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演变的趋势是在总体结构趋于优化的同时,具体支出项目比重的变化却处于失衡状态,财政职能的“越位”与“缺位”是财政具体支出项目比重失衡的主要原因。因此,我国目前财政支出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是解决财政职能的越位与缺位,优化财政具体支出项目。  相似文献   

2.
中国经济转型中公共物品提供机制的演变与改革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公共物品供给严重不足,一方面是由于财政支出中用于基本公共物品的支出未得到相应提高,政府退出一部分微观经济领域的同时,提供公共物品方面的职能没有得到及时加强;另一方面是由于大多数领域的公共物品提供主体单一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基本上仍然由政府来提供。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适当增加对科教卫、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和政权建设等基础性公共物品的支出,并改变政府在提供中的角色和方式,即由以直接提供为主转变为以间接提供为主。  相似文献   

3.
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的关系应从财政支出的总量和结构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基于1997-2009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第一,从总量角度出发,地方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具有挤入作用,说明财政支出的规模较为合理;第二,从结构角度出发,地方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具有较大的挤出作用,说明财政支出的结构严重扭曲;第三,各类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产生了不同效应,经济建设支出、民生支出和行政管理支出对居民消费具有挤出效应,科技支出与财政支农对居民消费具有挤入效应。  相似文献   

4.
政府的财政支出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社会资源配置活动,而教育支出是政府财政支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在稳步增长,但教育支出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依然存在。本文通过对政府教育支出、我国的教育与教育支出现状、影响我国政府教育支出的原因、优化支出结构是提高政府教育支出效益的关键等几个方面阐释了对我国政府教育支出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5.
采用因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我国6省13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财政支出进行研究,提取了高级产业、保障产业和基础产业三个主要支出因子,并对各个城市的财政支出结构进行排名,文章还将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分为偏基础产业支出结构、产业均衡支出结构和偏高级产业支出结构三类,这对优化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财政支出结构和改善政府职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财政性三级教育支出结构不合理,影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该文指出了我国财政性三级教育支出结构的不合理之处,即高等教育投资比例明显偏高,而初、中等教育投资比例较低,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适应。接着,分析了形成我国财政性三级教育支出结构不合理的原因,认为一是政府没有明确其在三级教育支出中的职能,二是政府部门急功近利的行为。最后,该文提出了优化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结构的四个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财政性三级教育支出结构不合理,影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该文指出了我国财政性三级教育支出结构的不合理之处,即高等教育投资比例明显偏高,而初、中等教育投资比例较低,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适应.接着,分析了形成我国财政性三级教育支出结构不合理的原因,认为一是政府没有明确其在三级教育支出中的职能,二是政府部门急功近利的行为.最后,该文提出了优化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结构的四个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巴罗公共产品支出理论模型框架,分析和论证财政支出结构变化如何影响经济增长率。经验数据和实证分析表明:我国的财政支出结构迫切需要优化,对此应提高教育、医疗等密切关系人民群众生活的支出项目,加快政府机构改革,提高行政管理支出的效率,以此促进经济长期有效增长。  相似文献   

9.
经济建设支出是指国家用于生产性投资和基本建设方面的财政支出.本文从分析我国经济体制现实状况入手,强调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殊路径为依据,在尊重经济建设支出积极作用的基础上,通过优化经济建设支出项目结构、积极调整作用方式,使其进一步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服务.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Barro(1990)的经济增长理论,推导出最优财政支出结构模型,并运用辽西北地区阜新、铁岭、朝阳三个市1999--2011年的数据对模型作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出三个市的政府财政支出结构都不尽合理:阜新市和朝阳市社会保障类支出不足;铁岭市的经济建设类支出、科教文卫类支出、行政管理类支出都低于理论最优值;朝阳市除了需要压缩经济建设类支出以外,其他资金投入都低于理论最优水平。基于此,本文提出优化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的几点建议,进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当地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最大的教育不公平现象。2005年全面废除农业税后,县级财政收支及县级财政义务教育收支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义务教育支出占县级财政支出的大头,挤占了对科技、文化、卫生、社会保障、工业经济、支农等方面的投资,严重影响了县域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二者呈负相关增长。鉴于此,笔者呼吁义务教育经费由县统筹上升为省统筹,加大中央对农村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建立中央、省(市)、地方政府分项比例义务教育经费公共财政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2.
城市社会福利可以用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表示。从城市化经济的基本定义出发,它的增长依存于两个要素,分别是城镇公共经济的增长和私人经济的增长。这两个要素可以由城镇财政人均支出和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表示。比较两者增长速度,城镇人均财政支出远远快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但如果比较两者对城市社会福利的作用大小,即引发的城市化经济福利效应,前者却小于后者。为此,政府通过增加新兴产业财政支出等方式,调整我国城镇公共经济和私人经济之间的矛盾,使城市化经济运行的社会福利最大化,这是我国城市化经济政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唐后期两税三分制的实行使得中央与地方在财政上进行了利益分割。由于地方的财政包干制,使得地方财政能够利用两税收入、财政羡余,甚至还有私用钱和军资粮储参与救灾,在常平义仓的建设、赋税蠲免、灾害赈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减轻灾害及救灾给中央财政带来的负担,唐中央政府也多次督促地方利用留使、留州财政进行救灾。地方财政参与救灾本身有中央政府与地方利益冲突的背景,但客观上也提高了地方救灾的主动性与效率,促进了唐后期地方经济的发展。但在唐后期两税三分制下的地方救灾也由于相应监督管理制度的废弛导致一系列问题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十多年来,我国公共教育经费投入指标从未达到过目标,这与政府财政能力密切相关,如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过低;财政负担结构不合理,中央财政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经济发展不平衡,许多地方财政困难等。在未来若干年内,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财政、教育政策的调整,我国将逐步具备达到公共教育经费投入目标的财政能力或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发展低碳经济是解决当前安徽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矛盾的有效路径和民生所向。由于市场行为的外部性,政府财政支持的必要性凸显。从财政支出角度看,安徽省支持低碳发展的预算支出规模的绝对值和相对值都需要增大,而支出的结构也要相应优化,财政补贴需要有的放矢,政府采购支出的绿色化也要推行;从财政收入的手段看,各种税种的搭配,环境税的界定及征收,合理规范收费项目等都是抓手。在对低碳经济的转移支付、公共宣传领域,财政的支持不容小觑。  相似文献   

16.
我国科教投入存在"悖论":地方政府减少对教育的相对支持力度反而容易成为理性抉择。科学投入与经济增长率呈正相关关系,暗示通过中央和地方间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可以取得帕雷托改进。建议一是提高教育投入中的中央财政比例,同时提高科学投入在地方财政中的比例;二是采取"教育直补"方式,更多使用中央财政,增加落后地区公共教育投入,以及用于改善人口迁入地区外来人口教育状况。该机制设计与地方谋求经济增长动机一致。  相似文献   

17.
平均指标、变异指标显示我国各地区之间职业教育预算内生均拨款差异较大.相关分析及推论证明:财政收支水平、中央转移性支付力度和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差异造成了职业教育预算内生均拨款的地区差异.要缩小职业教育预算内生均拨款地区差异,中央政府应加大对欠发达地区转移性支付的力度,拓宽转移性支付的范围;地方政府应规范其在职业教育财政拨款中的行为.  相似文献   

18.
目前,地方政府财政投资支出存在严重的“越位”和“缺位”,支出管理体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构建公共财政的需要,投资效益低下,因此,各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地方政府财政投资行为的分析,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结合各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因地制宜,进一步明确和界定本地政府财政投资范围、调整和优化投资方向和结构,强化财政投资支出管理,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投资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9.
1978年至 1996年 ,我国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的变动轨迹呈现出反“钩”形状 ,这与瓦格纳法则不相符合 ,被理论界认为是我国转轨时期的“财政支出之谜”。税收下降不能解释这个财政支出之谜。事实上 ,只有政府职能的转变才是引起我国转轨时期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发生变动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0.
东汉筹边失当有三:其一是对武装力量进行压缩,对兵役制度进行调整,削弱了边防军事实力和战略后备力量;其二是“以夷制度”,羁縻失当,民族矛盾激化;其三是放弃边防经济开发,使得边郡空虚,经济萧条,筹边经费日增,国家财政中的军费负担增加。其结果是加重了东汉政治、经济、军事危机,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内忧外患交互作用,最终导致东汉衰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