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节的《蒹葭楼诗》描绘了晚清到民国四十年问的外忧内患,诗人“平生之志与业略具于是”。本文结合具体的诗歌分析了诗人对“蒹葭”的深情浓爱,九死不悔的追寻努力,对国家、人民,对自己理想、节操的无限珍爱。反映了诗人济世康民之志难以实现的困境,更体现由这遇合无期的困境中伸展而出的意志的执著和精神的无限向上性。  相似文献   

2.
“作文不具体”是小学生作文中常见的毛病。这是为什么呢?宋朝大诗人陆游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意思是说你真的想学诗,必须在诗外下功夫。作文要具体,首先也要在“文外”下功夫。有的小朋友平时不留心周围的人和事,没有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抓不住事物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首文笔质朴、感情真挚、耐人寻味的小诗。诗人用工笔描绘阳光下跪着求乞的女孩,观察细致,感受深切,进而用拟人、夸张的手法写跪着的阳光,构思大胆新奇,表现了诗人赋予表现对象以强烈的感情色彩的创作才能。在这首诗中“阳光”是个博大的意象,她将无限的光辉普洒大地,她将博大的恩泽广施人间;对比之下,“女孩”、“落叶”则是渺小的意象。然而,诗中的“女孩”却是“阳光”的衍生物,就像树和落叶一样;阳光则是女孩的“上帝”,是“母体”。为了使这两个不同性质的意象能够沟通,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一个“跪”字。“跪”是全诗的诗眼,它使博…  相似文献   

4.
文学断想录     
1.陆放翁诗云:“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施把“诗”率换成“文学”二字亦无不可,这实在要算放翁最精辟的文学见解了。“诗外”是什么?是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只有生活,才是文学创作的真正源泉。因此,一切欲在创作上获得丰收的人,首先要做一名生活积累的富翁。2.盛唐诗人崔颢是以《黄鹤楼》一诗名世的,那“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空灵,那“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庄重,简直让人叹为观止了。但崔额的诗风并非一开始就如此雄浑空阔的。他早年受生活阅历所限,只能写一些闺情诗,不免流于浮艳。随着诗人…  相似文献   

5.
《再别康桥》使徐志摩获得了巨大声誉.也使现代诗歌园圃多了艳丽的点缀。在这首诗里,诗人以缠绵凄惋的笔调,抒写了自己对夕阳中的康桥的无限留恋和依依惜别的心情,极其微妙地展露了因“康桥理想”的幻灭而无限哀伤的情怀。  相似文献   

6.
这是台湾诗人痖弦的一首绝妙的小诗。初看诗题,你就会展开无限的愁绪与遐思。秋天,草木摇落,万物萧条,这是一个悲凉的季节,也是个最易让诗人发挥愁绪的季节。“自古逢秋悲寂寥”,在我国古代诗文里,言秋多言悲,从宋玉“悲哉,秋之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到曹丕“秋风萧瑟  相似文献   

7.
本诗不仅仅向严郑公诉“生理衰颜”,而是有其更深内涵。诗中表现了作者对故国的关爱之意,对安居生活的无限向往,更表现了诗人嫉恶如仇,强烈的善恶意识。  相似文献   

8.
意象是诗词形象构成的基本元素之一,是诗人内在情思和外在物象的统一,是诗人通过想象将“意”和“象”相融合所产生的可感可触景象。每一个有独创性的诗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意象,在这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观察与认识,凝聚着诗人独特的思想与感情。在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中,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艺术。这首诗作于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抗战初期,因此不可避免地烙上了那个时代悲壮的氛围,诗中的意象也就必然带有这种悲壮的色彩。读完全诗,从“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意象中,  相似文献   

9.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可见,积累在习作教学中的重要性。名诗人陆游曾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也证明了这一点。然而,许多学生平时不注意积累,导致动笔时觉得没什么内容  相似文献   

10.
诗外的功夫     
南宋大诗人陆放翁曾经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搞好课堂教学,教师除了要钻研好教材,设计好教案之外,教外功夫又该下在什么地方呢?一、学点“亮相”的本领有人说:一堂课就好比一出戏,教师就好比是这出戏的导演兼演员。要有好的“亮相”,首先你得对自己来...  相似文献   

11.
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一个字。这个字或许是诗人苦思冥想、绞尽脑汁得到的,或许是诗人灵感的火花一闪得到的,又或许是诗人多方选择、逐一推敲得到的,但就是这个字,使得全诗语言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就是这个字,使得全诗游龙飞动,境界全出;就是这个字,使得诗中形象顿然改观,熠熠生辉;就是这个字,使得全诗气势非凡,韵味无穷。因此我们今天阅读鉴赏古诗时,就应学会巧抓“诗眼”和体会“诗眼”,“诗眼”既得,就能势如破竹,就能更好地领悟诗的丰富含义和感受诗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12.
《再别康桥》使徐志摩获得了巨大声誉,也使现代诗歌园圃多了艳丽的点缀。在这首诗里,诗人以缠绵凄惋的笔调,抒写了自己对夕阳中的康桥的无限留恋和依依惜别的心情,极其微妙地展露了因“康桥理想”的幻灭而无限哀伤的情怀。诗歌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语意相似,淡淡的起头,淡淡的结尾,却包含着复杂的情绪。新旧教材把“作别西天的云彩”当作诗人的创造,因为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是人,而此诗却是“西天的云彩”,这种由人间向天空的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为什么这种由人到物或由人间向天空转移就更抒情了…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诗的国度,几千年来涌现出数不胜数的优秀诗人词人,这些诗人词人除了自己的名字外,还有美称。美称多是根据诗人词人独特的人格魅力和诗词个性来命名的,笔者以为古代诗人词人的美称大致有如下几种类型:一、借用诗作或词作名称而称唐代诗人许棠因其《洞庭诗》脍炙人口,被奉以“许洞庭”的美称。另一位唐代诗人郑谷以《鹧鸪》诗传诵于世,被誉为“郑鹧鸪”。明代诗人袁凯因作一首《白燕》诗而得名,人称之为“袁白燕”。南宋词人张炎,因写有《解连环·孤雁》词一首,其中有“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因而被人们称为“张孤雁”…  相似文献   

14.
司有雪 《山东教育》2002,(26):28-28
现代著名诗人兼学者朱自清先生说:“现代中国诗人,须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他是在徐志摩还没有逝世前就这么说的。之所以这样说,就是因为徐志摩对新诗的发展,确实做出过比较突出的贡献。从徐的全部诗歌创作看,他的诗是以浪漫主义为特点的。而真正构成徐志摩诗歌艺术特色和独到贡献的,是他的一部分抒情诗,用诗人自己的话说,就是“从性灵暖处来的诗句”,这类诗可以说代表了徐诗的主体。徐志摩是个主张以作品表现自己“性灵”的诗人。最能表现诗人性灵的诗,大概要算《再别康桥》了。这首诗也充分体现了诗人的“三美”主张———新诗…  相似文献   

15.
《吉檀迦利》作为泰戈尔后期“献神诗”的代表作,不仅具有极其灼目的艺术成就,而且包含了深邃的宗教意蕴。它上承奥义书关于“梵我合一”和虔诚派关于“神人之爱”的宗教哲学,运用丰富、灵动的艺术手法,显示神意就活生生地隐含在天地万象之中,表达诗人对于终极神性的无限追慕。  相似文献   

16.
孟浩然是唐代以写山水田园诗见长的诗人,沈德潜称他的诗“语淡而味终不薄”(《唐诗别裁》)。孟浩然的诗,在自然平淡的外表里,有着醇厚的意蕴。这首《过故人庄》即是其代表作之一。“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一开头就交代事情的缘由:住在乡村的老朋友邀请诗人作客。文字平静  相似文献   

17.
《月下独酌》是苏教版高语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专题“豪放飘逸的李白诗”中的第二首。就素材、对象来看,这首诗仅仅是由花、月、酒、春、夜、诗人、诗人的影子等构成。诗的元素就这么多,就这么简单。“春、夜、花、月”等几个简单的元素,曾经在很多诗人的诗里出现过,特别是在六朝的宫体诗中大量地呈现着。然而,这些大量复制的诗作往往因为缺乏文化的原创力而被后人所蔑视。  相似文献   

18.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登乐游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写的是唐朝诗人李商隐傍晚出游乐游原时的所见所感,它的大意是:“临近黄昏,心情不畅快,赶着车子登上古老的‘乐游原’去散心;夕阳下的原野,风光无限美好,可是黄昏已到,好景不长了”。可见,“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两句诗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诗学史上的“做诗”与“做人”论,实质上是诗歌创伤中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论。主流派的观点认为,诗人是人格创造的表现,诗的风格来自于诗人的个性与人格,学诗者首要的就在于学诗人的人格,“做诗”和“做人”应是完全统一起来的。它对中国现代诗哥创作与理论发展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美国女诗人狄金森的短诗《篱笆那边》篇幅短小,平白如话,记叙了“我”想爬过“篱笆”去摘草莓却又担心上帝责怪的矛盾心理,以及对“上帝”“如果他也是孩子/他也会爬过去”的猜测。在平实的语言后面,诗人究竟想告诉人们什么?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的《教师教学用书》作了如下分析:“面对篱笆和红草莓,诗人触发了无限的诗意,仿佛穿越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历程,回到了她的童年的幸福时光,充满了创造的发现和美感。”概言之,教师用书将该诗的主旨定位为对童年幸福时光的回忆。笔者以为这样的解读不够深刻。首先,这首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