。文如其人的逻辑使我产生出读此书的强烈欲望,我急切地盼着她的诞生。终于,  相似文献   

6.
《蝴蝶梦》续集─—《德温待夫人》《蝴蝶梦》(原名《吕蓓卡》)是英国女作家春夫妮·杜穆里埃于1938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第一人称自述的手法,描写“我”与丧偶后萎靡不振的迈克西姆·德温特一见钟情。但是,当“我”嫁给德温特并随他回到曼陀丽庄园后,却...  相似文献   

7.
徐唯辛,1958年生于新疆乌鲁木齐。1978年考入西安美术学院,1985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读硕土研究生,1988年毕业创作《馕房》获首届中国油画大奖。1999年《酸雨》获“第九届全国美展”铜奖,并入选“20世纪中国油画展”。2004年《工棚》获“第十届全国美展”银奖。2005年《工棚》获“北京市政府第四届文学艺术奖”。油画被多家机构与个人收藏。  相似文献   

8.
正《文选学》,今人骆鸿凯著。这是一部研究《文选》学的专著。在我的藏书中,有三种骆鸿凯的《文选学》。第一种骆鸿凯的《文选学》,是中华书局于民国三十年(1941)三月出版的。这是第三版,精装一册。它的初版本是中华书局于民国二十六年六月出版的。此书是友人、昆曲史专家刘致中先生1963年12月于南京旧书店购到的。他知道我是研究《文心雕龙》和《文选》的,赠送给我。此书对我研究《文选》,影响极大。在我得到骆鸿凯的《文选学》之前,我手头只有一部  相似文献   

9.
南宋岳柯《桯史·稼轩论词》记载:“稼轩……每宴,必命侍姬歌其所作。特好《贺新郎》一词,自诵其警句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每至此……顾问座客何如,皆叹誉如出一口”。此中三昧何在?确乎值得探究。“妩媚”一般指“姿态美好可爱”,主要表达对象  相似文献   

10.
我是一名最基层的通讯员,虽说有10年的写作时间,但长期来不知有《新闻三昧》刊物,2000年我由宣传科调到团工会,主管通讯报道,才认识《新闻三昧》。通过一年来的接触,从中获得了不少知识,真有点相见恨晚之感。《采访生活》增长了我的采访技巧;《业务研究》帮助我克服了写作上的弊病,使我的业务素质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采写经验谈》的经验、《我们的同行》、《记者手记》等栏目的文章,我是每篇必读;《新闻夜大学·专题讲座》更是读了一遍又一遍;《新闻  相似文献   

11.
清代起居注官与钱大昕的《讲筵日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钱大昕(1728—1804),字晓徵,一字辛楣,又字及之,号竹汀,江苏嘉定(今属上海)人。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官至詹事府少詹事、广东学政等。四十八岁归里,历主钟山、娄东、紫阳诸书院。是清中叶与惠栋、戴震鼎足而立的一代儒宗。代表作有《廿二史考异》、《声类》、《疑年录》、《十驾斋养新录》、《潜研堂金石文字跋尾》及《潜研堂集》等,一生著述丰硕,生前即有刻本多种行世。钱氏殁后,其次子东塾于嘉庆十一、二年(1806—1807)间,汇集其父著述共17种250余卷,刻成《潜研堂全书》行世;光绪十年(1…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15,(20):2-12
<正>个人简介傅盛裕,1987年8月出生,201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现为文汇报记者,专栏作者,笔名辛悬。运营微信公众号"傅踢踢"。在解放日报一上海观察、新华网一思客、航空画报等媒体开设文化专栏,专注文学、电影、音乐写作。曾在潇湘晨报一晨报周刊开设"情感我爱问"情感问答栏目。担任FM90.9东广新闻台《新闻实验室》周  相似文献   

13.
《新闻研究资料》1980年第四辑所载《记者生涯杂记》一文,其中有关《世界日报》内部情况的记述,可能由于时隔多年,作者难免有记忆不周之处,以致一些情节与事实不相符合。当时我是该报记者,并且曾经参与了那一次事件的全过程。现在我经过回忆,又查阅了当年的《世界日报》,特将我所了解的有关情况,略述于后:  相似文献   

14.
由我和张小曼编的《张西曼集》于2010年10月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作为编者在欣喜之际,不禁想起了我接触张西曼先生著作的漫长过程. 1949年下半年,我在东北大学(今东北师范大学前身)历史系学习时,一次从图书馆借阅到张西曼著的《历史回忆》一书,此书记述了自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些重大的政治事件.当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辛亥招募革命骑兵记》一文,文中记述了张先生在1911年武昌起义后,孤身一人到中俄边境深山招募土匪刘弹子所部为骑兵,南下支援革命的事迹.读完此文,我认为张先生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自从那时读完《历史回忆》一书之后,我很长时间没有机会进一步了解张先生及其著作,直到2006年上半年读到黎跃进著的《文化批评与比较文学》一书(东方出版社2002年版),发现此书有关张西曼从事翻译普希金作品的情况,我当时正在进行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研究,因此对张先生这方面的业绩很感兴趣,于是想进一步全面了解张西曼.不久我读到了张小曼写的《情系万安》一文(辑入《慈父遗爱——名人子女忆父亲》,中国文史出版社2001年版),此文对张先生的生平与业绩有全面的评述,我参考此文写成了《传播俄国文化 致力中国革命——张西曼先生光辉的一生》,发表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办公厅主办的《文史春秋》2006年第12期上,从此我与张先生有了进一步的"深交".发表此文之后,我又忙于其他方面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5.
看到贵刊《2000年第1期<新闻三昧>读者意见调查表》后,我不由得产生了想与《新闻三昧》交流并向《新闻三昧》问好的想法及念头。我是贵刊的一名忠实读者,我为《新闻三昧》这种做法叫好!《新闻三昧》从栏目设置到文章内容,都办得很好。总的来看,它内容丰富、新鲜、活泼,时效性和可读性  相似文献   

16.
《小灵通漫游未来》初版本是一本薄薄的小书,全书不过7万字。这本小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小灵通漫游未来》是我的第一篇科幻小说,写于1961年,出版于1978年。众多读者时隔20年后,仍记起这本科幻小说,使我十分感动:1998年,先是上海《青年报》“记起”了《小灵通漫游未来》“二十周岁”,来电约我写了《从“小灵通”开始的未来之旅》一文,接着上海《申江服务导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香港“凤凰”中文电视台、沈阳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上海东方电视台、上海电视台、上海《青年报》等十几家报纸、电视台、电台推出了回顾《…  相似文献   

17.
我是个刚开始做新闻宣传工作没两年的基层业余通讯员,由于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对新闻写作一知半解,仅凭着一股年轻人的热情和干劲,便不停地写,其结果是屡投屡败,一篇篇如泥牛入海。我苦闷异常,烦躁不安,甚至怀疑自己不是写作这块料!正在我一筹莫展之际,厂政工干事送我几本《新闻三昧》。我如饥似渴地仔细阅读,《新闻三昧》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的写作之路,使我受益匪浅。自与《新闻三昧》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后,我与她的感情加深了。我每月都怀着焦急的心情等待她的到来,收到后又迫不及待地细读。《采写经验谈》教会我许多写作技巧;《采访生活》了解了精品、名篇的作者不懈追求的精神;听到《通讯员园地》各路写作人才在此交流、沟通、畅所欲  相似文献   

18.
以前我从未见过《新闻爱好者》,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邻居张伯伯家里,看到了图文并茂的《新闻爱好者》。从此,我与她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里潜心学习。1988年在我家所订的报刊中,增添了一份《新闻爱好者》。每月接到她,我都篇篇必读,有好的段落还抄下来,细细品味。她文章短小,融知识性和趣昧性于一体,说服力和实用性强,既陶冶了情  相似文献   

19.
我和《档案与建设》相识于1997年,那年我刚进入苏州大学档案系,一晃已经7年了。我已经从一个原来不知道档案为何物的少年成长为一个整日与档案打交道,档案已经成为我生活一部分的高校档案工作者。7年来,《档案与建设》不仅仅是我的良师益友,更像是我的一位长辈,谆谆教导,鞭策我前进,给予了我作为一个档案人所必备的技能和知识,让我学会了如何做一个称职的档案人,尤其让我难忘的是,《档案与建设》在我人生的低潮,给我带来了福音,给了我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为我指明了人生之路。那是2001年的初夏,我即将走出校园象牙塔。我一次次穿梭于人才市…  相似文献   

20.
40年前的《察哈尔日报》总编辑——何辛,在他的《长城内外十春秋》回忆文章中,满怀着深切的眷恋之情叙述他当年办报的境况和心情。他说,他从1942年起至1952年底那段时间,先后在长城内外的《黎明报》、《冀察群众报》、《察哈尔日报》等报社工作过10年,“那确是我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经受考验、锻炼和学习成长的十年,我的世界观、革命新闻学的基本观点就是在那个时期形成的。那10年是我全部革命生涯和新闻生涯中最值得眷恋的岁月。”不约而同,原《察哈尔日报》另一位副总编辑——屈飞,也写了一篇回忆录——《满怀眷恋话当年》。他说:“我老来,有一种眷恋往事的癖好。对《察哈尔日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