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5 毫秒
1.
张莹 《文教资料》2010,(26):94-95
唐代文化在继承中国民俗文化多样性特点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内容更为丰富,形式更为多样,其中,小说传说中有关狐的故事数量较多,很具代表性。本文以《太平广记》为例。通过对其深入解读,分析唐代狐的基本特征及狐的人性等内容,说明唐代狐的形象及其所反映的唐代的一些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2.
唐人小说中塑造了一批性格刚猛的女性形象。她们敢爱敢恨,个性鲜明,其形象极富文学研究价值和社会文化意义,因而在中国古代女性文学人物画廊中大放异彩。她们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时代特征,显示出强烈的时代气息,标志着女性文学的新成就。  相似文献   

3.
在佛道二教走向融合的唐代,其教义无不渗透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唐代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也是其中的一方面。唐代小说女侠形象的塑造从女侠的练成、女侠的行动及女侠的最后归宿中都可得以一窥。佛道文化对唐小说的渗透,使得小说中女性走出闺阁,增添了女性形象的奇幻色彩,使女性形象在文化殿堂里更加多彩。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的古代小说发展历程当中,由于封建社会制度长期的男权主义的影响,女性角色在小说当中一般都没有特定的"侠"类形象,由于当时女性的地位较低,很多小说都将侧重点放在男性角色上。唐代开始尤其是晚唐,小说中女侠的形象开始作为故事的主线。同时在当时的武侠小说当中,赋予了女性应有的地位。唐代的女侠形象比较突出,她们不仅才貌兼备、智勇双全,还侠肝义胆,情深意长。唐代小说的女侠形象开创了我国古代小说中人物塑造方式的先河,同时也为后世女侠小说中的形象塑造提供了先例。  相似文献   

5.
蒲松龄一生重视科举,通过对他身世的分析和对《聊斋志异》中狐形象的梳理,可以看出狐这一文学原型在小说中明显的工具性特征,继而揭示了蒲松龄的缺乏性创作动机。  相似文献   

6.
王芳 《华章》2012,(32)
《聊斋志异》构建了一个狐的世界.蒲松龄在继承狐文化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创造了一系列具有人形美、人性美、人情美及艺术美的美狐形象,给读者以审美愉悦.本文从美狐形象的外貌特征、性格特征、思想特征以及作者的文学审美创造四个方面对《聊斋志异》的美狐形象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7.
伊凡·布宁在流亡时期创作的小说继承了传统现实主义文学的基质,通过想象方式的开掘、形象的塑造、主题的挖掘和艺术结构的更新,综合生成了小说文本的"游离"式美学效应,提升了小说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空间,开拓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书写领域。在一种普世性意义的层面上,布宁筑构了一条诗意的回廊,从更深层次上推进了俄国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文学就是人学。人物塑造在小说中具有特殊的意义。鲁迅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的典型人物形象。鲁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中最有特  相似文献   

9.
《任氏传》是中唐沈既济的一部狐女美情小说。作者结合传奇和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以蕴含人性和神异性的女性为主体描写,塑造了一位既具有独立顽强个性,又具有传统美德的女性形象,狐女形象就任氏而发生了一次质的飞跃,"开后世赋予狐精以美好形象的风气"。  相似文献   

10.
本文比较了小说中之狐与《任氏传》中之狐,又比较了史书中之狐与《任氏传》中之狐,认为沈既济塑造了一个“遇暴不失节,徇人以至死”的雌狐形象,以讽刺当时官场上刘晏背叛元载,论证了沈既济以任氏“自喻”说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1.
宋元小说中唐侠女形象一方面继承了唐代侠女坚韧、智慧、仗义的精神气质,另一方面又呈现出迥异于唐代侠女的形象嬗变。宋元小说中唐侠女形象更多地展现了无奈、内敛、含蓄的精神气质,增添了唐代侠女所没有的妇德意识。宋元之际的民族战乱、道教法术的兴盛以及文人们由雅入俗的审美观念,又使得宋元侠女既有志怪遗风又裹挟着人间化色彩。  相似文献   

12.
说狐     
上古时代 ,狐以图腾崇拜的形态进入人们的精神生活 ,继而在“万物有灵”巫术观念支配下 ,成为一种民间广泛的信仰和迷信。魏晋六朝时代 ,狐始进入文学观照的视野 ,渐现人性的光辉 ,成为志怪小说的重要题材。唐传奇中 ,狐已是作者自觉地艺术处理的文学形象 ,多方面地展示了人性的内涵。《聊斋志异》集古今“狐”事之大成 ,以狐为题材的作品具有如下三方面的特点和成就 :就故事情节而言 ,充实和丰富了其世俗生活的内涵 ,增强了其内在的生活的逻辑性 ;赋予形象以“具体个性的本质定性 ,而且获得恰当的外在显现” ;语言以及表现技巧趋向纯熟和完美。  相似文献   

13.
形象学主要是研究一国文学对“异国形象”的塑造和描述。本文尝试从形象学的角度来探析玛格丽特.杜拉斯是如何在小说《悠悠此情》中塑造中国情人这一形象的。  相似文献   

14.
形象学主要是研究一国文学对"异国形象"的塑造和描述.本文尝试从形象学的角度来探析玛格丽特·杜拉斯是如何在小说<悠悠此情>中塑造中国情人这一形象的.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所描写的媚狐形象.认为纪昀写媚狐小说与传统的媚狐小说有很大不同,最主要的特征是写出了媚狐由恶向善的转变,而这一转变,标志着传统媚狐自赎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学中对于狐神形象的描写有很多,经过了千百万年的历史演变成今的狐神形象,有着千变万化的文化形态和体态。想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狐神形象进行研究,首先应从狐神形象到狐妖形象着手,然后从狐狸的形态到人的形态等演变过程,并且研究狐神形象的神行、狐神形象的演变过程,以及狐神形象演变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7.
狐,这一动物意象,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在六朝志怪小说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形象。但随着时代发展,社会现实意识以及其他文化精神的混杂,狐妖形象发生重要演变,总体上一步步由宗教走向审美、从狐男演变成狐女、由魅惑走向人性。这些演变都能从中国古代志怪小说中一窥究竟。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唐代文学中,经常把妓女称作仙女;<聊斋志异>中的狐女与清代文言小说中记载的某些妓女有很大的相似性,这一切都预示着她们的现实蓝本可能就是妓女.封建社会中男子对妓女的要求与对良家妇女的要求是不同的,<聊斋志异>中狐女的那些勇敢行为并不是作者在提倡女性解放,而依然是男权社会男子对女子统治的再现.  相似文献   

19.
狐意象自进入文学视野以来,一直是为人们所喜爱、所敬畏的。然自有唐一代,狐之形象却发生重大转变。究其原因,则为唐人对“胡”存在偏见,因“狐”与“胡”有诸多相通之处,则借“狐”以表现,这与唐人“有意为小说”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20.
以作家深切的民间生存体验为实际基础,王朔在其小说中对知识分子形象进行了别样的塑造。小说中各种类型的知识分子在焦虑的生活状态中普遍呈现出一种世俗化的精神面貌或形象外观,委琐、庸俗与虚伪等成为渗入他们骨子里的一些性格弱点。王朔小说对知识分子所进行的调侃与嘲弄,一方面反映了中国文学对知识分子形象塑造历程中的审美观念嬗变,另一方面也透射出王朔本人对知识分子问题在多维视野中更为深入的独特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